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國名將司馬錯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有何作爲?

秦國名將司馬錯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有何作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在一個國家集團的運行中,明君和賢臣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空有明君沒有賢臣的朝廷就猶如一葉孤舟浮在淺水之上;空有賢臣而無明君的朝廷便如一潭死水不會有絲毫波浪。

我們知道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但事實上,如果空有那六世明君,秦國也做不到一統天下。所有,我們可以看到,秦國歷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忠臣良將,有文治武功兼備的樗裏疾、有損傷六國根基的殺神白起、有連滅五國的王翦……這些人都是名動天下的將才。那麼這些人中,誰的功勞最大呢?

有人說,爲秦統一六國做出最大貢獻的是白起王翦,確實,他們的功績很是顯眼。但做出貢獻最大的還是另有其人,此人便是連滅巴蜀兩國的司馬錯。

司馬錯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確實,他並不如白起王翦那麼耀眼,他所做的事情也不如白起他們那般能震動六國,但是他卻爲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勳。

一、巴蜀之地

秦國名將司馬錯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有何作爲?

巴蜀之地(即今天的四川盆地)物產豐富、地勢優越,可謂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加上後來李冰在此修築了都江堰讓成都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此後秦國的國庫更是充裕,國力更加強大,也爲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

我們所熟知的長平之戰,這場秦趙兩國打的是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一場大仗,秦國之所以能夠勝利,有一部分巴蜀人民的功勞。長平之戰那一年,天下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而在大戰之前,秦國已經拖了趙國三年,趙國幾乎所有青年壯士趕赴戰場,因此,趙國田地荒蕪,到了第三年,許多將士連飯都吃不飽。然而兩軍之所以能對峙,想必秦國那便也是幾乎所有年輕力壯的男丁都上了戰場,那爲什麼秦國沒有出現像趙國一樣的現象呢?這就是巴蜀人民的功勞所在,那時雖然天下大旱,可巴蜀之地的糧食收成並沒有受太大影響,這也就從物質上保證了戰爭的勝利。所以在此不得不讚嘆一句,當初提議攻下巴蜀的人確實深謀遠慮。這個提議拿下巴蜀的人正是司馬錯!

二、朝堂爭論

司馬錯早年學習縱橫家理論,後成爲秦國國尉之後,與當時的秦相張儀有過一次激烈的朝堂爭論。在這次朝堂爭論中,司馬錯的主張正是“得蜀即得楚”。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巴蜀兩國相鬥,得了個兩敗俱傷的結果,但這兩個小國誰也不服誰,於是他們都向秦國求援。但秦惠文王卻不想理會這件事情,因爲自商鞅變法時起,秦國的目標就是東出一統天下,哪有閒工夫去理會這兩個邊陲小國。所以面對巴蜀兩國的求援信號,秦廷分成了兩派:以張儀爲首的一派主張不救和以司馬錯爲首主張救的一派。

在張儀看來,巴蜀兩國偏遠,如果此時出兵去插手巴蜀兩國之事,就會讓國內空虛,會給其他國家可乘之機。加上這偏遠小國即便拿下了對秦王東出與列強爭霸也沒啥大用,而且還勞民傷財,總體來說並不划算。所以張儀給出的建議是攻打韓國以震懾其他諸侯國。

秦國名將司馬錯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有何作爲? 第2張

而司馬錯卻不這樣認爲,他是個實在人,觀點也很實在:“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爲貪”。簡單來說就是蜀國這個地方地理優越物產豐富,得到之後不僅不會成爲國家的拖油瓶還會成爲戰爭的大後方補給;同時,韓國哪怕再弱也是七大諸侯國之一,若貿然滅國剩下的五國便會產生危機感,打着滅暴秦的名頭再次攻秦。滅個小國就不一樣了,大國紛爭誰管小國死活,列國吞併的小國都不少,所以哪怕列國想要藉此事來攻秦也是師出無名。《戰國策》中又記載,司馬錯在辯論中說“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秦惠文王的一生都爲了大秦東出謀劃,聽到這裏時,他非常高興。當即同意了司馬錯滅蜀的主張,而在司馬錯滅了蜀國之後又順道滅了巴國,從此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的版圖,秦國面積得到了大幅擴大。

事實證明,司馬錯當年的提議非常具有戰略遠見,攻下巴蜀不僅擴大了秦國版圖,在後來李冰修都江堰後,成都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其糧食產值支撐起了天下大旱時的秦軍,讓他們不必爲糧草問題擔憂。長平之戰後,春秋戰國多年紛爭割據的局面也隨之走向尾聲。而對於後世而言,巴蜀寶地也成了許多君王的發家之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