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藩王作亂屢屢發生,但不管是西漢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還是明朝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在持續時間上都遠不及西晉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不僅持續時間長(16年),而且過程極其複雜,戰爭規模和對國家的破壞程度也遠超其他時期的藩王之亂。

“八王之亂”實際上參與者遠不止八個藩王,只是《晉書》中把主要參與的八位藩王匯爲一個列傳,故稱爲“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八王之亂的苦果,實際上是晉武帝司馬炎一手種下的,而且,司馬炎當時還以爲他大肆分封藩王是多麼聰明的舉措。

一、自以爲是:司馬炎大肆封藩

衆所周知,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來,中華大地先是陷入羣雄逐鹿,而後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西晉,亂世終於終結,進入了大一統時代。但西晉這個“大一統”太過短暫,司馬炎死後,持續16年的八王之亂把天下攪得稀碎,直接導致中國古代300年的動亂歷史。說起八王之亂,還要從司馬炎分封藩王開始說起。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從此,司馬家族掌控了曹魏的軍政大權,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司馬氏取代曹魏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曹魏最後一位皇帝曹奐(魏元帝)禪位,建立西晉。有意思的是,在45年前,魏文帝曹丕也是用同樣的方式逼迫漢獻帝禪位。所以,司馬炎登基後,有一個大問題一直困擾着他,那就是如何避免西晉王朝不被另一個士族逼下臺。

司馬炎分析,司馬氏之所以能夠取代曹魏,是因爲曹魏政權中沒有強有力的宗藩屏障。當年司馬懿作爲外臣,僅憑一場政變就輕而易舉地拿下曹魏的控制權,就是因爲曹魏沒有建立自己的宗藩屏障。爲了讓西晉長治久安,司馬炎做出了一個針對性的決定,那就是大肆分封藩王。

司馬炎登基當年,爲了能讓天下一直被司馬家族所掌控,司馬炎一次性把司馬家族27個宗室成員全部分爲藩王,這些同姓藩王屏藩各大重鎮,對皇權形成拱衛之勢。

這些同姓藩王身居外地,不僅手中有不同數量的軍隊,而且部分藩王還兼任地方行政職務,意味着,軍政大權大多集中在藩王手中。

面對這種狀況,司馬炎怡然自得,按照司馬炎的想法,整個天下都在司馬家族手中,若是哪個士族想竊取西晉政權,天下的藩王們爲了宗族利益,自然會保衛皇室。司馬炎這個看似聰明的舉措,最後卻直接葬送了西晉王朝。

二、黃雀在後:賈皇后獨掌大權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第2張

在封地,天高皇帝遠,藩王們享受着王朝的俸祿,卻都在經營着自己的勢力和地盤。他們可以自己招兵,可以自己選拔人才,若皇帝給他們好處,他們自然開心。若是皇帝想損害他們一丁點利益,他們卻不會輕易答應。最先有動作的,就是汝南王司馬亮。

司馬亮是司馬懿的第四子,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四叔。司馬炎病重時,非常擔憂太子司馬衷,司馬衷雖然已經有31歲,但作爲太子,他有些木訥(或者說有些癡傻)。爲此,司馬炎挑選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自己的四叔司馬亮,另一個是自己的岳父、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

但在司馬炎彌留之際,皇后楊芷爲了讓父親大權獨攬,勸司馬炎將司馬亮的名字去掉了,這極大地損害了司馬亮的利益。

司馬衷繼位後,皇后賈南風(司馬衷之妻)頗有政治野心,爲了除掉大權獨攬的楊駿,賈南風暗中聯合司馬亮,讓司馬亮帶兵入京殺掉楊駿。司馬亮聽聞要殺掉楊駿,二話沒說就帶兵進京,半路上還拉上了楚王司馬瑋(司馬炎的第五子)一起,最終,楊駿被滅三族。

楊駿被殺後,司馬亮作爲“大功臣”,又是皇帝的祖叔,位高權重,掌握了朝廷大權。賈南風好不容易送走了一個楊駿,又來了一個司馬亮,於是決定除掉司馬亮,若想除掉司馬亮,最佳人選就是司馬瑋。於是,賈南風和司馬瑋勾結,讓司馬瑋殺掉了司馬亮。但沒多久,賈南風以司馬瑋僞造詔書爲由,設計殺掉了司馬瑋。司馬亮和司馬瑋就是“八王之亂”中最先領盒飯的兩位藩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上述故事簡單來說,就似一組食物鏈。先是司馬亮殺楊駿,然後司馬瑋殺司馬亮,最後賈南風殺司馬瑋。這段“食物鏈”從發生到結束,持續了3個月的時間,期間被株連者多達數千人。結局就是:皇帝司馬衷癡傻不管朝政,皇后賈南風獨掌大權。

三、欲擒故縱:司馬倫自立爲帝

賈南風以犀利的手段清除異己,獨掌政權八年,這期間,賈南風的母族許多人被委以重任。爲了防止司馬家族報復,賈南風時刻防備着。但是,司馬家族好不容易得來的政權,如今卻被一女子竊取,衆位藩王不服,最先發難之人是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

原來,司馬衷的長子司馬遹從小得祖父司馬炎喜愛,司馬衷登基後,立司馬遹爲太子,但司馬遹不是賈南風所生,爲了防止太子對自己產生威脅,賈南風打算除掉太子。公元299年,賈南風設計將太子灌醉,然後讓太子抄寫一篇勸父親退位的文章,事後,太子被幽禁。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第3張

