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學者焦竑曾評價說明太祖在建立明朝時期的麾下武將中,常遇春如果排第一,那排第二的一定會是傅友德。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個排名,並不是按功績大小,而是以將領的勇猛程度來說的。在焦竑看來,洪武三年常遇春去世之後,傅友德儼然是洪武朝第一猛將。

其實,這個觀點並不是吹噓,因爲在史料中,傅友德平巴蜀、蕩漠北、徵雲貴,無往而不利。若不是傅友德投奔朱元璋的時間太晚,他早就和明朝“開國六公”平起平坐了。

在徐達等名將相繼去世後,朱元璋也公開表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雖然當時傅友德沒有馮勝、湯和資格老,更沒有藍玉年輕,但在朱元璋心中,傅友德乃是後期第一可用之人。

然而,這位洪武后期的第一猛將,最終的下場卻很悽慘,甚至有傳言,傅友德死之前親手砍掉兩個兒子的人頭,然後當着朱元璋的面自盡而死。歷史上的傅友德到底如何,他是怎麼死的呢?本文,筆者將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瞭解真正的傅友德。

一、投四位帝王,方始遇明主

傅友德是安徽碭山人,世代務農。所謂時勢造英雄,若不是天下大亂,他這輩子可能只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

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率領黃河民工發動紅巾軍起義,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宣佈“反元復宋”,聲勢浩大。元朝出動重兵鎮壓,最終韓山童兵敗被殺。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在劉福通等人的擁護下,到亳州稱帝,建立“大宋”,改元“龍鳳”,史稱小明王。隨後,韓林兒在豫皖交界處大肆發展勢力,傅友德便是在這個時候被韓林兒麾下大將李喜喜招攬入紅巾軍的。

第二年,郭子興在濠州起義,宣佈加入紅巾軍,擁護韓林兒。後來,有一個叫朱重八的遊僧加入到郭子興的隊伍,郭子興見他勇猛果敢,便給他改名爲朱元璋,並且把義女馬氏嫁給了他。

也就是說,在紅巾軍起義之初,傅友德和朱元璋都是北方紅巾軍的一員,都隸屬於韓林兒。從某種程度上說,傅友德加入紅巾軍的時間,可能比朱元璋還早。只不過,傅友德沒有朱元璋的運氣,他在韓林兒麾下待了6年,始終沒被重用。

1358年,朱元璋早已佔領了南京,成爲一方梟雄。韓林兒在北方被元朝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的義父)擊敗,不得不轉移到開封,傅友德的上司李喜喜在掩護韓林兒撤退的途中,被元軍擊潰,只得逃到四川。投奔明玉珍,傅友德便是在這個時候,跟隨上司投奔了明玉珍。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注意,雖然明玉珍也屬於紅巾軍,但他是南方紅巾軍,歸徐壽輝領導,和韓林兒領導的北方紅巾軍是兩支不同的隊伍。

傅友德在明玉珍麾下不受重用,約一年後,他離開四川,來到武昌投奔陳友諒。彼時,陳友諒也歸徐壽輝領導。1360年,陳友諒殺掉老上司徐壽輝,自立爲帝,建立“陳漢”,傅友德對陳友諒這種“弒君”行爲非常不齒。因此,在江州之戰中,他見朱元璋豪氣干雲,便率領部下投降了朱元璋。對此,《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的非常詳細:

(太祖)長驅過小孤,友諒將丁普郎、傅友德率所部歸附。友德,宿州人,後徙碭山,勇略冠一時。初從山東李喜喜剽掠入蜀,常爲軍鋒冠,歸明玉珍。玉珍不能用,率所部走武昌從陳友諒,忽忽無所展。聞明師攻江州而嘆曰:“此吾主也!”以所部謁見於小孤山。

這段記載,交代了傅友德曾跟隨韓林兒、明玉珍、陳友諒的經歷,當他見到朱元璋的時候,大呼:“這纔是我應該效忠的主人!”因此,投奔朱元璋。

陳友諒殺掉徐壽輝後,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在蜀地自立爲帝,建立了“明夏”。因此,傅友德在元朝末年曾效力過韓林兒(小明王)、明玉珍(明夏太祖)、陳友諒(陳漢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四位帝王,他的經歷,堪稱奇遇。

雖然傅友德是紅巾軍的“元老”,但傅友德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早已打贏龍灣之戰。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和陳友諒、張士誠分庭抗禮,朱元璋麾下的名將基本上都已“到齊”,所以傅友德剛來到朱元璋麾下時,只能委身於其他名將之後。

