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三國鍾會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鍾會作爲司馬昭最看中的心腹,鍾會爲什麼會起兵謀反?鍾會在歷史上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呢?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歷史 ,去尋找這位後三國時期, 真正的不世大才 , 鍾會出身潁川士族, 是太傅鍾繇的幼子, 青州刺史鍾毓之幼弟, 少年時聰慧敏捷異常, 鍾會五歲時, 鍾繇帶着他去見蔣濟 ,蔣濟認爲鍾會非常人也, 等到鍾會長大之後 有才有技藝 ,博學多聞 ,尤其精通玄學 ,弱冠時 ,與名士、玄學代表人物王弼並知名 。

公元249年 ,權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 通過高平陵政變, 相繼成爲曹魏政權的幕後執掌者 ,鍾會早年受到司馬師欣賞 ,是司馬氏的重要幕僚。 根據《世說新語》的記載 ,同爲名訂公子的鐘會, 與司馬兄弟很可能 ,在年輕時就有所交往 。

公元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即位時, 賜予鍾會關內侯的爵位,鍾會私下對司馬師評價曹髦, 才同陳思, 武類太祖。

公元255年, 母丘儉和文欽在淮南起兵謀反, 當時大將軍司馬師新割目瘤, 身體還未恢復 ,朝廷大多數人認爲 ,讓太尉司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 ,只有傅嘏、鍾會力勸司馬師親征, 司馬師東征母丘儉時 ,鍾會隨軍主管機密事宜, 衛將軍司馬昭, 率領大軍的後繼部隊 ,後來 司馬師驟亡手許昌 ,司馬昭統領大軍, 令鍾會運籌帷幄。 在此司馬氏內部權力倉促交接之時, 朝廷發詔書給尚書傅嘏, 以東南剛剛平定爲理由, 讓司馬昭留在許昌 ,負責內外接應, 由傅嘏率領大軍回朝。

魏帝曹髦此舉 ,是想奪回司馬氏的兵權 ,鍾會與傅嘏密謀 ,讓傅嘏上表 ,和司馬昭一同出發 ,退到洛水之南屯兵駐守, 朝廷不得已,, 拜司馬昭爲大將軍、輔政 以鍾會爲黃門侍郎 封東武亭侯, 食昌三百戶, 司馬昭執政後 接連剷除異己, 對魏室的威逼日甚一日, 而鍾會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

並因功不斷升遷, 作爲司馬昭的心腹死黨 ,鍾會在平定淮南諸葛誕之亂中, 立下大功 ,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 ,鍾會插手朝廷大小事務, 和官吏的任免, 凡對司馬家不利者必極力除之, 大名士嵇康等人的被殺, 皆出於鍾會的謀劃 ,他因此也備受士林屆的憎恨, 鍾會才華橫溢 ,機智多謀 ,喜歡玩弄權術, 被時人視爲謀聖張良一般的奇才 。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第2張

並常常因此而自得, 很像當年的楊修 ,鍾毓對弟弟的品性瞭如指掌, 曾私對司馬昭講: 鍾會才智過人, 但喜歡玩弄權術, 我擔心他有不臣之心 ,請大將軍加以提防 ,笑着回答道 ,若將來鍾會果真因此獲罪 。我承諾只治鍾會一家之罪 ,而不會連累到鍾氏一門 ,果然沒多久, 鍾毓一語成讖 ,敗軍之將不可以言 ,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全國之大美不可以圖存, 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鍾會縱有反意 ,蜀人又豈能相助於他, 至於我軍得勝人心思歸的更不會追隨鍾會謀反。

景元年間, 司馬昭以蜀漢大將姜維 ,屢屢騷擾邊疆, 料想他們國土狹小, 百姓疲意, 財力將盡, 想要派大軍伐蜀, 羣臣皆以不可行, 唯獨鍾會說蜀漢可以攻取, 於是 預先與司馬昭共同策劃謀略, 勘察地形。

