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王莽改製爲何失敗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我國古代,出現了許多由統治階層內部發起的改革,其中不乏效果立竿見影的案例,比如讓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雄數十年的變法,使秦國改頭換面並最終統一天下的商鞅變法;但更多的則半途而廢、令後人扼腕嘆息,比如曇花一現的吳起變法、難以扭轉宋朝命運的王安石變法等等。

但在筆者看來,最特殊的當屬兩漢之交的王莽改制。他的一些舉措看起來無比超前,其體現出的公平、福利理念,讓王莽獲得了“穿越者”的雅號;但這一改革最終卻失敗得一塌糊塗,王莽本人則在極度慘烈的狀態下死去。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爲什麼看似公正的改革措施,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明白王莽是個啥樣的人、他爲啥能篡權,在此基礎上,就能明白他的爲政理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爲啥註定會失敗。

王莽其人:外戚王氏中的清流,儒生的楷模與樣板

說到王氏的崛起,就不得不談到“神”一般的王政君。

將西漢王朝帶上巔峯的,是在襁褓中就被關進監獄的傳奇帝王漢宣帝。他在位期間,漢王朝對內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對外武功強盛,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持續近百年的漢匈戰爭以中原大獲全勝告一段落。

但老子英雄,並不意味着兒子就是好漢。在爲政之道上,太子劉並不認同父親“王霸之道相結合”的理念,過於推崇儒學;在個人性格上,他也與剛柔並濟、雄才大略的漢宣帝截然不同,過於兒女情長、溫和柔弱。

在自己寵愛的太子妃莫名其妙病死後,劉奭常年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漢宣帝爲了幫助兒子擺脫這種狀態,刻意讓皇后選了五名女子讓他挑選。話說劉奭也是個孝子,爲了不辜負父親的好意,他隨口說了句:有一位可以。於是乎,衣服顏色特別(大紅色)、會面時挨着坐的王政君,就莫名其妙的成了新任太子妃。

即位後,空前崇尚儒術,雖然也有派甘延壽、陳湯誅滅郅支單于的壯舉,但整體上,他一如漢宣帝當初預言的那樣:“亂我家者,必太子也”——他在位期間,也是漢王朝盛極而衰的開端:過於信任官員,放縱外戚、宦官,導致曾經清明的政治風氣逐漸敗壞,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中央集權逐步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極度沉迷酒色的漢成帝接班後(趙飛燕正是他的寵後),以大舅舅王鳳爲代表,王政君家族的兄弟們幾乎完全掌控了大權。王氏子弟個個氣焰囂張、驕奢淫逸,沉迷於聲色犬馬,唯獨出現了一個另類:王曼之子王莽。

王曼早死,沒有享受姐姐王政君帶來的福利,因此他的兒子王莽也特別受姑姑憐愛,自小被養在皇宮。也許正是這個緣故,王莽跟宗族的所有人都不一樣,他爲人謙恭儉樸、勤奮好學,精心研究儒家經典著作;平易近人,待人接物毫無權貴的架子;對待親人極爲友愛孝順,大伯王鳳病後,他衣不解帶伺候了好幾個月,讓整個王氏家族、漢成帝都對其極爲讚賞。可以說,從內到外,王莽都體現得像個標準的儒生。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2張

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因病離職,推薦了侄子王莽替代自己;而漢成帝也一向認爲王莽爲人“忠直”,於是乎,年僅38歲的王莽一躍步入了漢王朝的權力核心。

盛年得志的王莽,正在大展拳腳之際,卻意外遭受了挫折。

新的皇帝與外戚,讓漢王朝的狀況更趨惡化

在這之前,王政君的四位兄弟先後執掌漢王朝大權;王莽的上位,代表着權力正式傳遞到王氏的第二代,其意義可想而知。而王莽的表現,則與父輩們截然不同,讓朝野爲之一振:

他一改父輩們的專橫與驕奢,不賣官鬻爵,提拔大量賢良方正進入朝廷爲官;不貪戀錢財、視金錢如糞土,將賞賜所得悉數分給生活條件不佳的士大夫;極度勤儉節約,自己夫人的穿着打扮與奴婢們並無二致,讓習慣了奢靡之風的朝廷官員們大驚失色:

聘諸賢良以爲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爲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爲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

短短几個月內,王莽的聲譽再上一個新臺階,甚至讓人們看到了扭轉西漢王朝頹勢的希望。但就在第二年,被酒色掏空身體、沒有留下子嗣的漢成帝因中風暴死於未央宮,侄子定陶王劉欣即位,是爲漢哀帝。

一朝天子一朝外戚,王政君升級爲太皇太后,關係也遠了一層,漢哀帝的祖母傅氏、母親丁氏成了新的權貴,王氏的時代被終結了。同年七月,識時務的王莽稱病離職,機智的急流勇退。

新的外戚上位,意味着新一輪的搜刮與貪腐;而且我們注意到,漢哀帝的外戚共有兩家(他的皇后也出自傅氏);更讓人無語的是,漢哀帝還有個特殊照顧對象:男寵董賢。這樣一來,傅、丁、董三家,好像壓在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西漢王朝的危機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局勢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在王莽離職前,大司空師丹上言: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數鉅萬,而貧弱愈困,宜略爲限。

即貧富過於懸殊,應該略加限制。當然了,師丹身居要職,話不會說得過於赤裸裸,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也許可以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形容。(下文會提到)

在漢哀帝的指示下,朝臣們商議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建議,大致如下: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3張

自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奴婢毋過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宮......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皆止,無作輸。除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掖廷宮人年三十以下,出嫁之;官奴婢五十以上,免爲庶人,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簡單來說,即限制所有人的私田、奴婢數目。刻意提什麼,就說明什麼問題嚴重,這反映出,土地兼併及其帶來的百姓賣身爲奴的情況,已經惡化到讓朝廷官員們不能坐視不管的地步。

這一政策宣佈後,一時田宅、奴婢的價格大跌,“貴戚近習皆不便也”,說白了就是傅氏、丁氏覺得不便,沒多久漢哀帝就下詔暫停實施。這還沒算完,其後,他更是賜給董賢2000頃地,直接宣佈了西漢朝廷的自救政策作古。到了公元前3年,諫大夫鮑宣給漢哀帝上了一份奏章,以“七亡、七死”,近乎絕望的描繪了當時漢朝老百姓面臨的悲慘境地:

今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爲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並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繇役,失農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也;盜賊,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飢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

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的王莽同志在萬衆呼籲之下,正式上演了“王者歸來”的大戲。

王莽怎麼篡位的?讓人歎爲觀止的自律與“博愛”

王莽雖閒居在自己的封地,仍沒有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有例爲證:

在這期間,他的兒子王獲擅自殺害了一名奴婢。在那個年代,對於他這種身份的權貴而言,這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王莽卻不依不饒,他不顧妻子的苦苦哀求,逼迫王獲自殺謝罪。朝野聽聞此事後,對他的“崇敬”又情不自禁的加深了幾分。

因此,王莽在野三年,被各階層聲援了三年:

在國三歲,吏民上書冤訟莽者百數......

到了公元前2年,到朝廷應考的賢良周護、宋崇等人在對策時,毫無掩飾的對王莽的功德大肆吹捧。面對各方面的輿論壓力,漢哀帝以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爲由,將王莽召回朝廷。

公元前1年6月,年僅25歲的漢哀帝駕崩,同樣沒留下後代;加上他的祖母、母親之前已去世,大權再度落到了王政君之手。而她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免去了董賢的大司馬之職,同時在幾乎所有朝廷官員的推舉下,任命侄子王莽爲大司馬。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4張

同年9月,爲了便於控制,王莽挑選了年僅九歲的中山王爲帝,是爲漢平帝。“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王莽終於有機會將他的謙恭、仁愛、孝順......等等一切儒家所推崇的優秀品質發揮到極致,接下來的幾年,就是王莽的個人秀時間。他乾的事情比較多,列舉有代表性的幾件:

公元1年,在王莽的示意下,塞外蠻夷進獻黑白雉(其實就是野雞),作爲天下太平、爲政有道的“祥瑞”,報告給太皇太后;而羣臣也心領神會,一致上表盛讚王莽的功德,甚至拿周公爲參照,請求進封王莽爲“安漢公”;