此時,老謀深算的司馬倫玩了一招“欲擒故縱”,他一方勸賈南風殺掉太子,另一方面暗中準備,等賈南風殺掉太子後,司馬倫立即宣稱“皇后陷害太子”,然後以“爲太子報仇”爲由,起兵捉拿皇后賈南風,最終賈南風被毒死。

之後,司馬倫自封爲相國,司馬衷成爲了傀儡皇帝。兩年後,司馬倫覺得同樣是司馬懿的子孫,他何必僅僅做一個相國呢?於是,司馬倫廢除司馬衷,自立爲帝,司馬衷被幽禁於金墉城。

做了皇帝的司馬倫,濫用手中的權力,不僅整日泡在後宮中,而且缺乏最基本的理政能力。最終激起了“三王起義”。這三王分別是齊王司馬冏(司馬炎之弟)、成都王司馬顒(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之子)。“三王”齊心合力,將司馬倫打敗,司馬倫最終被賜毒酒而死,司馬倫成爲了“八王之亂”中第三位被殺的藩王。

這段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司馬倫殺了賈南風,隨後,其他三王又殺了司馬倫。

四、五王混戰:你方唱罷我登場。

司馬倫死後,三王接司馬衷復位,司馬冏作爲最大的“功臣”,被任命爲大司馬,掌管朝政。之後,司馬冏越來越驕傲自大,而另外兩位藩王司馬顒、司馬穎則各自保存實力,等待機會。

第二年,司馬顒覺得時機成熟,興兵討伐司馬冏,身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之子)聞風而動,立即出兵做爲內應,攻打司馬冏。最終司馬冏死在了他的侄子司馬乂手中,司馬冏成了“八王之亂”中第四位被殺的藩王。

司馬乂殺掉了司馬冏後,很快地控制了皇宮,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樣一來,司馬顒沒落到好處,司馬乂卻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公元303年,司馬顒聯合司馬穎出兵討伐司馬乂,正在雙方打持久戰的時候,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瞅準機會偷襲司馬乂,司馬乂被捉,被活活烤死。司馬乂是“八王之亂”中第五位被殺的藩王。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第4張

隨着司馬乂被殺,司馬穎因爲軍事實力最強,威望最高,因此被迎入洛陽,拜爲丞相。他的好戰友司馬顒、司馬越也紛紛官居高位。不僅如此,司馬穎還讓司馬衷立自己爲皇太弟,準備接班。

只是沒過多久,司馬穎就被司馬越和他的親弟弟司馬騰(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趕下臺,關鍵時刻,司馬顒控制了局勢,爲了獨攬大權,司馬顒廢除了司馬穎“皇太弟”之位,讓司馬穎返回封地,司馬顒掌控朝政。

公元305年,司馬顒協皇帝司馬衷,下旨罷免司馬越等人,司馬越被迫起兵攻打司馬顒。誰知,司馬越擅長用兵,他親率3萬起兵,一路向洛陽殺來,如犁庭掃穴,勢不可擋,司馬顒最終慘敗,司馬顒父子殺人最終被殺。因此,司馬顒成了“八王之亂”中第六位領盒飯的藩王。

這段歷史,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三王殺掉司馬倫之後,因爲利益分配不均,又相互攻伐,隨後,又有兩位藩王(司馬乂和司馬越)加入,五王混戰,最終死了三個。司馬顒被罷免,司馬越獲得勝利。

五、特殊的死法:剩餘兩王的結局

八王之亂,死了六個,還剩下司馬顒和司馬越。司馬穎被殺後,司馬穎成爲了勝利者,獨掌大權。公元307年,晉惠帝司馬衷去世,他的弟弟司馬熾(司馬炎第二十五子)繼位,是爲晉懷帝。司馬熾剛登基,就下詔書召之前被廢“皇太弟”稱號的司馬顒入京,說是要封司馬顒爲司徒。司馬顒自從上次兵敗以後,一直在找翻身的機會,他得到入京的聖旨後,立即上路,沒想到在半路上被司馬越的人活活掐死在車裏。司馬顒成爲“八王之亂”中第七位被殺的藩王。

此時,作爲“八王之亂”中的唯一倖存的人是司馬越,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晉懷帝不過是他的傀儡。司馬越獨攬朝政,大肆誅殺異己,朝中大臣人人自,各地紛紛起義,司馬越親自帶兵討伐。可當司馬越領兵在外時,傀儡皇帝晉懷帝突然逆襲,他在後方公佈司馬越的罪狀,下旨讓各地討伐司馬越。司馬越得知消息後,急火攻心,死於項城。司馬越是“八王之亂”中最後一位死去的藩王。

八王之亂的後果是誰種下的?司馬炎爲何要大肆分封藩王 第5張

司馬顒是被掐死的,司馬越卻因急火攻心而死,這兩個藩王特殊的死法,雖然徹底終結了八王之亂。但之後,西晉江山搖搖欲墜,各地叛亂不斷,少數民族紛紛入侵,接下來五胡亂華,生靈塗炭,中原大地連續300年的大動亂時期被揭幕。

八王之亂的發生的根本並非賈南風亂政,而是西晉的藩王制度,而這一時間的始作俑者,是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司馬炎當時自認爲這種做法非常聰明。

八王之亂持續了僅僅16年,這16年內,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人口銳減,西晉的生產力持續耗盡,各種社會矛盾爆發。八王之亂直接導致西晉政權的倒臺,也導致了五胡亂華,堪稱一個時代的災難。著名學者孫立羣老師曾評價:“八王之亂是西晉歷史上一場觸目驚心的宗室內部的大屠殺。”《晉書》評價八王之亂:

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八王之亂對歷史的破壞,堪稱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