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弘時犯了什麼罪,爲何會被削除宗籍?

弘時犯了什麼罪,爲何會被削除宗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是清朝極有作爲的一個皇帝,甚至有評價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雍正僅在位13年,就連子嗣都沒有多少。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雍正的女兒,在他即位之前就全部去世了,所以他後來只能收養了三個女兒。十個兒子中,又有六個夭折,剩下四個分別爲弘時、弘曆、弘晝和弘曕。然而在這僅剩的四個兒子中,雍正還將弘時削除宗籍,導致其鬱鬱而終。

弘時其實是雍正第四個兒子,序齒爲皇三子。不過因爲前面幾個哥哥都夭折了,弘時又變成雍正實際意義上的“長子”。在《清史稿》中,關於弘時的記載僅16個字:“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雍正本來就子嗣單薄,弘時又是存活皇子中的長子,如果真是像《清史稿》中所說,他是因爲“放縱不謹”,就被雍正削除宗籍,實在讓人難以信服。那麼弘時到底犯了什麼錯,雍正纔會氣得將其削除宗籍,史書爲何無任何記載呢?

弘時是否受重視

雖然《清史稿》中,對於弘時的記載很是模糊,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史料中,找出關於弘時一生短暫經歷的蛛絲馬跡。

首先,他的生母是齊妃李氏,李氏很早就嫁給了雍正,在潛邸時爲側福晉。雍正即位後,將李氏封爲齊妃,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和貴妃年氏。雍正本來子嗣就少,這時候弘時作爲其長子,生母又得寵,自然是受到父親重視的。

其次,弘時的嫡妻董鄂氏出身名門,是尚書席爾達之女。席爾達是清朝要臣,曾參與過平定三藩之亂,因立下大功得到康熙賞識,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等,是當時政壇上炙手可熱的人物。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雍正對弘時是重視的,不然他不會爲其找一個如此背景的妻子。

最後,弘時在成年娶妻之後,仍然與雍正住在一起。雍正即位從雍親王府搬到宮中,還是帶着弘時一家住進去的。按理來說,他應該爲弘時另擇府邸,可他並沒有這樣做,就完全可以證明,他對弘時是極其重視的。

從史料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到了雍正二年底,雍正與弘時的關係都還很正常。而且通過以上幾件事,我們也可以肯定,作爲雍正當時的長子,弘時是很受重視的。那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弘時到底犯了什麼錯

《清史稿》中說,弘時“放縱不謹”被削除宗籍,但我們看當初康熙第一次廢太子胤礽,他怒斥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太子“越位處事”是相當嚴重的,等同於有了謀逆的心思,但康熙後來還是原諒了胤礽,恢復了其太子之位。而弘時因爲“放縱不謹”就被削除宗籍,況且他還不是太子,這樣的懲罰,看起來實在太過嚴重了。

那麼弘時最可能做了什麼呢?在其他史料中我們可以找到,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雍正曾下旨:“弘時爲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爲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聖旨中主要提及幾件事:其一,雍正要將弘時過繼給允禩爲子;其二,既然允禩已被撤去黃帶,玉牒除名,那麼弘時過繼之後,也理應做相同處置;其三,撤去黃帶後,弘時要交給允祹“約束養贍”。

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弘時在允禩與雍正爲敵的時候,曾私下支持過允禩。所以雍正將他過繼給允禩,意思是你不是站在他那邊嗎,那你乾脆去給他當兒子吧。而且這件事,在後來莊親王允祿給乾隆上書的一份奏摺中,也看出端倪。

弘時犯了什麼罪,爲何會被削除宗籍?