但是,路遙知馬力,傅友德最終還是在名將如雲的大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爲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

二、先跟常十萬,再隨徐將軍

在朱元璋麾下,傅友德遇到的第一個上司正是“常十萬”常遇春,由於作戰勇猛,傅友德很對常遇春的脾氣,因此得到了常遇春的青睞。

1363年,鄱陽湖之戰爆發,常遇春和傅友德一起,多次駕着輕舟衝擊陳友諒的大船。史載“被數創,戰益力”,傅友德受了多處傷,但越戰越勇。陳友諒死後,他的兒子陳理在張定邊的保護下逃到武昌。常遇春帶着傅友德奉命攻打武昌,《明史》記載:

漢兵據之,諸將相顧莫前。友德帥數百人,一鼓奪之。流矢中頰洞脅,不爲沮。

意思是,陳理死守武昌,箭雨如飛,諸位將領都不敢上前。常遇春叫了傅友德上來,傅友德一馬當先,帶着幾百人便衝了上去。激戰中,傅友德的臉被箭射中,傅友德毫不畏懼,大吼一聲,拔箭再戰。不久脅下又中一箭,傅友德仍不後退。衆人見狀,驚駭不已。

那個時候,常遇春麾下不乏猛將,但在傅友德面前,都相形見絀。此戰之後,朱元璋晉升傅友德爲雄武衛指揮使。

接下來,傅友德又遇到了另一個上司,此人就是徐達,徐達和常遇春的打仗風格完全不同,他軍紀嚴明,謀定後動,傅友德跟隨徐達連續平定廬州、夷陵、衡州、襄陽、安陸。跟着徐達每打完一仗,傅友德都受益匪淺。

在安陸之戰中,傅友德見敵將逃跑,便策馬追趕,敵將邊跑邊戰,傅友德身上新增九處傷痕,仍窮追不捨,終於把敵將任亮擒住,徐達見到傅友德,大喜過望。

明朝初年,徐達、常遇春堪稱朱元璋的“雙壁”,傅友德先後跟隨二人,不僅深受二人薰陶,更是得到了二人的認可。

1366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征討張士誠,徐達點名要傅友德跟隨。傅友德甘當先鋒,在馬騾港,傅友德一戰而勝,俘獲張士誠戰船近千艘,此戰敲響了張士誠滅亡的喪鐘,從此,張士誠一敗再敗,直到滅亡。傅友德因爲滅吳功大,被朱元璋任命爲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三、北伐一騎絕塵,西征一馬當先

1367年,朱元璋在滅掉張士誠後,立即讓徐達、常遇春帶兵25萬北伐元朝。徐達、常遇春兵分兩路,分道北上,徐達這一路的先鋒官正是傅友德。傅友德如犁庭掃穴,破沂州,下青州,取萊陽,攻東昌,勢不可擋。待攻克元都,徐達令旗一揮,傅友德馬不停蹄向西進軍,一路取大同、下保定、破真定,守定州。略微休整,又攻入山西,拿下太原。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當時,元朝名將王保保在河北打敗湯和,徐達定下“批亢搗虛”之計,先引誘王保保急行軍,然後在半路上設伏。《明史》雲:

擴廓自保安來援,萬騎突至。友德以五十騎衝卻之,因夜襲其營。擴廓倉卒遁去,追至土門關,獲其士馬萬計。

王保保又名擴廓帖木兒。當王保保帶着數萬兵馬進入埋伏圈的時候,第一個衝入敵營的就是傅友德,關鍵是,他只帶領50騎就殺進去了,可謂藝高人膽大。這一仗,王保保逃跑的時候只穿了一隻靴子,徐達俘虜數萬蒙古士兵,傅友德居功至偉。

到了洪武二年,徐達招降李思齊,平定陝西,出潼關,在定西之戰中,傅友德在徐達的指揮下,再一次打敗王保保,這一次王保保夫妻倆抱着一根木頭橫渡黃河,才躲過傅友德的追擊。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常茂、李善長、馮勝、李文忠、鄧愈六人被封爲公爵,傅友德因功被封爲穎川侯,賜免死鐵券。

朱元璋封賞功臣,有一個規律,開國“六公”不僅功勳卓著,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時間都比較早。這也就意味着,傅友德即使後期功勞再大,由於“從龍時間”太晚,他都不被封爲公爵。因此,當時傅友德被封爲侯爵,已經是“最高待遇”。這也能看出朱元璋對傅友德的認可。

