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爲什麼要如此頻繁地出巡?最後一次出巡時已五十了

秦始皇爲什麼要如此頻繁地出巡?最後一次出巡時已五十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建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偉大功業後,面對廣袤的國土,面對雄偉壯麗的名山大川,決定開始他的巡狩生涯。巡狩,指天子出行視察地方。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等學派已有了天子巡狩四方的設想,始皇不僅第一個踐行了大一統理論,也是第一個踐行天子巡狩四方這種政治思想的帝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0年的十年時間裏,始皇先後五次出巡。其足跡西到隴西腹地,東至大海之濱,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可以說帝國的四方邊界,名山大川,都留下了始皇的足跡。

  公元前220年,即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後的第二年,始皇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出巡。他由咸陽出發向西巡視,經隴西到北地,之後又到達了六盤山的支脈雞頭山,最後經隴縣返回咸陽。這次巡視的主要目的是看看秦國故土的山川,告慰秦國曆代先王的在天之靈,同時檢閱這一地區秦軍的邊防狀況,確保秦國故地之安全。

  公元前219年,始皇第二次出巡。這次出巡,始皇帶了大批文武官員。巡行隊伍從咸陽出發,一路向東,經過三川郡、潁川郡、東郡、薛郡,一直走到了今山東境內。他們首先登上鄒嶧山,在此刻石爲始皇歌功頌德。不久,始皇在這裏召集了齊魯一帶的儒生,與他們商議封禪泰山的禮儀等事宜。商議完畢後,始皇北上泰山,在泰山頂祭天。在從泰山頂上下來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始皇一行人就在一顆大樹下避雨。雨停後,爲感謝大樹的遮雨之功,始皇封這棵樹爲“五大夫”。到泰山腳下後,始皇一行人又在樑父山舉行了祭地的儀式,並刻石紀念,碑文如下。

image.png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只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在樑父山刻下碑文後,始皇一行人繼續向東,到達了渤海邊,“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黃”就是今山東黃縣,“垂”是今山東福山縣,兩地都是渤海灣上的港口。成山是今山東半島的成山頭,之罘就是今山東煙臺,在之罘,又有人爲始皇勒石頌德。

  刻石後,巡行隊伍轉向東南,沿海岸線一路南下,到達了琅琊郡,即今山東省諸城市東南,登琅琊山。在那裏,始皇住了三個月,建了琅琊臺,下令自內地遷徙百姓三萬戶到這裏。然後李斯寫下了著名的琅琊碑刻,爲秦始皇歌功頌德: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勸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琅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闢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爲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爲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爲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羣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爲表經。”

  刻石完畢後不久,齊地一個叫徐福的人上書始皇,說海上有三個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有許多神仙居住在那裏,“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始皇經過一番考慮後答應了徐福的請求,開始全力支持徐福的求仙活動。但徐福求的仙是住在海上,因此,始皇除了爲徐福挑選童男童女外,還必須建造可以用於出海的船隻。

  恰好,始皇這次出巡經過山東的五個港口城鎮:黃、腄、成山、之罘和琅琊。前四個古港,屬於原萊國,萊國人素來以善於航海而聞名,常常在渤海打漁捕撈。由黃縣、腄縣向北,經廟島羣島就可以橫渡渤海海峽;從成山向南,就可以到東南沿海各地。而琅琊古港,更是春秋戰國時越國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當年越王勾踐遷都至此,在這裏造臺觀海。後來,勾踐造船八百艘,帥死士三千人出海航行,場面空前壯觀,也顯示了這裏高超的造船技藝。

  有了這樣的經歷,始皇相信秦帝國可以造出適合遠距離航海的船隻,因此才答應了徐福的要求。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大規模遠航活動就此開始。

  走出琅琊後,始皇一行人南下東海郡,到達了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在這裏,始皇想起當年周王室的九鼎中有一隻沉在了泗水河底,就想把它打撈出來,於是“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始終沒能找到這隻鼎的始皇有些失望,就決定離開此地。

  巡遊隊伍從泗水郡渡過淮河,進入了衡山郡。然後從衡山郡向西,到了南郡,再從南郡沿長江一路向東,到達了洞庭湖畔的湘山。在湘山,大風驟起,巡行隊伍無法繼續前行。

  一路順暢的始皇見此情形,龍顏大怒,認爲是這個地方的山神水神在和自己作對,他就問身邊的博士:“這裏的神仙什麼來頭,竟敢和朕過不去?”博士對始皇說,湘山祠裏供的神仙是湘君和湘夫人,就是舜帝的妻子、堯的女兒。

image.png

  按理說這些上古明君的後人,始皇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但一路巡行過來的時候,看到這萬里河山都拜倒在自己腳下,始皇不禁飄飄然,以爲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有了唯我獨尊的瘋狂心態,即使堯舜也不放在眼裏,何況他們的後人。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直到湘山上露出光禿禿的紅土才罷休。後來,這些木料就被變成了征伐百越的造船材料。

