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馮奉世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公元前65年,一代明君漢宣帝正在統治漢朝。此時西域已經向中原的皇帝俯首稱臣,這一年,西域一些國家派使團來覲見皇帝。

使團朝見完後要回國,漢宣帝也要派人護送他們,派誰去又成了問題。

在這之前,被派去出使西域的,大多是一些心懷不軌之人。

他們到了西域就狐假虎威,藉助自己背後的大漢向小國家勒索錢財。

畢竟去西域路途遙遠,路上環境惡劣,補給也困難,來回一趟更要一年或是幾年的時間,皇帝也只能招募到那些一心想着暴富的無業遊民。

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做了越來越多的奸邪之事,久而久之,西域的國家越來越討厭這些使者。

那些一心想撈錢的使者去了過後,當然是不被待見的,不僅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好處,還經常無法完成皇帝交給他們的使命。

這一次,右將軍韓增推薦了一個貴族世家的人,擔任使團的隊長。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人叫馮奉世,他的家族名聲赫赫。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很有名,那是他的祖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才引發了這場秦、趙之間的大戰。

蘇軾有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馮唐也是他祖上的人。

西域有36個附屬漢朝的國家,莎車國是其中之一。

之前的莎車國王萬年,是漢朝嫁去烏孫的和親公主的侍女之子,算是個漢烏混血兒。

他得到了前一任莎車王的寵幸,才得以接替王位。

萬年既不是莎車人,在莎車國更沒有什麼基礎的勢力,得不到當地人的擁護。

沒過多久,莎車國的貴族們聯合周圍的一些小國,殺死了萬年。

漢朝是十分支持萬年當國王的,莎車貴族們也知道自己得罪了漢朝,就想着聯合整個西域反叛。

他們散佈謠言,說西域北道的國家都已經反叛了漢朝,然後帶兵攻打南道的國家。在兵威與謠言的作用下,南道的小國歃血爲盟,宣誓一起背叛漢朝,樓蘭國以西的國家,都與漢朝切斷了聯繫。

此時馮奉世已經帶着使團走到了伊脩城,當地的都尉向他彙報了這件事。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2張

南道情況危急,西域都護和西域校尉,此時都在北道的小國之間巡視。

如果不及時處理此事,等南道的聯盟逐漸鞏固,漢朝將徹底失去對這裏的控制。

作爲使者,馮奉世是帶着皇帝給的使節的。

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憑藉着這個使節,徵發附近小國的軍隊,一共湊齊了一萬五千人。

這支軍隊浩浩蕩蕩開向莎車國,沒多久便拔下了它的都城,莎車王也自殺了。

馮奉世就罷兵,派人把莎車王的頭顱送到京師長安,南道被莎車逼着一齊叛亂的小國,也都重新歸屬大漢。

消息傳到長安,漢宣帝立刻接見韓增說:“將軍真是推薦了個人才啊!”

使團最後到了大宛,莎車王被斬的消息早就傳過去了,大宛人惶恐不安,用十分尊敬的禮節接待他們。

馮奉世臨走前,大宛獻出了一匹長得像龍的寶馬,讓他帶回長安送給漢宣帝。

馮奉世回到長安後,朝廷對他的功勞展開了一場議論。

大臣們都覺得,馮奉世此次立下了天大的功勞,應該加官進爵,賜他封地。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3張

唯獨蕭望之意見不同,出使西域的使者,本就大多不是正派的人。馮奉世此次雖然立功,卻開了個矯改皇帝命令的先例。

如果加以重賞,馮奉世一定會成爲以後使者效仿的目標。

那些心懷不軌的使者,爲了邀功求賞,擅自發兵在西域惹是生非,會給朝廷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蕭望之認爲這種作風不可以推而廣之,建議不進行賞賜,漢宣帝贊同蕭望之的觀點。

就這樣,馮奉世平定以西域反叛的功勞被忽視了,他因爲出使西域、護送使者的功勞,被拜爲光祿大夫、水衡都尉。

馮奉世雖然沒有獲得他該得的封地和爵位,但是他的才能也就此獲得了漢宣帝的賞賜,吸引到了漢宣帝的眼球,仕途也是一片光明。

到了漢元帝時期,馮奉世被已經成了將軍,又在平定西羌的戰爭中立下首功,得到500戶的封地,和關內侯的爵位。

上古的賢人發明賞罰制度,其本質是爲了讓有功之人成爲別人效仿的楷模;懲罰有過之人,是爲了起到殺一儆百的目的。

而到了平庸之主的手裏,賞罰制度就是單純的論功行賞和論罪處罰了。

再到了混亂之主的手裏,賞罰制度就變成了以公徇私的工具,與他親近的人就有賞,惹他不高興的人就有罰。

馮奉世是什麼人?他莎車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4張

況且豐厚的懸賞和賞賜,本就會引發強烈的競爭,心懷奸邪的人又往往會在競爭中不擇手段;有些奸臣爲了剷除忠臣,揪住別人閨門裏不合禮節的私事,就讓皇帝處罰他們,有時一個小小的處罰就能讓奸臣們達到剷除政敵的目的。

所以有些庸主,“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卻反而讓奸人得勢,把國家毀掉了。這些事在歷史上和當今社會中,都是屢見不鮮的。

蕭望之、漢宣帝這種人,能領悟賞罰制度的本質,有功之人未必可賞,有過之人未必可罰。他們考慮的是:賞他能否達到激勵別人走正道的目的,罰他能否達到警示別人的目的。

行賞、行罰所要顧慮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不得不加以慎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