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宋朝爲什麼一直沒收回燕雲十六州?

揭祕:宋朝爲什麼一直沒收回燕雲十六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燕雲十六州”,是指五代時期後晉割讓給遼國的十六個州,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北部。

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以這塊土地爲條件,換取了契丹人對他的支持。

從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北方遊牧民族就能輕鬆直搗中原腹地。

揭祕:宋朝爲什麼一直沒收回燕雲十六州?

而在北宋歷史上,歷代皇帝也一直沒有完整收復過“燕雲十六州”,這裏也成爲了他們內心永遠的痛。

對此,一般認爲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兩次北伐失敗,最終導致了宋朝再也無力拿回“燕雲十六州”,他應該爲北宋屢遭遼、金吊打負責。

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認爲:比起宋太宗,宋太祖負有更大的責任。

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們還要從宋太祖的老上司柴榮說起。

一、柴榮曾力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展現出了與其他五代十國君主不同的清新氣象。他意圖儘快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亂世。

這個時候,有個叫王樸的大臣,向柴榮獻上了被稱爲《平邊策》的統一方略。王樸認爲,南唐、後蜀等國雖富,但軍力欠佳,因此建議先拿下兩國,而“吳、蜀平 , 幽(幽州)可望風而至。”(《舊五代史》)

在王樸看來,一旦吳蜀等地拿下,收復“燕雲十六州”是順理成章的事。

柴榮深以爲然,於是便先攻取南唐。然而,南唐沒有王樸想象得那麼不堪一擊,柴榮花費了3年多,終於取得了14州,但要將其完全滅掉恐怕是曠日持久的。

於是,柴榮馬上調轉槍頭,揮軍北伐,意圖先攻滅北漢,同時收復“燕雲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榮在先後收復了瀛、莫二州,以及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之地後,卻突發重病,不得不返回開封,並在不久後病死。

隨着柴榮的死,中原王朝對“燕雲十六州”的攻勢暫時歸於沉寂。

二、“燕雲十六州”不在宋太祖計劃之內?

1、“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後,曾經想要先攻打北漢,但又沒有下定決心,於是就統一的先後順序問題,諮詢了大將張永德,而他得到的答案是:

“太原(北漢)兵少而悍, 加以契丹以爲援, 未可倉卒取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張永德的意見是:北漢雖然兵少,但戰鬥力強,又有契丹爲外援,極難攻克。

後來,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曾夜訪宰相趙普家,再一次就統一天下的順序問題徵求意見。

揭祕:宋朝爲什麼一直沒收回燕雲十六州? 第2張

“上曰:‘吾欲收太原(北漢)’。普嘿然良久,曰 :‘非臣所知也’ 。上問其故, 普曰 :‘太原當西北二邊, 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當之, 何不姑留 ,以除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上笑曰, ‘吾意正爾 , 姑試卿耳’ ! 於是用師荊湖,繼取西川。”(《續資治通鑑長編》)

這段著名的對話,奠定了北宋“先南後北”統一天下方略的總基調。

按照趙普的意思:如果先拿攻打北漢,縱然能夠一次就攻下,也要面臨北方的契丹邊患;還不如把它留下,先攻打南面的諸國,像北漢這種彈丸之地,還怕它逃了!

而從以上兩則史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宋太祖並未將收復“燕雲十六州”列入他的統一計劃之列,而只說要攻下“太原”,即北漢的都城。而在趙普給宋太祖的答案中,也沒有提及收復“燕雲十六州”。

而在具體統一過程中,宋太祖卻曾經兩次攻打過北漢。公元968年,北漢皇帝劉鈞病死,國內發生內亂。宋太祖果斷髮動北伐,但因爲契丹派出救兵,宋軍退去。

第二年,北漢對宋發起反擊,宋太祖再次北伐。這次,他事先預判了契丹的救援方向,先派兵馬搶佔有利地勢,阻擊契丹援軍,但最後仍因爲攻城戰傷亡頗大而被迫退兵。

2、宋太祖對契丹的態度

宋太祖兩次北伐北漢未果,這兩仗,也暴露了他不願意過早與契丹正面交鋒的心理,正如他所說:“河東與契丹接境, 若取之, 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東都事略》)