  發完這一通淫威後,始皇由長沙郡北上,經南陽郡折向西北,由武關返回了咸陽。

  公元前218年,始皇第三次出巡。車隊從咸陽出發到達三川郡時,韓國貴族張良派力士拿鐵錘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但鐵錘只擊中了始皇的副車,並未傷到始皇。始皇受到驚嚇,立即派人追捕,但沒能將兇手抓獲,於是他便下令“天下大索十日”,但仍一無所獲。

  始皇雖然受到了驚嚇,但車隊並沒有因此返回咸陽,而是繼續東行,再次到達山東,登上之罘山,刻石頌功,其文如下。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衆,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

  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爲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歸途中,車隊再次經過琅琊港,一行人就從這裏折而向西,回到咸陽。

  時隔兩年之後,即公元前215年,始皇第四次出巡。這次出巡,有很強的巡視邊防的性質。巡行隊伍從咸陽出發後,一路向東直達碣石,並在那裏刻石記功。爲追求長生不老,始皇再次派出方士盧生等人入海求仙。

  盧生出發後,始皇一行人由碣石向西,巡視了秦帝國的北部邊防線,最後,始皇從上郡回到咸陽。巡視結束後,始皇便開始做北擊匈奴的準備工作,第二年便派出了蒙恬的三十萬大軍,擊潰了匈奴主力。

  公元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出巡,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巡。這次出巡的規模十分龐大,始皇帶着丞相李斯,少子胡亥和中車令趙高等人,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巡守之路。

  這年農曆十一月,他們到達雲夢,即今湖南、湖北交界地區,又從這裏南下到達了九嶷山,相傳虞舜就葬在此地,於是始皇“望祀虞舜”。祭祀完畢後,巡行隊伍順江東下,經今馬鞍山、杭州到達了到錢塘江邊,本打算渡河,恰好趕上了錢塘江大潮,就被迫沿江西行120多裏,在最狹窄處渡河。

  過錢塘江後,始皇到會稽山祭祀了大禹,“望於南海,立石頌德”。這次所刻的碑即著名的《會稽刻石》,碑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衆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閒使,以事合從,行爲闢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爲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爲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image.png

  之後,巡遊隊伍北上,先後經過今江蘇蘇州、南京,然後從南京渡過長江,從海道北上,再次到達了琅琊、之罘。經過一些方士的忽悠,始皇決定海巡除害,在之罘附近的海面上,始皇見到一隻巨魚便以強孥將其射殺。之後始皇便開始向咸陽方向返回。

  當走到平原津的時候,始皇突發疾病,而且越來越重,到沙丘時,始皇就病死了。趙高等人祕不發喪,將始皇的屍體經井陘、九原運回了咸陽。這次出行,是始皇出巡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但沒想到的是,他威風八面地出巡,回來時卻變成了伴着魚腥之臭的屍體,這樣的反差,不失爲一種諷刺。

  縱觀始皇的五次出行,我們就會發現,他不是心血來潮地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有規律、有目的的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有共同的特點。

  第一,隊伍龐大,場面奢華。始皇每次出行,都有衆多的隨行人員,而且一次比一次多。第一次出行隴西的時候,始皇只帶了少量親隨和必要的護衛。第二次出行,是始皇在統一後第一次向東方六國故地展示威嚴,因此帶了大批的文武官員,派出的秦軍護衛也是精銳中的精銳。到了第三次時,始皇就開始更加註意防範敵對勢力了,因此有了副車等防備刺殺的用具。第四次出巡有些巡視邊防的意味,因此規模不是太大,但由於出巡地區多在邊境,想必是護衛軍的數量增加了。最後一次出巡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始皇帶上了丞相李斯和自己的小兒子胡亥,還有大批官員以及一些他寵愛的妻妾。最終,始皇暴斃沙丘,再也不能安排自己的下一次出巡了。

