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樂不思蜀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三國時期,四川彭山人李密名滿天下,曾寫下《陳情表》傳於後世。三國歸晉後,晉武帝司馬炎下旨召李密入京爲官。李密到洛陽後,有同僚問他,昔日蜀漢後主劉禪是個什麼樣的人?李密回答說:“可比齊桓公!”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劉禪一貫被人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二人怎麼能相比呢?實際上,李密還真沒瞎說,因爲劉禪在很多地方,確實是一位優秀的君王。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生而不凡的少年,並非庸才

劉禪的出生頗具傳奇,他生於公元207年,也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的那一年。因爲劉禪的母親甘夫人夜裏夢見吞食北斗星而懷孕,因此取名爲阿斗。

劉禪的幼年曾幾度經歷危險,2歲那年,曹操在長阪坡打敗劉備,劉備爲了逃命,拋棄嬌妻幼子,所幸的是,趙雲最終救下劉禪。

5歲那年,孫權的妹妹孫夫人想悄悄帶劉禪到孫吳,又被趙雲在江面上截下來。13歲那年,劉備在漢中稱王,劉禪被立爲世子(王太子)。

作爲劉備的長子,劉禪自幼就被劉備寄予厚望,劉備不僅親自輔導兒子的學業,還請諸葛亮抄寫書籍給劉禪學習。另外,劉備還請來蜀漢著名的文臣伊籍做劉禪的老師。等劉備登基爲帝時,劉禪已經成了能文能武的青年才俊。

諸葛亮曾有一次稱讚劉禪的智慧和器量,被劉備知道後,劉備對兒子說:

“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三國志》

從劉備的這句“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以看出,劉禪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劉備的期望,劉備甚至表明自己以後沒什麼可以擔憂的了。

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後,劉禪繼位,當年劉禪才17歲。第二年,諸葛亮曾讚歎劉禪:

“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與杜微書》

可以看出,即使劉禪少年登基,但他並非庸才,甚至得到了諸葛亮的極力稱讚。

2. “帝二代”和“權臣”的和諧關係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稱帝,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後,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正式進入“三國”時代。如果把曹丕、劉備、孫權算作魏、蜀、吳的第一代君王的話,那曹睿、劉禪、孫亮三人則是第二代君王。我們來看一下第二代君王們和各國“權臣”們的關係。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第2張

先說曹魏,曹睿(魏明帝)繼位後,深諳制衡之道,幾位輔政大臣曹真、曹休、司馬懿的實力被逐漸削弱,處處受曹睿打壓。

再看孫亮(吳少帝),作爲孫權的第七子,孫亮10歲登基,15歲親政。孫亮親政後,立即着手除掉朝中最大的權臣孫綝,但事情敗露,孫亮反而孫綝所廢,最終被逼自殺。

也就是說,不管是曹魏還是孫吳政權,他們的第二代君主都在拼命壓制權臣,只是曹睿成功了,而孫亮卻失敗了。總之,他們和權臣的關係並不和諧。

再看蜀漢,劉備駕崩前白帝託孤,吩咐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登基後,遵從父親之言,尊諸葛亮爲“相父”,諸葛亮獨掌軍事、政治大權,毫無疑問是蜀漢最大的權臣。劉禪17歲登基,隨着他的慢慢長大,諸葛亮已經是遮擋劉禪的絆腳石。但劉禪從未想過扳倒諸葛亮,即使諸葛亮對劉禪有所不滿,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劉禪也沒有想過剷除諸葛亮。也就是說,劉禪和諸葛亮相處,是相對和諧的,這也需要一種智慧。

3.巧妙處理和諸葛亮的關係

劉禪爲何不思打壓諸葛亮,或者奪回諸葛亮之權?是他實力不濟?還是西蜀非諸葛亮不可呢?其實並不是,因爲在劉禪心中,國家的穩定,比什麼都重要。

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讓諸葛亮輔政,而不是讓諸葛亮代政。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以“丞相”之職,獨攬大權,後主劉禪則成了蝸居皇宮的“小孩子”。從這一點說,諸葛亮違背了劉備的囑託。劉禪從小聰明,他不會不明白長此以往,將意味着什麼。但他一直爲大局着想,從未言明此事。

諸葛亮爲了北伐,窮兵黷武,蜀地百姓的負擔很重,劉禪委婉地勸說:

“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第3張

但作爲臣子的諸葛亮,沒有聽從皇帝的勸告,執意出征。劉禪最終還是決定支持諸葛亮。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停止了北伐,恢復生產。

這就是劉禪,雖然他不贊成北伐,但知道事情已經不可更改,他就全力支持。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導致北伐失敗,劉禪沒有問責諸葛亮,反而安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

諸葛亮很不好意思,自貶三級。但當諸葛亮打了勝仗之後,劉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諸葛亮的官職。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哭倒在御榻上,傷心地不能上朝。等諸葛亮的遺體被運回成都,劉禪親自出城20裏迎接。

從劉禪諸對葛亮的態度來看,劉禪給了諸葛亮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再看諸葛亮,他是如何對待劉禪的呢?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劉禪已經22歲,諸葛亮還不忘事事教訓劉禪。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派心腹到宮中監管劉禪的日常言行。

