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史記·楚世家》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這是中國史書上第一次出現“長城”的名字。齊宣王是戰國著名的君主,也就是“濫竽充數”成語中那個喜歡一羣人一起吹竽的國君,當時齊國最大的敵人是楚國,齊宣王修築的長城,從濟州到東海,長達千餘里,用來防禦楚國的。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戰爭中,城牆攻防是重頭戲。而長城,則是中國最著名的“城牆”。長城的起源,發生在西周時期,而真正讓長城揚名萬世的人,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在七國原有的長城基礎上進行修復、改造和連接,形成了“萬里長城”,成爲中華民族多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防線。秦始皇虎視眈眈,秦朝的騎兵並不輸於匈奴,又有蒙恬等虎將,匈奴被秦朝大軍打得一退再退。

雖然秦朝大軍所向披靡,但北方草原並不適合長期駐軍,因此秦始皇修築長城以守爲攻。《過秦論》雲: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乃是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長城在漢朝防禦匈奴的過程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長城遭到了大規模破壞。唐朝初年,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卻並不指望長城來防禦突厥。貞觀二年,突厥大軍壓境,有大臣建議加固長城,卻被李世民拒絕。李世民甚至認爲:不修長城,唐朝纔會打敗突厥!爲什麼呢?

先從突厥說起,突厥是北方著名的遊牧民族,公元6世紀的時候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境內的阿爾泰山附近遊牧,公元552年,突厥各部被統一,形成“突厥汗國”。30年後,由於隋朝的分化,形成東突厥和西突厥,最後唐朝的攻打下先後滅亡。縱觀突厥的發展史,它對中國的南北朝和隋唐都有較大的威脅。

公元615年,突厥始畢可汗曾率10萬騎兵將隋煬帝楊廣圍困於雁門關,讓隋煬帝十分狼狽。甚至有人將這場戰爭和西漢初年劉邦所經歷的“白登之圍”相提並論。可見,突厥實力之強大。

唐朝和突厥的淵源較深,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因爲李淵的老巢位於太原,大後方就是東突厥。倘若突厥和劉武周聯合攻打李淵,李淵的大軍將無路可退。因此,在起兵之前,李淵派遣劉文靜處死突厥,和突厥約定結盟。最終,始畢可汗和李淵約定:

若入長安,民衆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資治通鑑》)

需要說明的是,李淵當時並不是依附突厥,雙方僅僅是結盟,不是君臣關係,而是平等的關係。兩年後,始畢可汗去世後,李淵十分悲痛地哀悼自己的盟友,“上舉哀於長樂門,廢朝三日”。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第2張

始畢可汗的去世,導致突厥和唐朝的盟約失效,此後,突厥兩代可汗分別發兵攻打唐朝,特別是頡利可汗登基後,此人生性殘暴,殺人如麻,喜歡以戰爭的力量來征服敵人。當時正值隋朝末年,唐朝根基未穩,李淵爲暫避突厥之禍,甚至提出遷都。好在李世民用反間計將突厥打敗,遷都才作罷。

若論和突厥作戰,李世民素有心得,但李世民也有低頭的時候。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唐朝宗室喋血,李世民成爲贏家,登基成爲唐太宗。頡利可汗趁着唐朝內亂,一方面派兵佯攻烏城,徐世績、程咬金、柴紹等人率領的唐軍主力部隊慌忙迎敵,結果被對方拴住。另一方面,頡利可汗親率20萬大軍直逼長安,此時長安城空虛,李世民慌忙派尉遲恭組織兵力抵擋,雖然取得小勝,但無法阻擋突厥的大軍。

頡利可汗到達渭水河畔,勝利的旗幟不停地揮舞,李世民自知長安空虛,於是只能設置疑兵,唱一出空城計。唐朝在長安城內的守軍傾巢出動,列隊嚴整,盔甲光亮,在渭水河畔,李世民親率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隔着河水指責頡利可汗背棄約定:

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詔許焉。

頡利可汗被唐朝的疑兵所懼,最終選擇簽訂和平條約,雙方殺白馬爲誓,突厥退兵,史稱“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看似和平解決了突厥之圍,但在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心中,被別人打到家門口,無疑是一種恥辱。李世民每天帶人都在顯德殿練習弓馬騎射,立志要剷除突厥。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第3張

兩年後,也就是貞觀二年,突厥大軍有異動,紛紛向長城集結。有大臣急忙向李世民獻策:自古以來,長城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堅強屏障,如今突厥大兵臨境,請陛下速速加固長城,以防禦突厥入侵!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看似非常合理建議,參考漢朝防禦匈奴的策略,假如唐朝能以長城爲屏障,對突厥形成防禦之勢,固然不錯。雖然長城並非牢固不破,但至少唐軍以逸待勞,能夠延緩突厥的攻勢。

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沒有同意加固長城,反而斷言:若修長城,唐朝必敗。

李世民爲何會這樣認爲呢?

在李世民看來,若想建立強大的大唐王朝,需要強大的民衆支持。李世民登基後,重視農桑,減免稅賦,趁着“渭水之盟”的契機,百姓們好不容易休養生息。若想修復和加固長城,必然要徵調幾十萬的民夫,此舉輕則會讓百姓的賦役大幅度增加,重則會造成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如果這樣,到時候唐朝自顧不暇,必然會被突厥打敗。再說,李世民要的是征服突厥,而不是防禦。

《孟子》曰:固國不以山河之險。李世民所暢想的大唐帝國,應該是以百姓支持爲基礎的,而非靠萬里長城。李世民說:

“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爲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資治通鑑》

即:突厥的頡利可汗天生殘暴,骨肉相殘,不及善行,突厥內部天災人禍不斷,其滅亡已經不遠了。朕正要上戰場消滅他們,何必辛苦百姓們去修長城呢?

面對突厥屢次犯邊,李世民爲何會拒絕加固長城的建議? 第4張

所以說,修長城除了勞民傷財,對李世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有唐一朝,也沒有大規模修復長城。

一年後,李靖率10萬鐵騎攻打東突厥,在定襄出奇制勝,次年,夜襲陰山,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滅亡。接下來,李世民對西突厥幾次用兵,在唐軍的攻打下,西突厥每況愈下,唐高宗時期,蘇定方率軍征討西突厥,西突厥滅亡。

萬里長城猶在,而唐朝對突厥,卻從沒有依仗長城。

當然,不能因此來否定長城,在五千年中華史上,長城對中華文明有着不可抹滅的歷史貢獻。只是,並非歷朝歷代都依仗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