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鍾會和司馬昭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64年正月十六,40歲的鐘會矯郭太后遺詔,在成都起兵反叛司馬昭,正月十八,鍾會與姜維就死於兵變,叛亂被迅速平息。鍾會之亂,這段蜀漢滅亡後的插曲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其中鍾會反叛的動機便十分令人不解。那麼身爲司馬昭心腹的鐘會爲何會選擇起兵叛亂呢?

首先,鍾會叛亂並未爲了匡扶曹魏,而是出於對曹魏政權法統性的不認可

鍾會謀反前曾這樣說:“事成則得天下,不成則退西蜀,亦不失作劉備也”。鍾會這句話體現出兩層意思,一是他根本不認可曹魏政權,二來他對肯定要篡奪曹魏的司馬氏也不認同。他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和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是分不開的。

鍾會,字士季,是曹魏太傅鍾繇的幼子,生於225年。他出生在篡奪漢室的曹魏政權,同時親眼目睹並參與了權臣司馬氏家族一步步取代曹魏的全過程。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漢朝的法統性已經被曹魏那些世家大族在擁護曹魏稱帝的時候推翻了,他的父親鍾繇便是積極參與者。但曹魏的法統性卻很長時間沒有建立起來,因爲曹魏皇室的出身並不好,而且這些世家大族還一直被曹操壓制,即便曹丕、曹睿不斷賦予了他們權力,但他們從內心中對曹魏政權是沒有認同感的。鍾會就出生在這樣的世家大族中,再加上鍾會年幼時又同司馬師、司馬昭的關係很好,鍾會對曹魏政權的認同感可想而知,這從他率軍伐蜀前的履歷中可以看出:

249年,鍾會經歷了高平陵事變,親眼目睹了司馬懿剷除曹爽黨羽。

251年,太尉王凌叛亂,鍾會目睹司馬懿平叛的全過程。

255年,毌丘儉、文欽叛亂,司馬師因病暴斃。由於司馬師沒有後嗣,所以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在倉促交接權力的時候,魏帝曹髦曾試圖掌握兵權,但鍾會爲司馬昭出了很多主意,促成司馬昭順利掌權,因此成爲司馬昭的心腹。

257年,諸葛誕叛亂。鍾會爲司馬昭運籌帷幄,被視爲第一功臣。

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隸校尉王經因不滿司馬昭被殺,鍾會接任司隸校尉一職。

從中可見,無論是在高平陵事變,還是“淮南三叛”、曹髦被弒事件之中,鍾會都堅定的同司馬氏站在一起,他對曹魏政權並無認同感。即便他起兵時打着郭太后的旗號,也是權宜之計,並不是真心匡扶曹魏。

其次,鍾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卻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

鍾會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他一直受到其他同僚的排斥。史書中關於此類的記載非常之多:

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爲也”,司馬昭之妻王元姬說鍾會“見利忘義,好爲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辛憲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認爲鍾會驕縱自大,不可不防。雖然鍾會確實有才能,爲司馬昭出力不少,但司馬昭面對身邊臣子對於鍾會如此之不信任,也難免受到影響。

這從司馬昭對鍾會的任命上可以看出。平定諸葛誕後,鍾會在司馬昭府中擔任記事,“爲腹心之任”。之後,接替王經爲司隸校尉,轉爲外任。不久,又出任鎮西將軍、都關中諸軍事,首次擔任軍職。雖然鍾會的官位越來越高,並掌控兵權,但他卻由內任轉爲外放之官。再加上鍾會士人出身,此前從未有軍旅經驗,此番被司馬昭委以如此重任,對於鍾會來說並非易事。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第2張

另外,曹魏此前主動進攻蜀漢,均遭慘敗。司馬昭此次出兵,羣臣也是反對聲連連,長期和蜀漢交鋒的鄧艾都不贊成大舉征討蜀漢,甚至直到鍾會出徵時,仍有軍官向司馬昭諫言不可出兵。在羣臣中,唯獨鍾會支持司馬昭,而且爲征伐蜀漢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鍾會這麼做,自然和其他同僚格格不入。

而對於此番出征是否成功,司馬昭應該是清楚的,他的心理預期是拿下漢中,而非徹底滅亡蜀漢。只要拿下漢中,司馬昭就可以實現他進位晉公的目的,如果拿不下,被羣臣所指的鐘會就會成爲替罪羊。如今鍾會滅亡蜀漢,受封司徒,如此功高,其他同僚豈能相容?

對此,鍾會心裏多少是清楚的。姜維投降後,鍾會稱讚其“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諸葛誕)、太初(夏侯玄)不能勝也。”諸葛誕、夏侯玄皆因爲反叛司馬氏被誅,鍾會對二人予以稱讚,可見他與司馬氏也並非鐵板一塊,甚至認爲司馬代魏的性質同曹魏篡漢並無多大差別。

而當時天下尚未一統。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目睹多次反對司馬氏專權的叛亂,又幫助司馬氏家族出謀劃策,自然讓鍾會認爲他的謀反是合情合理的,鍾會這樣做不會有任何歷史負罪感。

第三,鍾會謀反沒有“後顧之憂”

雖然鍾會謀反時已經40歲了,但他並無家室,伐蜀之時仍是“單身無重任”,他只有兩個養子鍾邕和鍾毅(均爲兄長鍾毓的兒子),其中鍾邕隨他一同伐蜀,只有鍾毅一人留在洛陽。除此之外,和他親緣最近的兄長鍾毓一大家子也在洛陽。