宋太祖對於契丹和“燕雲十六州”的態度,還在另外兩則史料中有所體現。

一是王鞏的《隨手雜錄》記載:

太祖一日召趙韓王(趙普)於別殿,左右無一人, 出《取幽燕圖》示之。趙熟視久之,曰:“此必曹翰所爲。”帝曰:“何以知之? ”曰:“非翰莫能爲也。”帝曰 :“何如? ”趙曰:“舉必克之, 須世世得曹翰守之乃可。”帝不語,攜圖而入, 遂不復言幽燕之計。

當時,曹翰向宋太祖獻上了《取幽燕圖》,宋太祖問趙普這張圖如何?而趙普的回答是:計劃不錯,攻之必克,但須得世世代代都有曹翰這樣的人才守住這塊地方。宋太祖沉默不語,再也不提收復“燕雲”之事。

同樣在記載,也出現在王夫之的《宋論》中:

“太祖謀之趙普。普曰:‘(曹)翰取之,誰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誰守之?’而帝之辯遂窮。”

可見,即便是軍事強人宋太祖,似乎也對契丹懷有一種忌憚的心態。他不想因爲過早的與遼國交鋒,而陷入戰爭泥潭,影響了攻取南方其他弱國的計劃。

揭祕:宋朝爲什麼一直沒收回燕雲十六州? 第3張

三、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

雖然說宋太祖並未將“燕雲十六州”列入自己的統一計劃之內。但作爲開國之君,身上肯定也有收復中原王朝故土的強烈責任感。

而且,“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也是宋太祖的霸氣名言,北面有一個如狼似虎的強悍“鄰居”契丹,他又怎麼能夠睡得着?

所以,因爲考慮到與契丹在軍事上差距,他萌發了一條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

“太祖討平諸國,收其府藏,貯之別庫,曰‘封樁庫’,每歲國用之餘,皆入焉。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蓄滿五百萬緡,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如不我從,則散府財,募戰士,以圖攻取。’”(《澠水燕談錄》)

宋太祖平定諸國以後,將各國國庫裏的財物收集起來,設立了一個“封樁庫”,每年還將用不完的錢物存入。他打算攢夠了五百萬緡(一千文銅錢穿成一串叫一“緡”)後,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議用錢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如果不成,再用這些錢招募戰士,強行攻取。

那麼,用錢來買回“燕雲十六州”,是否具有可能性呢?

答案是有的。在歷史上,遼國雖然是一個高度漢化的遊牧民族政權,但對於開國50僅僅多年的契丹人來講,掠奪人口和財富,比佔領土地更爲重要。

宋太祖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的設想,應該說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只不過這一計劃隨着他的去世而終止。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即位後,不僅徹底放棄了贖買計劃,而且還對宋太祖的這種做法頗有微詞:“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爲念,何其過也!”《續資治通鑑長編》

然而,宋太宗改用武力收取“燕雲十六州”,看起來英雄豪邁、氣壯山河,但最終卻以兩次大敗,損失數十萬宋軍精銳而告終。

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宋太祖、趙普、張永德對於遼國軍力的估計,是完全正確的。

結語:儘管“燕雲十六州”是中原故土,將其收復也完全是正義之舉。但考慮到當時遼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這片土地已經被割讓30多年的現實,北宋將其收復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說,宋太祖儘管有此主觀願望,但一直沒有將“燕雲十六州”列入到自己的統一計劃之中。而他想通過金錢贖買的方式收回故土,也不失爲一種創新的方式。

只不過,宋太宗並未像宋太祖那樣,曾親自在戰場上與契丹人浴血廝殺過,最後吃了膨脹輕敵的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