道家思想中有句話叫“君道無爲,臣道有爲”,劉禪所選擇的就是這種道路。假如他和諸葛亮都是有爲之人,在大事上難免有碰撞,最終受損的還是弱小的蜀漢王朝。

用一句話來說,諸葛亮之所有會有這番作爲,還是劉禪看得明白。若不是劉禪給他空間,諸葛亮或許僅僅是一個蔣琬或費禕罷了。難怪清朝詩人袁枚曾說過:

“孔明之賢,即後主之賢也。”

作爲三國中實力較弱的一國,劉禪能在蜀地當41年皇帝,而且是三國中國唯一沒有發生領導班子內亂的國家(即使是在諸葛亮去世後),這說明,劉禪的確不是昏庸之輩。

4.阿斗其實是出色的政治家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第4張

爲何說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出色的政治家,下面,通過四件事來說明。

第一,劉琰休妻事件,《三國志·蜀志》記載: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

劉禪即位後,劉琰被封爲都鄉侯,在軍中爲車騎將軍。公元234年,劉琰的妻子胡氏入宮向太后祝賀,太后留胡氏在宮中住了一個月。因爲胡氏長得漂亮,劉琰懷疑劉禪和胡氏有染,因此休妻。最後,劉禪決定:取消大臣的妻子或母親入宮慶賀的規定,避免這種誤會再次發生。

從劉琰事件可以看出,劉禪的做法還算得當。

第二,夏侯霸歸降事件。夏侯霸爲三國名將夏侯淵之子,公元219年,夏侯淵在定軍山被蜀將黃忠所殺,30年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夏侯霸內心不安,主動投奔蜀漢。劉禪知道蜀漢和夏侯霸有殺父之仇,爲了拉攏夏侯霸,劉禪對夏侯霸說:

“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此夏侯氏之甥也。”

劉禪想表達的意思有兩點,第一,你爸爸不是我爸爸親手所殺,咱倆沒仇。第二,劉禪的皇后是張飛的女兒,而張飛之妻是夏侯淵的侄女。算起來,劉禪和夏侯霸還有親戚呢?

劉禪爲了得到一員虎將,先化解二人的仇恨,然後再和夏侯霸套近乎,堪稱智慧。

第三,魏延造反事件,諸葛亮死後,魏延謀反被殺,對於魏延,劉禪說: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第5張

“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簡單來說,劉禪首先承認魏延謀反有罪,但也沒有忘記魏延之前的功勞,可見,劉禪是一位仁厚之君。

第四,劉禪廢除丞相。諸葛亮在世時,大權獨攬,劉禪深知這樣的弊端。等諸葛亮去世,劉禪爲了防止大臣權力過重的問題,不再設丞相之職位,以費禕爲尚書令,主管政務;以蔣琬爲大司馬,主管軍事,二人相互牽制。可見,劉禪並非無能之人,他是一位懂得制衡的政治家。

5.再議樂不思蜀

諸葛亮去世前多次北伐,蜀地百姓不堪重負,蜀漢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勉強支撐。等諸葛亮去世,雖然有姜維等人,蜀漢國力大不如前。

等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兵分三路進攻蜀漢的時候,姜維率領蜀漢主力在劍閣和鍾會的大軍對峙,而鄧艾卻在此時偷渡陰平,等劉禪知道鄧艾的大軍已到成都城外,一切都晚了。

這個時候,劉禪有兩個選擇,第一:毫無勝算地死戰;第二,投降。如果選擇前者,他可以落個有骨氣的褒揚,然而,蜀漢百姓將屍橫遍野。如果選擇後者,他會被罵,但卻保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最終,他選擇了向鄧艾投降,蜀漢因此滅亡。

劉禪投降後,又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個“高光時刻”,那就是“樂不思蜀”。在宴會上,司馬昭用美酒佳餚來款待劉禪等蜀漢君臣,爲了勾起劉禪等人的思鄉之情,司馬昭故意讓歌女表演一段蜀地的舞蹈,蜀漢舊臣們紛紛落淚,唯有劉禪,就當沒看見,有說有笑。

劉禪樂不思蜀的背後是什麼樣的用意?他到底有多高明 第6張

司馬昭非常驚訝,心中暗忖道:“劉禪心真大,他是不是傻?”忍不住問劉禪是否思念家鄉,劉禪笑着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此言一出,驚呆所有人。蜀漢舊臣覺得這個昔日的主子太丟人,魏晉大臣覺得劉禪有點傻。

實際上,劉禪傻嗎,作爲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他是在裝傻。他知道:只有他不念着蜀地,司馬昭纔會真正放心蜀地的百姓,這就是“裝傻”的最高境界。

回到開頭,爲何李密會說劉禪堪比齊桓公?因爲在蜀地百姓心中,劉禪的確是一位不錯的君王。在宋朝以前,蜀地的百信一直感念劉禪的恩德,他們爲劉禪立廟,世代祭祀。只有深得百姓人心的君王,當地百姓纔會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