所以鍾會如果謀反,勢必波及鍾毅和哥哥鍾毓一家子。不過鍾會卻沒什麼可顧慮的,因爲他和哥哥鍾毓的關係並不好。這源自兩人母親之間的矛盾,鍾會還差點因此“胎死腹中”。

鍾會和鍾毓是同父異母兄弟。據鍾會所寫《母夫人張氏傳》記載,鍾毓的生母是鍾繇之妾孫氏,雖不是正妻,但地位很高,儼然正室。鍾會的生母是鍾繇小妾張昌蒲,她處處被孫氏所嫉妒欺負。得知張氏身懷鐘會後,孫氏偷偷在飯中下毒,幸好張氏及時發覺,躲過一劫。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第3張

鍾繇得知實情後非常氣憤,他將孫氏休掉,想扶正張氏。而孫氏和曹丕生母卞太后關係很好,卞太后得知後竟然讓曹丕下詔書讓鍾繇改變主意,一件家醜最終演變成政治鬧劇。最終張氏賭氣沒有回來,鍾繇也不敢扶正張氏,只能將另外一個小妾扶正來了結此事。不久,鍾會出生,沒幾年鍾繇去世。

可想而知鍾繇去世後,出生低微的鐘會生母張氏肯定受盡了冷遇。而鍾會是張氏自小帶大的,鍾會和鍾毓之間的關係也好不到哪去。在這種成長環境下,鍾會必須要靠努力來爲自己和母親爭得地位,與身爲家長的兄長鍾毓競爭。而史書中凡是記載鍾毓鍾會兩兄弟的時候,總喜歡將兩人作比較,而且鍾會總是壓哥哥鍾毓一頭。

後來鍾會得到司馬昭寵信時,鍾毓就曾對司馬昭說“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除去因擔心家族受到波及之外,鍾毓這樣說也可以看出兄弟之間的矛盾。而司馬昭在平定鍾會叛亂後也沒有對鍾毓一家子下手,只是處死了鍾會的養子,也可以佐證鍾毓和鍾會兄弟二人的關係確實一般。所以對於鍾會來說,他對留在洛陽的家族並無多少感情,所以進行謀反時沒有“後顧之憂”。

最後,鍾會太過於自信,高估了自己手中的底牌

鍾會扳倒鄧艾後“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爲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可見手裏控制的軍隊是鍾會能夠謀反的底牌,那麼鍾會能掌控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呢?

曹魏伐蜀時,共發兵16萬人。其中鍾會作爲最高統帥,統兵10萬,諸葛緒統兵3萬,鄧艾統兵3萬。在陰平橋頭之戰後,鍾會以諸葛緒未能堵截姜維爲由,兼併其所部。蜀漢滅亡後,鍾會又將鄧艾收監,控制了鄧艾的軍隊。也就是說,曹魏伐蜀的全部軍隊都在鍾會的控制之下。除去戰爭中損耗的士兵,大約在13-15萬人左右。

另外,蜀漢滅亡時還有10萬軍隊,這些軍隊絕大多數在姜維的控制之下,只有少部分駐守在東部和南部的邊境。不過這些蜀軍畢竟是俘虜,姜維控制的蜀軍大多數應該被遣散,真正留下的當在少數,最多不過萬人。不過這畢竟是可以爭取的力量,所以鍾會積極拉攏蜀中人士,尤以蜀漢降將舊臣爲重。如姜維投降後,鍾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又結交蔣琬之子蔣斌和蔣顯,還下令將士不得鈔略,以收攏人心。

鍾會身爲司馬昭心腹 鍾會最後爲什麼會選擇起兵叛亂 第4張

所以,鍾會當時能夠控制的軍隊大約在15萬人左右,還有能夠調動徵集的蜀漢降卒十萬人,實力相當於一方諸侯。有如此雄厚的謀反資本,再加上姜維的慫恿,遂極大刺激了他的野心,最終決意反叛。

鍾會爲何會失敗?

不過,這只是紙面上的資本。

鍾會雖然是當時伐蜀魏軍的最高統帥,但在蜀漢滅亡後,他對手中軍隊的控制力十分有限。首先,這些在前線賣命的士兵都有家眷在後方,他們是有顧及的。討伐蜀漢可以立戰功,但謀反的話留在後方家眷的性命難以保全。其次,伐蜀之戰是鍾會第一次統兵出征,他在軍中資歷很淺,沒有威信,所以只能以殘酷的軍法約束部下,比如在出徵之初以造橋不力軍法處置了許褚之子許儀,又以戰功不力將雍州刺史諸葛緒收監等等。這種手段在曹魏伐蜀時尚有效果,但逼迫將士謀反就會適得其反“逼脅衆人,皆使下議,倉卒之際,莫不驚懾。”第三,司馬昭在鍾會手下安插了許多親信,如衛瓘、胡烈、師篡等人,這些人在軍中有很深的影響力,不會跟隨鍾會。

而蜀漢降將一方對於鍾會也是貌合神離。姜維親近鍾會,並不是真心相助,而是爲了藉助鍾會之手使魏軍內亂,進而消滅魏軍恢復蜀漢,“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敏銳的看出鍾會對魏軍的控制力有限,所以建議他將現有中層以上的軍官和官吏全部換血,然後用親信代替“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而鍾會在軍中的親信並無多少,必定會將姜維的部下安插進去,這樣就便於姜維在曹魏軍隊中製造混亂,然後再借助蜀漢在西川的影響力,奉迎劉禪,恢復蜀漢。

所以無論鍾會怎麼做,他的結局只能是失敗二字。事實證明,鍾會從舉兵到敗亡,不過三天時間罷了,而死於兵亂的士兵,一共只有數百人,足見鍾會對於軍隊的掌控力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