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項燕的文章。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爲七雄所滅。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故稱“山東六國”。在山東六國中,楚國原本具有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實力。但是,在垂沙之戰、鄢郢之戰、藍田之戰等戰役之後,楚國走向了衰落。當然,對於疆域遼闊的楚國,也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韌性。特別是戰國末期,秦滅六國的時候,楚國一度打退了秦國的20萬大軍。至於指揮這場戰役的名將項燕,無疑就是本文的主角了。

首先,項燕(?—公元前223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宿城區)人。戰國末年楚國名將。對於項燕來說,是項國這一諸侯國的後人。項國,周朝周文王一子的封國,是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存在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姬姓,位於河南省沈丘縣與項城市之間,都城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西郊,和陳國、頓國、沈國相毗鄰,地跨潁水而立。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滅於魯國,僅存項地名。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第2張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項氏世世代代爲楚將,其家族被封於項。就項燕這位名將來說,主要活動於戰國末期。彼時,因爲秦國的不斷進攻,楚國已經非常衰弱了。比如爲了避其鋒芒,楚國將都城遷移到壽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當然,這依然不能阻擋秦國消滅楚國的決心。在戰國末期,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數次擊敗楚軍。燕王喜逃亡被滅後,秦王政打算攻滅楚國,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有一天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調用多少軍士纔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嬴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嬴政就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同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敗楚軍。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該城,於是率軍西進,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在這個時候,如果繼續讓李信攻城略地的話,那麼,楚國的都城壽春顯然就危在旦夕。

於是,項燕率領楚國大軍跟在秦軍的後面,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等到秦軍放鬆警惕的時候,項燕立即率領楚軍進行反擊,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奔回秦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信率領20萬秦國大軍,想要一舉消滅楚國,結果,在這場戰役中,李信被項燕擊敗,只能狼狽不堪地逃回秦國了。當然,對於意志堅定的秦王嬴政,自然不會就此罷休。憑藉着秦國強大的國力,秦王嬴政又一次發動了旨在消滅楚國的戰役,並且派出了更多的秦軍。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第3張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出動60萬大軍的情況,應該只有兩次,一次就是王翦率軍消滅楚國,另一次則是長平之戰。而這,無疑凸顯出秦王嬴政對於楚國的重視。面對王翦率領的60萬大軍,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也即老道的王翦這是在故意消磨楚軍的銳氣。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飲食,安撫慰問他們,並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王翦派人打聽:“軍中進行什麼嬉戲啊?”回答說:“軍士們正在玩投石、跳躍的遊戲。”王翦便說:“這樣的軍隊可以用來作戰了。”

與此同時,楚軍既然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王翦即率軍尾追,令將士們發起突擊,大敗楚軍,直至蘄縣之南。在這場戰役中,項燕最終敗給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楚軍於是潰敗逃亡,楚國也隨之滅亡。由此,作爲楚國最後一位名將,項燕已經盡到最大力了,只是因爲當時的楚國和秦國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這讓項燕無法在一次力挽狂瀾。

最後,關於項燕之死,《史記》中就有兩種不同說法:

擊敗20萬秦軍的項燕爲何沒能力挽狂瀾?他有何貢獻 第4張

說法一:始皇二十三年,秦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爲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說法二:項羽初起時,年24。其季父項梁,樑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虜者也。項氏世世爲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司馬貞《索隱》雲:“不同者,蓋燕也王翦所圍逼而自殺,故不同耳。”項燕死的時間,依《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說法爲始皇二十三年,也即公元前224年。在項燕戰死沙場之後,秦始皇不僅消滅了楚國,還成功一統六國,建立了秦朝。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秦始皇去世後,秦朝各地的起義蜂擁而起。其中,就項燕的後人項羽,更是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朝的主力,從而加快了秦朝的滅亡。從這一角度來看,項羽也算是爲項燕報了大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