  第二,出巡頻率高。始皇從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到公元前210年病死於沙丘,總共十一年。在這十一年裏,他五次出巡,按照《尚書·堯典》的記載:天子五年一巡狩。從這一標準來看,始皇出巡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若按年頭算,始皇在位的二分之一時間都在巡行,這樣高的出巡頻率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是數一數二的,或許只有隋煬帝能與之相比。

  第三,出巡歷時較長。在各類史料上,除了始皇的第五次出巡有明確的時間記載外,其他四次出巡的時間都無明文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五次出巡所用的時間、經過的地區、當時的交通工具、道路狀況以及始皇遊山玩水、祭祀天地、勒石記功等活動,綜合分析和推斷出其他各次出行所花費的時間。

  綜合起來看,始皇第一次去隴西巡狩時,由於距離較近,可能用了三個月左右。第二次到第四次,每次的時間可能都在五個月到八個月,最後一次時間最長,有十個月。

  第四,時間安排科學合理。始皇的幾次巡遊,到達海邊時都是夏季,到達長城一線時也都是夏末秋初。此時內地炎熱,到海邊和北邊一帶可以在遊山玩水的同時順便達到避暑的目的。最後一次出巡時,始皇是十月出發,此時北方漸漸變得寒冷,始皇把目的地選到了南方,在南方度過了寒冬和初春。到了夏季,始皇再次北上到渤海一帶,在海濱度過了盛夏。從這些情況來看,始皇每次出巡都是考慮到各地的氣候條件後再作出周密合理安排的。

  第五,巡守的範圍廣、距離遠。秦王朝建立初期,有三十多個郡,後來經過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以及拆分合並之後,達到了四十六個。始皇五次巡遊,經過了這四十六個郡中的三十八個,巡守範圍不可謂不廣。他的足跡,東到今山東威海,西到今甘肅臨洮,最北到達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最南到了今浙江紹興。可見,除新開拓的西南、嶺南和北部幾個郡縣外,始皇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整個帝國的版圖。一些學者根據始皇的出巡路線進行了研究,認爲始皇的前後五次出行,其行程達到了2萬公里,而地球的赤道不過4萬公里,也就是說,始皇五次巡狩走的距離,足以繞過半個地球。

  第六,以東巡爲主。始皇的五次巡遊,除了第一次“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外,其餘四次均是東巡。第二次是從咸陽東出函谷關,一路向東到琅琊。第三次也是東出函谷關到琅琊、之罘。第四次是巡狩長城一線,直抵遼東地區。第五次,始皇先向南,出武關,經雲夢、會稽,然後再次向東到琅琊、之罘,最終死在了回去的路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地就是齊魯一帶,四次東巡,三次都到了之罘、琅琊。

  始皇爲什麼要大張旗鼓、如此頻繁地出巡?要知道,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時已經是三十九歲的人了,最後一次出巡時已五十了。古人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當時人們活到七十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始皇五十歲的年齡在古代已經算是不小了,爲何他還要在如此高齡時不辭勞苦地出巡呢?

  首先,“以示強,威服海內”。

  每次始皇出巡,都帶着威嚴盛大的儀仗隊和護衛隊,其目的就是想通過巡行,展示秦朝的強大力量,穩定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胡亥就曾說過:“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內。”

  秦王朝剛剛建立,始皇就用三年時間在帝國範圍內巡行了一遍。目的就是通過展示威嚴和強大,使原六國地區的百姓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鞏固統治的目的。博浪沙行刺事件發生後,始皇更加堅定地認爲,東方六國反秦勢力尚在,必須通過宣揚威德,給六國舊貴族極大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產生畏懼,從而放棄反秦的打算。

  後來的兩次巡行,始皇都是到了齊楚故地,這是因爲秦國故地的巴蜀、漢中和關中地區,對秦的統治已經習慣,民衆受到的剝削也較輕,統治基礎較爲穩固。但楚國和齊國是最後被滅掉的兩個大國,尤其是齊國這一老牌強國,秦軍兵不血刃就給佔領了,因此齊國的經濟和軍事潛力都沒有受到多大破壞,貴族勢力也沒受到嚴重打擊。一旦這裏發生反秦事變,會對新生的帝國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始皇特別關注這裏,四次東巡,三次都是以這裏爲目的地。