洪武四年,朱元璋命湯和、廖永忠西征巴蜀,征討的對象正是傅友德的舊主明玉珍之子明升。湯和帶着廖永忠一路西進,不料大雨滂沱,江水暴漲。明升的大軍在江對岸設防,湯和有些畏縮不前。朱元璋恨湯和不爭氣,命傅友德從北線、由陝西南下入川。按理說,傅友德的進軍路線比湯和更艱難,但是傅友德命士兵扔掉行李,只帶3天干糧一路疾馳,直搗黃龍。最後竟然搶在湯和前面攻入重慶。若不是廖永忠趁勢攻破夔州,湯和這位“徵西將軍”將會顏面盡失。

大軍班師回朝後,朱元璋對傅友德稱讚不已。巴蜀之戰,足以證明傅友德的能力和膽識遠遠超過湯和、廖永忠,蜀中當時稱“一傅二廖”,更是將傅友德之功放在第一位。

四、七戰七連捷,一俊遮百醜

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好不容易打聽到元昭宗的下落,決定傾全國之力北伐。朱元璋任命徐達爲大將軍,李文忠任左副將軍、馮勝任右副將軍,兵分三路北伐。徐達的中軍以藍玉爲先鋒,從雁門關北上;李文忠的左路軍以何文輝爲先鋒,從甘肅金蘭北上;馮勝的右路軍由傅友德爲先鋒,從居庸關北上。按照朱元璋的預設,三路大軍直撲草原,北元應接不暇,必定大敗。

只是大家都忘記了,北元還有一個軍事家,那就是王保保。王保保早已準備妥當,迎接朱元璋的三路大軍,在中路,由於藍玉的輕敵,最終損失上萬人。左路李文忠的大軍也中了埋伏。只有右路馮勝的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原因是右路的先鋒官是傅友德。

傅友德率領5000兵馬爲先鋒,一路上遭遇小股蒙古兵的襲擾,他視而不見,很快繞過了王保保的戰略部署,接下來傅友德面對蒙古兵主力,七戰七捷,最後的結果是:右路大軍“敗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餘萬……”《明史》說:

師出三道,獨友德全勝。

如果不是右路的馮勝和傅友德二人,朱元璋在洪武五年的北伐大計,恐怕要成爲一場笑話。一俊遮百醜,馮勝和傅友德幫朱元璋挽回了顏面。

此後的幾年,明朝每次北征,幾乎都有傅友德的參與。例如,洪武六年,傅友德“出雁門,爲前鋒,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洪武九年,傅友德“擒伯顏帖木兒於延安,降其衆”。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跟隨徐達北伐,他帶兵奇襲灰山,“斬獲甚衆”。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被朱元璋任命爲徵南將軍,率軍30萬征討雲南。傅友德帶着藍玉和沐英歷經一年多平定了雲南全境,並且留沐英鎮守雲南,從此,雲南成爲明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明朝開國以來,傅友德立功甚多,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再一次論功行賞,封傅友德爲潁國公,再賜一塊免死鐵券。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把女兒嫁給了傅友德之子,並且把傅友德之女許配給了晉王朱棡的嫡長子。

當年,李文忠病逝,次年,徐達病逝,傅友德在明朝軍中的威望甚高。朱元璋放眼望去,開國名將中,能打勝仗,並且一直打勝仗的人,僅傅友德一人。

五、太祖疑心重,良將無所從

縱觀傅友德的一生,他滅陳友諒、伐張士誠、北伐元朝,西征巴蜀,平定雲南,爲明朝立下5大功勳,然而,他的結局卻讓人痛惜。

朱元璋有“濫殺功臣”的惡名,但真正促使朱元璋濫殺功臣的事件,是太子朱標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從陝西巡查回來後一病不起,不治身亡。朱標的去世,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計劃。朱元璋不得不立朱允炆爲皇太孫,但朱允炆太過年幼,一些功高的勳臣他不一定能駕馭,於是,朱元璋爲了“山河永固”,決定爲孫子清除障礙。藍玉、傅友德、馮勝、王弼等猛將,逐一隕落。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3張

關於傅友德之死,有許多種說法。最廣泛的說法出自明末張岱所撰《石匱書》,《石匱書》雲:

藍玉誅,友德以功多內懼,定遠侯王弼謂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盡我輩,我輩當合縱連橫。”太祖聞之,會冬宴,從者徹饌,徹且不盡一蔬。太祖責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來!”友德出,衛士有傳太祖語曰:“攜其首至。”頃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驚曰:“何遽爾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過欲吾父子頭耳。”遂自刎。

