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時,都發生了什麼故事?

歷史上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時,都發生了什麼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之後,聽聞劉伯溫(劉基)、章溢、葉琛等名聲很大,於是派遣孫炎邀請他們加盟,其他人都答應了,但劉伯溫卻拒絕了。隨後,朱元璋再一次邀請,劉伯溫還是拒絕,直到第三次邀請,劉伯溫才答應出山。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兩次,爲何第三次答應了朱元璋?

歷史上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時,都發生了什麼故事?

1356年,朱元璋率軍渡過長江,攻取了戰略要地集慶(今南京),史稱“集慶之戰”。然後,朱元璋乘勢擴大戰果,鞏固集慶,使其成爲朱元璋發展勢力,爭雄天下的大本營。

佔領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自己率軍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擁有了爭霸天下的基礎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14世紀最重要的也是人才!有志建立一番功業的朱元璋,也非常渴望人才,聽聞劉伯溫大名,於是就在1359年派一個叫孫炎的人前往聘請。

所謂孫炎,史載“孫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隸屬江蘇鎮江)。面鐵色,跛一足。談辨風生,雅負經濟。與丁復、夏煜遊,有詩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後,聞孫炎之名,於是召見委任江南行中書省掾,深得賞識,後從徵浙東,受命聘請劉伯溫等名仕。

《明史·孫炎傳》記載三請劉伯溫:“太祖命招劉基、章溢、葉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劉伯溫)遺以寶劍。炎作詩,以爲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遺基書數千言,基始就見,送之建康”。

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朱元璋命令孫炎招聘劉基、章溢、葉琛等,但唯獨劉基沒有答應。於是,孫炎再次前往聘請,劉伯溫贈送孫炎一把寶劍,但孫炎聲稱“劍應當獻給天子,斬盡那些不肯順應天命的人,作爲臣子不敢私有”,於是將寶劍退還給劉基。第三次是孫炎給劉伯溫寫了一封信,劉伯溫與之相見,並將寶劍送到南京,交給朱元璋,實際就是答應出山輔佐朱元璋。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劉伯溫拒絕了前兩次,爲何第三次就答應了朱元璋?《明史·孫炎傳》中沒有給出答案,但透過考古與史料,卻能解開其中的真相。

歷史上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時,都發生了什麼故事? 第2張

《明史·劉基傳》記載:“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名,以幣聘,基未應。”

朱元璋第一請劉伯溫,採用的是“以幣聘”手段,劉伯溫根本就沒有回覆。劉伯溫爲何拒絕?不談理想,單就錢財而言,劉伯溫看得非常淡。

劉伯溫少有神童之名,23歲考中進士,成爲元朝一名官員,做了五年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之後辭官歸鄉。辭官後,劉伯溫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此後數年,劉伯溫隱居鄉間教書。

可見,朱元璋的“以幣聘”,根本不可能打動劉伯溫,否則劉伯溫就不會辭官隱居鄉間教書了。

二請劉伯溫時,劉伯溫贈送寶劍給孫炎,“炎作詩,以爲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還是沒能打動劉伯溫,這與當時形勢息息相關。

1,1359年的朱元璋,儘管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因此,朱元璋形勢不容樂觀。

2,天下割據勢力衆多,除了上述張士誠、徐壽輝等之外,還有陳友諒、方國珍,以及紅巾軍系統的小明王、劉福通等,劉伯溫憑什麼要爲朱元璋效命?更何況,朱元璋還不是勢力最大的一股。

三請劉伯溫時,《明史》沒有記載孫炎給劉伯溫的信件內容,但在江蘇南京聚寶山發現的孫炎墓誌銘上,卻有了重大發現。

與《明史·孫炎傳》中的“遺基書數千言,基始就見”簡略描述不同,孫炎墓誌銘上記載是“遺基書,言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據金陵,神武不殺,順天應人,心懷天下。”後者說的比較詳細,孫炎指出朱元璋志在天下、心懷天下,與張士誠、陳友諒等軍閥不同,於是心懷蒼生的劉伯溫才答應出山。

歷史上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時,都發生了什麼故事? 第3張

從劉伯溫經歷來看,的確是一個心懷蒼生之人。1336年,劉伯溫擔任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時,勤於職守、不避強權,對一些劣跡斑斑的土豪劣紳堅決予以嚴懲,所以深受百姓愛戴,深受劣紳痛恨。在江浙儒副提舉職位上,甚至敢於檢舉監察御史。

因此,當孫炎談到朱元璋志向時,劉伯溫才最終答應加盟還不強大的朱元璋。當然,以劉伯溫的見識,肯定不會輕易被孫炎三言兩語打動,而首先是觀察到了朱元璋與其他軍閥不同,再加上孫炎談及朱元璋志向,由此纔會投奔朱元璋。

“明君擇臣”,賢人也會擇主。在當時混亂的天下勢力之中,劉伯溫選擇了朱元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兩個歷史人物的不期而遇,必然是朱元璋與劉伯溫都有拯救天下之志,劉伯溫想要不負平生所學拯救萬民,最可能實現夢想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想要平定天下,少不了劉伯溫相助。

漢初三傑是蕭何、張良、韓信,沒有這三人,劉邦奪不了天下。筆者以此衡量,明初三傑可以概括爲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陣營之後,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就多次稱他爲“吾之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