而王莽作誠惶誠恐之態,四次推辭不收,最終“不得已”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後,卻以“我願等到百姓家家自足,才能接受賞賜”爲說辭,幫助200多位劉氏宗室、朝廷勳舊獲得了封賞,並且讓所有退休的高官,終身按照原有俸祿1/3的標準獲取養老金。

接下來,王莽的這類“善政”層出不窮。比如,大肆擴充規模,給學生們修建了一萬多所住宿的房間;在把自己女兒送上皇后之位後,他把接近一半的聘禮分給了王族的貧困遠親;每逢遇到旱災、蝗災,他不僅以吃素表達與百姓感同身受之情,還大度的奉獻出自己的田產、真金白銀,資助給窮人,並帶動同僚紛紛效仿;他甚至在長安建造了200間房子,專門提供給貧民居住,還頒佈了按期給孤寡老人送布送糧的政策,比如今的低保、廉租房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了,對於姑姑王政君,王莽更加好到沒話說,不僅處處投其所好,甚至對其身邊的宮女都極盡殷勤、周到之能事。因此,太皇太后老人家壓根聽不到有關於侄子的一點不是;

簡而言之,王莽就是用公家的錢,給自己收買人心,史書中用“恩澤之政,無所不施”來描繪他善政的力度與範圍。

按照這一套路,沒過幾年時間,王莽就得到了朝野幾乎所有人的認可,被視爲挽救漢朝危亡、拯救天下蒼生的唯一人選。這裏有幾個數字,可以證明王莽有多麼的“受歡迎”:

公元2年,在做局安排自己女兒競選皇后時,王莽以退爲進,刻意宣稱女兒德才不足,結果每天有1000多名“庶民、諸生、郎吏以上”的人員趕到朝廷,公卿大夫則直接跪在朝堂上,一致呼籲“願得公女爲天下母”;

公元4年,皇后正式入宮後,王莽作勢不願接受朝廷加賞,“太保舜等及吏民”共8000多人上書,強烈要求朝廷必須按規定對安漢公予以賞賜;

公元5年,因王莽拒絕接受朝廷賞賜的封田,共有48.7572萬人上書,諸侯王公、列侯、宗室則磕頭表示:“宜亟加賞於安漢公”。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5張

我們不要對這樣的數字感到震驚。如果細看史書我們會發現,不贊同、附和他的人,早就被“黨同伐異”了;而替他說好話的,既因迫於威勢,也是由於確實得到了王莽給予的好處。

就這樣,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公元8年,衆望所歸的王莽成爲了皇帝,西漢王朝正式被和平篡奪。

王莽改製爲啥失敗:看似超前,實際上是盲目復古

公元9年,王莽改國號爲“新“,雄心勃勃的開展自己的一攬子改制計劃,除了“改正朔,易服色”這種面子工程外,決定政治基礎的經濟改革纔是關鍵。而根據他當年發佈的詔書來看,應當是在當初師丹等人意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直接要將據稱存在於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付諸現實:

“古者一夫田百畝,什一而稅,則國給民富而頌聲作。秦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闌,制於民臣,顓斷其命,繆於‘天地之性人爲貴’之義......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如果光看這段話,甚至能讓人有些許的感動:上古時期,耕者有其田、收取1/10的稅,是堯舜禹時代和諧環境的經濟基礎;秦國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導致了土地兼併逐代嚴重。更加有違人倫的是,竟然讓大活人跟牲畜一樣在市場上供人買賣......因此,從今以後,土地和奴婢均不得買賣,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過一井(900畝),超過的部分,要無償分給親戚和鄉親們。

我們可以發現,王莽的政策雖看似公平,但實際從頭到尾都強調一個“古”字,說白了,就是要恢復存在於儒家學說中的“上古王制”。

但這顯然只是脫離了現實的一廂情願而已,商鞅變法時期開始大肆推廣的土地私有化運動,原本就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解放生產力之舉,僅靠一紙命令就想實現強行公平,無異於癡心妄想。當初師丹等人的方案還只是“貴戚近習”不便,王莽的這一步邁得更大,簡直是要革所有既得利益者、甚至他的支持者們的命,其迎來的反抗可想而知。沒過多久,就有大臣上言:

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今欲違民心,追復千載絕跡,雖堯舜復起,而無百年之漸,弗能行也。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6張

注意裏面的關鍵詞——違民心,可見當時新政遇到的反抗有多強烈。而聞得此言後,王莽立即推翻了自己的詔令,這樣宣佈:

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也就是說,可以自由買賣土地、允許自由買賣奴婢了......