  所謂“威服海內”,即指始皇不只要震懾六國,還要威服南北的敵對勢力。因此,始皇先後兩次巡遊都經過了北部長城一線的邊郡,南巡時也到達了湘山地區,準備對百越用兵。

  除了“以示強”之外,始皇巡狩的另外一個目的胡亥沒有說,那就是壓制所謂的“天子氣”。當時盛傳,東南有“天子氣”,因此始皇向東南巡視,是爲了靠自己的“天子氣”,壓制這個還未誕生的“天子氣”,即“因東遊以厭之”。這裏的厭,就是壓的意思。後世許多文獻都記載,始皇在巡行到楚地時,經常更改當地的地名,甚至還聽從方士所言,採取挖地脈、修築厭氣臺的荒唐措施來破壞東南的“天子氣”。

  此外,爲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始皇每到一地,不忘“宣省習俗”,對民教化。過山東時,始皇在泰山祭天,在樑父山祭地,並在鄒嶧山、之罘、琅琊山勒石紀念,一來宣揚自己的豐功偉績,二來對民衆教化,以達到鞏固其統治的目的。

  其次,祭祀鬼神。

  在中國古代,秦始皇可以說是信仰最多的皇帝之一。當時,佛教、道教等宗教還未誕生,但是各地普遍有自己獨特的神仙體系,人們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並對其進行祭祀。根據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墓竹簡,我們可以得知,始皇完成統一後,雖然致力於完成大一統,使一切整齊劃一,但大一統的範圍始終未觸及宗教信仰這一領域。這很可能是因爲始皇怕死,對各神仙都不敢得罪,只好走到哪就祭到哪。因此,秦完成統一時,六國建立的神仙體系並未被始皇劃一,而是全部保留下來併成爲秦代神仙體系的一部分。這其中,尤其以齊國神仙體系對始皇的影響最大。

  齊國地處海濱,許多人在出海時會見到海市蜃樓等自然奇觀,當時的科學不足以解釋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於是人們就認爲是神仙居住在那裏,因此,齊人認爲神仙大都居住在海上。齊國的文化發達,各學派在齊國都有一定地位。在陰陽家的影響下,齊國出現了許多尋仙問藥的術士,在這些術士的鼓吹下,齊國的神仙體系迅速完善起來,並對其他國家的神仙體系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秦帝國建立後,帝國之內存在兩大神仙體系,一是以齊地爲中心的東方神仙體系,二是以秦國本土爲中心的西方神仙體系,這就是秦王朝的宗教文化背景。

  在這一背景下,始皇爲了讓各路神仙保佑自己長命百歲、保佑帝國永世傳承,就開始了他在各地的祭祀封禪活動。“過彭城,齋戒禱祠”,“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並多次登臨之罘、琅琊等地,祭拜齊國衆神。對於一個信神的帝王來說,對於一個奢望長生的帝王來說,這樣頻繁的祭祀活動是不難理解的。

  再次,個人因素。

  始皇如此頻繁的出巡,除政治和宗教目的外,還與始皇的個人因素有關。秦國地處西北地區,這一地區素來交通不便,人們都將出遠門視爲一種理想,直到現在,“慕遠行”仍是陝甘地區的文化傳統之一。秦國的歷代國君,如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都有跋山涉川、頻繁遠行的記錄。而且,秦國國君素來以勤政聞名,“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成爲秦國國君的行政風格之一。始皇以昭襄王爲榜樣,在他看來,巡狩天下是“慕遠行”的風俗使然,更是作爲天子應該履行的責任之一。因此,始皇頻繁出巡,是受到秦人文化傳統和自身個性的影響。

  除此之外,秦始皇頻繁出巡,還受到長生不老這一慾望的驅動。在堅信神鬼存在這一前提下,秦始皇“敬天事鬼”,渴求能得到各路神仙的保佑。在不斷祈禱天神保佑帝王基業的過程中,他漸漸有了和神仙一樣長生不老的慾望,並做出了尋仙求藥的狂熱舉動。

  第二次巡狩時,徐福告訴始皇海上有神仙,由此引發了他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徐福之後,始皇又找到燕人盧生,讓他去找神仙,還讓韓終、石生等爲他求長生不老藥。最後一次出巡時,始皇已經是五十歲的高齡了,開始有了對死亡的恐懼心理。於是,他做最後一次尋仙問藥的努力,親自下海尋仙,“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最終,一直作爲始皇出巡動力之一的尋仙事宜無果而終,而始皇也在這次巡狩之後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再也不用爲虛無縹緲的神仙勞苦奔波了。

  始皇的巡狩活動就這樣結束了。千年之後,只有泰山上那幾塊石碑還矗立在那裏,接受風吹雨打。模糊不清的小篆,已經記不清當年始皇的容貌了。後來有人受此啓發,決定自己死後立下無字碑。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說。這人便是一代女皇武則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