公元263年秋, 司馬昭以鍾會爲主帥 ,統領鄧艾、諸葛緒等人, 攻伐蜀漢 ,結果當鍾會兵困於劍閣勞而無功, 準備撒軍之際, 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 ,奇襲成都 竟然一舉亡蜀 ,當年底 鍾會作爲主帥 ,因亡蜀之功晉升司徒 ,封萬戶縣侯 ,然而鍾會滅蜀後 ,在降將姜維的慫恿下 滋生不臣之心, 圖謀割據四川稱王, 爲實現自己的野心, 鍾會與姜維密謀 ,首先誣殺滅蜀頭號功臣鄧艾, 然後假借郭太后遺命 ,脅迫諸將隨其起兵討伐司馬昭, 諸將多是北方人, 因家眷都被扣押在洛陽。

所以都不肯從命, 鍾會便將他們囚禁起來, 準備全部處死, 但又擔心無人統軍 ,故此猶豫不決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 ,部將胡烈之子聞變, 率部衆鼓譟各路軍士起事 ,殺鍾會、姜維 並趁機大略成都 ,他本身便是司馬昭的心腹 ,而對於鍾會來說 ,身居要職 ,可謂是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在魏國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他爲什麼會被姜維三言兩語的勸說之下, 就草率的起兵謀反了呢?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 ,聰明反被聰明誤吧 , 他一生都在算計別人 ,自然也擔心別人算計自己 以其被人算計, 不如反了他去 ,早在鍾會被司馬昭, 任命爲西征蜀漢大軍的統帥之前, 就有人擔心鍾會此去必會反叛。 而這個人不是別人, 正是司馬昭的原配夫人王元姬 ,司馬昭的心腹 ,西曹屬邵悌也曾祕密向司馬昭進言, 認爲鍾會孤身一人, 沒有人質在朝 ,不適宜擔任十萬大軍的主帥。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第3張

言下之意 ,還是擔心鍾會有造反之心, 但司馬昭權衡再三, 最終依然選擇鍾會出任鎮西將軍 總覽討伐蜀國的一切事宜 鍾會大權在握 ,卻心思重重 ,因爲他明白, 司馬昭這是爲了轉嫁國內矛盾 ,而作出的無可奈何之舉, 自己很有可能成爲一隻替罪羊, 當時的魏國已經進入到 ,司馬師執掌權力的時期, 司馬師僅花了四年時間, 就基本上掃除了反對勢力, 奠定了以晉代魏的基礎, 在淮南平叛中, 司馬師意外病故 ,魏帝曹髦不僅在策劃企圖翻盤的行動 ,就連司馬家族內部的權力交接上 ,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關鍵時刻 ,鍾會挺身而出 還順利讓司馬昭 ,不僅及時阻止了曹氏重掌朝政 。

但此時的魏國內部 ,接過了兄長司馬師手中的所有權力 ,因爲這場變故而變得人心不定, 矛盾重重 ,爲了轉移國人的注意, 在鍾會的提議下 ,司馬昭決定通過發動一場戰爭 ,來緩和國內這種緊張的局勢 ,但讓鍾會沒有想到的是, 司馬昭竟然會選擇自己 ,作爲西征主帥 ,表面上看 ,這是器重, 實際上無論西征成敗 。作爲主帥的自己, 都不太可能有好的下場, 敗,則難逃其咎 勝,則功高震主 自己知曉了司馬家族太多的黑幕 ,看來這一次司馬昭要對自己下黑手了, 鍾會當然不會坐以待斃, 曹丕篡漢在先 司馬氏篡魏在後 ,憑什麼我就不能篡司馬而上位 王侯將相, 鍾會己心生反意 。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第4張