當然了,王莽還有其他的改制項目,比如恢復鹽鐵、酒類專賣,由政府壟斷礦物、山川資源;由國家代替民間向老百姓放貸,利息更低;恢復國家“平賣”制度,即由政府收購、售賣物資,以平衡物價;設置了荒棄土地稅,強制無業遊民從事勞役......(大多在漢武帝時期施行過)

平心而論,這些措施都有可取之處,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嚴重危及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勢必迎來他們或明或暗的對抗;其二,政策再好,若執行不力,幾乎等於沒有,王莽以名聲錄取官員,但這些人大多是貪污腐敗之輩,他們無不趁機盤剝百姓。

所謂禍不單行,王莽爲了維護“王制”的尊嚴,強行降低所有“王”的爵位,包括了匈奴、高句麗等附屬國。最終,歸順了數十年的匈奴起兵,王莽強徵高句麗出力,卻迎來了對方的反叛;最終,帶來的後果都由老百姓承擔。公元15年開始,洪水、暴雪、地震、乾旱、蝗災接踵而至,再加上未被絲毫放鬆的橫徵暴斂,老百姓淪爲四處遊蕩求食的饑民;對此,王莽卻蠻橫的採取了鎮壓手段,最終成功的把只求飽腹的老百姓,硬生生逼成了大名鼎鼎的綠林軍、赤眉軍......

沒了民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公元23年5-6月,王莽政權的43萬大軍在昆陽之戰中一敗塗地,新朝從此分崩離析。9月,脫胎於綠林軍的更始帝劉玄軍攻入長安,王莽慘遭殺害,新朝滅亡。

王莽的改革措施,看似很先進,甚至顯得公平、合理,就像不是那個時代能具備的思想,所以有些網友將他戲稱爲“穿越者“。但實際上,他作爲原有制度的受益者,依靠收買既得利益羣體登上權力制高點後,試圖以最爲粗暴、異想天開的方式,將生產力極其低下時代的相關制度(甚至還可能只是個傳說),無責任複製到建立在土地私有制之上的封建時代,結果可想而知。在遭到地主階級反對後,板子最終還是打到了老百姓的屁股上,反而將社會矛盾激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王莽改製爲何失敗?最終卻落得如此悲劇的下場 第7張

對於這一點,曾擔任過他手下“典樂大夫”的桓譚,曾經在自己所寫的《新論》裏一針見血:

王翁嘉慕前聖之治,……欲事事效古而不知……已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此不知大體者也。

不知大體,也許是對王莽改制失敗原因的最準確總結。他爲了篡位的各種舉動,只是對現有利益的重點傾斜分配,實際上並沒有觸及漢王朝存在的根本問題,有瘋狂作秀、大肆收買人心之嫌。但即便如此,王莽仍值得我們尊敬與肯定:奪取政權之後,無論目的是什麼,但他作爲既得利益者,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試圖落實自己理想中的聖制與公平,確屬難能可貴。

王莽改制,是史上少有的、在大一統王朝末期、由上至下推行的全方位改革,試圖以相對和平的方式,解決封建制度下難以避免的土地過於集中、基礎經濟與結構崩潰的難題。可惜的是,面對尾大不掉的嚴酷現實,封建帝王本人也顯得無能爲力。最終,仍免不了以暴力戰爭的模式對社會利益進行重新分配、對階級進行重新洗牌,劉秀的東漢王朝,在此基礎上得以崛起。但毫無意外的,原有的矛盾還會出現,“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封建王朝的死循環,是無法由內解決的。從這層意義上而言,不識大體的王莽,更像一位殉道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