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線,主要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長驅直下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足被非漢族政權統治了四百餘年。

後唐內部政爭激烈,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求援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自朱溫篡唐之後,燕雲十六州先是被劉守光的桀燕和晉王李克用各佔一部分,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燕雲十六州這才完全落入晉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燕雲十六州便順理成章的歸屬了後唐。

李嗣源執政時期,石敬瑭不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從龍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厚繼位,爲了瓦解地方勢力,調任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爲鎮州成德節度使,並讓李從珂接任河東節度使。然李從珂並不願離開經營多年的陝西,於是發動兵變攻打洛陽,而石敬瑭也從河東殺來俘虜了從洛陽逃出的李從厚,並像李從珂請功,李從厚遂被李從珂所殺。

李從珂奪得帝位後,石敬瑭被任命爲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然而,石敬瑭雖有扶立之功,但卻也成爲了李從珂最大的威脅,李從珂便想將其調離經營多年的河東,石敬瑭則以辭去馬步兵總管、調任別處爲由試探李從珂,沒想到李從珂果然改任石敬瑭爲鄆州節度使。

石敬瑭自然不願離開根基之地,面對李從珂的催促,便慌不擇路的勾結契丹,取得契丹對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頓生底氣,竟然以李從珂只是李嗣源養子爲由,要求其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李從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職,調兵遣將圍攻石敬瑭。

眼看兵臨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同時,承諾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門關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襲並大敗後唐軍隊。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爲皇帝,並與石敬瑭合兵南下進攻京師洛陽。後唐此時雖然仍有一戰之力,但李從珂卻在戰敗後意氣消沉,各鎮將領見狀於是紛紛叛逃,結果後唐就此被滅,李從珂則帶着傳國玉璽和曹太后、劉皇后、兒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主要面臨兩大難題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第2張

由於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極爲重要,雖然後晉、後漢均無力收復,但後周的柴榮卻曾發動北伐,雖然最終因病而失敗,但也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而對於北宋來說,也曾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卻面臨兩大難題。

1、遼國國力不在北宋之下。遼國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遊牧政權,在我們的印象中,北方遊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模式,雖然能夠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離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對較爲獨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實力其實一直相對有限,雖能對南方中原政權形成威脅,但很難形成毀滅性打擊。而自五胡十六國以來,遊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始迅速縮小與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遼國)雖然同樣是遊牧民族,但在統治方式上其實已經與中原王朝極爲相似,已經開始採取集權統治,同樣是個凝聚力極強的國家。因此,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隊戰力,亦或是戰爭動員能力,遼國不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於立國較早的原因,在國力方面還要處於上風。

2、百姓對宋朝歸屬感有限。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到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統一天下,具備北伐條件,遼國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已經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說差不多經歷了兩代人。爲了統治當地漢人,再加上該地多以農耕爲主,因此遼太宗對該地採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即對契丹人和漢人分而治之,形成了遼國版的“一國兩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可不懂什麼“華夷之辯”類的大道理,所求的不過是個溫飽和富足生活,對於誰當家做主其實看得並非那麼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時,遼國對於燕雲十四州的統治已經極爲穩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經開始接受了遼國的統治,要說百姓對於宋朝這個新生國家到底有多少歸屬感,恐怕並不樂觀。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第3張

正是由於這兩點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並不容易,而這想必也是宋太祖趙匡胤最終選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統一順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設立“封樁庫”,其實更多是爲戰爭做準備

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曾將各割據勢力所藏的金銀財務全部收繳至京師,設置府庫儲存,稱之爲“封樁庫”。同時,趙匡胤還將每年的結餘也存入此庫,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爲了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關於宋太祖意圖花錢贖買的說法,源自於“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軍旅飢謹,當預爲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石晉苟利於己,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使斯庫所積滿三五十萬,即譴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段記載。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這句話,卻忽視了“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句。因此,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的確有贖買燕雲十六州的意圖,但並非代表他畏懼遼國的軍事實力,相反對於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當決心的。

宋太祖爲何要設封樁庫?是想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第4張

我認爲,趙匡胤設置“封樁庫”或許還有迷惑遼國的作用。正是由於上文提到的兩個原因,趙匡胤知道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剛剛統一天下,貿然與遼國起衝突並不明智,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沒法明說“封樁庫”就是爲了打仗準備的,那還不得引起遼國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夠用金錢贖買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遼國那邊不是昏君當政,又怎麼會爲了錢財而出賣土地,我想這一點趙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認爲趙匡胤設“封樁庫”更多是爲了戰爭在做準備,畢竟對於兩個實力相差不大的國家來說,一旦直接開戰,必然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戰爭,而曠日持久的戰爭所需要的錢糧,那可不是個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