意思是,藍玉被殺後,傅友德因爲功勞太大,時常感到恐懼。定遠侯王弼偷偷對傅友德說:“陛下早有殺我們之心,我們需要聯合起來。”沒想到這句話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裏,朱元璋決定找機會收拾傅友德。一日,朱元璋大宴羣臣,給傅友德賜菜,傅友德有一道菜沒吃完,朱元璋當場斥責傅友德大不敬,並且讓傅友德把兒子召來,傅友德一怒之下,出去殺了兩個兒子,把兒子的人頭扔給朱元璋,對朱元璋說:“你不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然後從袖子裏掏出匕首,當着朱元璋的面自盡而亡。

《石匱書》是晚明時期的書籍,對傅友德之死記載的雖然詳細,可是,筆者卻有三點疑惑:

第一,既然王弼和傅友德要聯合起來對付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性情,他聽到這個消息後,爲何不立即動手,還要等到宴會時纔對付傅友德。

第二,朱元璋大宴羣臣,安保工作一定非常森嚴,傅友德不可能在袖子裏藏着匕首。如果真藏匕首了,那朱元璋完全有“罪名”來收拾傅友德,爲何史料又不敢寫?

第三,傅友德從宴會上走出去後,不一會(文種說“頃之”)就帶着兩個兒子的人頭進來了,難道他兩個兒子就在宴會廳外面候着?傅友德兩個兒子,有一個還是駙馬,傅友德真的說殺就能殺嗎?

筆者一向不反對以野史爲證,但是,《石匱書》的記載太過匪夷所思,因此筆者對這段記載持否定態度。

那麼,《明史》對傅友德之死到底是如何記載的呢?《明史·傅友德傳》記載:

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曰:“祿賜不薄矣,復侵民利何居?爾不聞公儀休事耶?”尋副宋國公勝分行山西,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是冬再練軍山西、河南。明年,偕召還。又明年賜死。

意思是,洪武二十五年(藍玉案爆發的前一年),傅友德向朱元璋提了個要求,要朱元璋把安徽懷遠上千畝的良田賜給自己。朱元璋認爲,他給傅友德的賞賜已經夠多了,傅友德不應該貪得無厭,再去霸佔百姓的土地。之後傅友德先後被調往山西、河南等地練兵,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突然召傅友德回京,將傅友德賜死。

這裏沒有說傅友德被賜死的原因,唯一的端倪就是傅友德想要懷遠的一千畝良田,這或許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

筆者在《明史·太祖本紀》裏找到了另外一個記載:

冬十一月乙丑,潁國公傅友德坐事誅。

這段話雖然簡短,但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傅友德不是自殺,是被朱元璋誅殺的;第二,傅友德是因爲犯了事(坐事)被殺的。

傅友德到底犯了什麼事呢?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如此記載:

明朝開國名將傅友德一生戰果累累,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4張

坐藍黨而死者:傅友德、曹震、張翼、朱壽、何榮、詹徽……

趙翼明顯認爲,傅友德所謂的“坐事”,指的是被藍玉案所牽連。

筆者認爲這個觀點有極大的可能性。傅友德之死和藍玉案爆發的時間很近,傅友德和藍玉早年在常遇春麾下便相識,後來在北伐蒙古、征討雲南等戰爭中,傅友德和藍玉都是戰友,關係非常密切。另外,藍玉的戰友定遠侯王弼、會寧侯張溫等人都是因爲“坐藍玉黨”被株連,這個《明史》有明確記載。所以,傅友德極有可能是受到了藍玉案的牽連。

綜上所述,關於傅友德的死因,筆者有這麼一個思路:朱標去世後,傅友德功高,早就被朱元璋所忌憚。後來傅友德想要懷遠的一千畝地,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但朱元璋沒有藉口治傅友德之罪。第二年,藍玉案爆發,因傅友德和藍玉關係甚密,因而被藍玉案所牽連,被朱元璋誅殺。

傅友德被殺後,全家男丁皆死,只有一個孫子(因爲是朱元璋的外孫)被赦免。傅氏一族雖然沒有絕後,但在明朝再未出現在朝堂之上。

傅友德作爲洪武后期最勇猛的戰將,他的死,雖然有些不明不白,但基本可以確定有“冤屈”的成分。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這10個字是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對當時的戶部尚書茹太素說的,意思是,我今天給你們美酒佳餚,但如果你們犯了事,我照樣殺你們。茹太素也算是聰明人,他立即向朱元璋表忠心:

“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

但是沒幾天,因戶部同事犯罪,茹太素被“連坐”處死。事實證明:暴君要想殺你,你再表忠心都是無用。

往事如風,中國歷史上不乏名將,缺乏的是保護名將的君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