允祿在奏摺中這樣說道:“總理事務和碩莊親王允祿等謹奏,爲欽奉上諭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諭,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篤念兄弟之誼,欲仍收入譜牒,於情理允宜。應欽遵諭旨,將三阿哥仍載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與宗人府辦理可也。謹奏請旨。依議。”

這份奏摺主要是請求乾隆念及兄弟之情,將弘時重新收入玉牒,不過卻又提及關於弘時事件的幾個要點:其一,弘時是受到允禩的牽連;其二,雍正曾對弘時小懲大誡,但弘時並未因此而改變立場,最終雍正不得不對他做了進一步處置。

從允祿等人的奏摺也可以看出,弘時的確與允禩一事有所關聯。而能夠讓雍正如此生氣,唯一的解釋就是,弘時曾站在允禩一邊,與父親在政治上產生了對立,甚至可能做出對雍正生命產生威脅的事。

當然,也有可能弘時並沒有與父親對立,而是有人刻意誣陷他。但不管弘時有沒有支持過允禩,他受到允禩牽連倒是極有可能。不過關於這一切,史料中都不見記載。

史書爲何無記載

弘時作爲長子,不可能在史書上僅留下隻言片語,就算他犯錯之後的事沒有記載,那麼之前與雍正還很和諧的時候呢?

這就要從康熙時期說起了,都知道康熙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且他一生子嗣衆多。但儘管如此,康熙在世時,也只有三個兒子被封爲親王,他們分別是:皇三子胤祉,封和碩誠親王;皇四子胤禛,封和碩雍親王;皇五子胤祺,封和碩恆親王。

後來,康熙又親自爲親王挑選了爵位繼承人,其中胤祉的長子弘晟爲誠親王世子,胤祺的長子弘昇爲恆親王世子。按理來說,當時作爲雍親王長子的弘時,就該被封爲雍親王世子,可史料中並沒有相關記載。

按照清朝制度,宗室年滿15歲就可授爵,當時弘時已經17歲,卻沒有受封,這就很奇怪了。或許有人會說,弘時並非嫡子,但恆親王胤祺的世子弘昇也是側福晉所生,因此這便不是理由了。

弘時犯了什麼罪,爲何會被削除宗籍? 第2張

除此之外,雍正剛剛即位的時候,也進行了一次冊封。其中,與雍正關係最好的兄弟允祥被封爲和碩怡親王,這就不說了。但就連雍正的政敵允禩也被封爲和碩廉親王,還在幽禁中的廢太子允礽都被封了郡王,可雍正偏偏沒有冊封自己的長子弘時。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雍正和弘時直到雍正二年底,關係都還很正常,所以這件事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康熙和雍正都沒有理由,在當時不去冊封弘時,如果弘時真有什麼問題,大可以說出來,畢竟就連廢太子允礽的罪名都可以說得清清楚楚。

康熙和雍正這裏難以找到原因,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考慮關於弘時受封的事實,是否被某人下令刪除了呢?至於可能被誰刪除了,筆者再舉一個例子,大家或許會有些想法。

衆所周知,雍正即位後,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清實錄》中有記載:“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

就是說雍正即位之後,立馬就寫了一份傳位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可當雍正駕崩後,衆人拿出來的遺詔,上面卻寫着:“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

乍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稍微瞭解歷史的朋友就知道,皇四子弘曆,是在雍正十一年,才被封爲和碩寶親王的。既然傳位詔書是雍正元年所寫,爲何會出現雍正十一年纔有的“寶親王”?

由此可見,最後拿出來的這份詔書,並非一開始雍正寫的那份。那麼開始那份傳位詔書上,寫的到底是誰的名字,就不得而知了。

這裏有兩種可能:一種寫的是弘時的名字,後來弘時犯錯被削除宗籍,雍正又重寫了一份;一種上面始終是弘曆的名字,只不過後來雍正可能覺得寫得不太好,於是重寫了一份。

也就是說,弘時在沒有犯錯之前,是雍正的長子,還很可能曾經佔着雍親王世子的名分。雖然弘時最終徹底失寵,被雍正削除宗籍,但他始終有過這些名分,因此乾隆纔會刻意將一切都刪去不存。

而且允禩、允禟、弘時這些人的宗籍,是雍正親自下令削除的,但乾隆即位後,仍然決定恢復他們的宗籍。他還給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聖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之,若將有待……”

意思是爲這些人恢復宗籍,實則是雍正的遺願。但仔細想來,這到底是雍正的遺願,還是乾隆的修辭,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只是乾隆個人決定,那他爲弘時恢復宗籍,實在就太耐人尋味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