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忠彥對北宋有何功績?爲何能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韓忠彥對北宋有何功績?爲何能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忠彥,字師樸,相州安陽人。北宋宰相,魏郡王韓琦長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韓忠彥對北宋有何功績?爲何能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歷官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給事中、禮部尚書等職。宋哲宗趙煦在位時因政治立場不明,外放爲定州知州,端王趙佶即位後回朝任門下侍郎,不久升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執政期間與右相曾布不協,再次外放爲大名府知府,旋即累貶爲磁州團練副使。大觀三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

大觀三年八月,韓忠彥去世,年七十二,後諡“文定”。爲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人物簡介

韓忠彥,字師樸,相州安陽人。以父蔭爲將作監簿,復舉進士。以祕書丞召試館職,爲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召爲戶部判官。

神宗元豐中父喪,服除,擢天章閣待制、知瀛州。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

哲宗元佑中,召爲戶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哲宗親政,以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

徽宗即位,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腧月,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進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與右相曾布不協,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累貶磁州團練副使。

大觀三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同年八月二十日,韓忠彥在安陽的家中去世,年七十二。

建炎四年九月,經韓忠彥之子、中散大夫韓澡奏請,宋高宗趙構親自爲《韓忠彥神道碑》題額爲“世濟厚德之碑”。在議定韓忠彥的諡號時,博士王剛中建議追諡“文禮”。但因韓氏子弟反對,朝廷最終於紹興元年四月定其諡號爲“文定”。

紹興八年三月,韓忠彥配享宋徽宗廟庭。

寶慶二年,宋理宗命繪韓忠彥像於昭勳崇德閣,爲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要成就

喜藏書,父韓琦,在安陽建有“萬籍堂”,聚書萬餘卷。他又增7000卷,作“叢書堂”,分六庫儲書,當時河朔士大夫家,號稱藏書多者無一及之。

其藏書傳至韓肖胄、韓膺胄兄弟,尚有藏書樓在。“靖康之亂”後散佚頗多,僅有家集數千卷。又繼續搜求數年,復聚書數千卷。其後裔至韓忼、韓性兄弟時,另作有藏書樓“經畲堂”儲書。韓氏藏書歷經200餘年,經10世,散而復聚,綿延不絕。著有文集30卷,奏議20卷。

韓忠彥對北宋有何功績?爲何能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2張

史料記載

忠彥字師樸,少以父任,爲將作監簿,復舉進士。琦罷政,忠彥以祕書丞召試館職,除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爲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召還,爲戶部判官。

琦薨,服除,爲直龍圖閣,擢天章閣待制、知瀛州。朝廷以夏人囚廢其主秉常,用兵西方,既下米脂等城砦數十,夏人求救於遼,遼人移書繼至。

會遣使賀遼主生辰,神宗以命忠彥,遂以給事中奉使。遼遣趙資睦迓之,語及西事,忠彥曰:“此小役也,何問爲?”遼主使其臣王言敷燕於館,言敷問:“夏國胡罪,而中國兵不解?無失兩朝之歡,則善矣。”忠彥曰:“問罪西夏,於二國之好何預乎?”

使還。時官制行,章惇爲門下侍郎,奏:“給事中東省屬官,封駁宜先稟而後上。”忠彥奏:“朝廷之事,執政之所行也。事當封駁,則與執政固已異矣,尚何稟議之有。”詔從其請。左僕射王珪爲南郊大禮使,事之當下者,自從其所畫旨。

忠彥以官制駁之曰:“今事於南郊者,大禮使既不從中畫旨,處分出一時者,又不從中書奏審。官制之行,曾未期月,而廟堂自渝之,後將若之何?”乃詔事無鉅細,必經三省而後行。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

元祐中,召爲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弟嘉彥尚主,改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事。哲宗親政,更用大臣,言者觀望,爭言垂簾時事。忠彥言:“昔仁宗始政,當時亦多譏斥章獻時事,仁宗惡其持情近薄,下詔戒飭。陛下能法仁祖用心,則善矣。”以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移定州。忠彥在西府,以用兵西方非是,願以所取之地棄還之,以息民力。

至是,言者以爲言,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忠彥陳四事:一曰廣仁恩,二曰開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戒用兵。逾月,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上用忠彥言,數下詔蠲天下逋負,盡還流人而甄敘之,忠直敢言若知名之士,稍見收用。

進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而曾布爲右相,多不協,言事者助布排忠彥,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又以欽聖欲復廢后,爲忠彥罪,再降太中大夫,懷州居住。又論忠彥在相位,不應棄湟州,謫崇信軍節度副使,濟州居住。逮復湟、鄯,又謫磁州團練副使。復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子治,徽宗時,爲太僕少卿,出知相州。以疾丐祠,命其子肖胄代之,別有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