可問題在於, 自己手中的十萬大軍, 壓根兒就不是自己的, 全是忠於司馬氏的曹魏精銳 ,要想將他們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他就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運作 ,大軍剛一開拔, 他就先找個由頭把許儀給斬了, 許儀是曹魏名將虎癡許褚之子, 身份地位十分貴重 ,鍾會拿他下手 其意就是立威, 衆將見之 ,無不凜然 ,大軍入蜀之後 ,遂與蜀漢名將姜維, 在劍閣一線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鍾會的本意, 那就是學習司馬懿當年的養寇自重, 爲自己贏得足夠的時間去培植親信 。

然而人算終敵不過天算 ,鄧艾率領兩幹人馬偷襲成都 ,居然讓他得手了, 鄧艾率領兩千人馬偷襲成都, 蜀漢因此宣佈投降 ,鍾會大驚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 徹底打亂了他的陣腳 ,也加快了他準備謀反的腳步, 他一面將自已副將諸葛緒的兵權奪走, 同時上書司馬昭, 誣陷鄧艾有謀逆之意 ,一面主動拉攏姜維等蜀漢降將, 企圖利用蜀漢本土勢力來爲我所用,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 威震西土 ,又有蜀漢降臣擁戴 ,他便自以爲功名蓋世, 鍾會獨統大衆 ,他便自以爲功名蓋世, 不可復爲人下, 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 ,已經擁有了和司馬昭一較高下的實力 。

歷史上鍾會是不是忠臣 鍾會爲什麼會起兵造反 第5張

但他全然沒有想到, 姜維雖降, 其心在蜀不在魏 ,根本和他就不是一路人, 而他手下的十萬大軍, 早在鍾會出徵之前 ,司馬昭就斷言 ,假如鍾會謀反, 這些將士十有八九不會選擇支持他 ,道理很簡單 ,這十萬將士的根在魏國 ,都在曹魏政權的控制之下, 他們的親人, 一旦他們選擇跟隨鍾會造反 ,那麼他們每一個人, 都將面臨亡家滅族的慘淡。 這或許就是司馬昭比鍾會高明的地方, 他看懂了人性, 形勢估計有誤 ,下場自然悲慘 。

鍾會造反原因分爲三點, 第一 鍾會自恃功高蓋世, 清除鄧艾 ,志向遠大, 司馬昭兵臨成都 有意提防鍾會, 鍾會被逼無可奈何, 姜維又勸說其謀反 。第二 鍾會確有稱霸蜀國之心, 做第二個劉備 ,只惋惜鍾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葬送了自己, 也葬送了家族 ,那麼鍾會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呢? 有人認爲, 鍾會是曹家最後的忠臣 ,也是反對司馬氏篡權的忠義之士, 這種說法正確嗎?

首先來說 ,這種說法的證據來源, 大多來自於鍾會在蜀地自立 ,依據太后詔書討伐司馬昭 ,如果持這種說法, 與他之前的擁立司馬昭, 協助擊潰諸葛誕, 殺害嵇康所自相矛盾 ,如果要強行解釋, 那就是鍾會希望剷除, 其他的反對司馬氏集團 ,而獲取司馬氏的信任 ,等待時機而一舉消滅司馬氏。 這種說法 ,只能讓人覺得鍾會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並且是一個大預言家 能夠確信司馬氏, 一定會給他這個機會 。所以說, 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 ,其次 鍾會的反叛只單單是爲了活命 ,另外鍾會是徹頭徹尾的 ,司馬氏集團人物 ,只不過被野心所矇蔽 。

鍾會 作爲一個風雲人物 ,已經帶着他的自立之夢, 飄散在歷史長煙之中了, 他是忠臣? 還是奸臣? 或者他只是一個野心家? 也許他並沒有恢復曹氏的雄心大志, 也沒有自立爲王的幻想, 也沒有對司馬氏最高的忠誠, 但是他確實是那個時代, 能夠阻止司馬氏最後的可能了。 傅嘏有言, 子志大其量 ,而勳業難爲也 ,可不慎哉 。這可能是對鍾會最真實的評價了 ,不瞭解屏幕前的各位 ,怎麼看待這位後三國時代, 智勇雙全的絕世大才鍾會的,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我們下期再見 。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