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勃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最後竟然不慎失足落海

王勃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最後竟然不慎失足落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王勃,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六月仲夏,淫雨霏霏,連日不絕。從交趾回廣州的窄小渡船在洶涌的浪濤中宛若一片秋風中飄零的落葉,隨浪起伏。一個神情憂鬱的年輕人站在船頭,面色蒼白如雪。他的名字叫作王勃,剛去探望擔任交趾縣令的父親,正在歸途。煩心的瑣事和暈船的痛苦使他身體分外衰弱,已經兩天吃不下飯了,頭暈目眩。忽然之間,一個晴天霹靂從天空傳來,船老大大喊一聲,小心。但是爲時已晚,王勃腳下一個趔趄,掉入海中,隨波漂流而去。

王勃出身世家。王姓出自周室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諫被父王廢爲庶人,其子姬宗敬憑藉滿腹才學官至司徒,時人號爲“王家”,即王室之家,因以爲氏。此後王家文武之才層出不窮,輔佐秦王嬴政滅楚的大將軍王翦是十六世。王翦孫子王離被項羽殺死,長子王元避秦時亂,遷居山東琅邪,是爲琅邪王氏;次子王威遷居山西太原,是爲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傳到王勃祖父王通,已經五十世。

王通考中隋文帝開皇時期秀才,成爲蜀王楊秀的侍讀。楊秀被隋煬帝楊廣軟禁,王通不再出仕,退居陝西龍門,潛心講學。死後,門人諡爲“文中子”。《三字經》有“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一句,王通與老子莊子荀子揚雄等大佬並駕齊驅,可見學識之淵博。

王通次子王福畤,初仕太常博士(職責爲掌教弟子,分經任職),生四子:王勔、王勃、王勮,王助,前三子皆“才藻卓越”。王福畤有個朋友名叫杜易簡,讚譽三兄弟爲"王氏三珠樹"。

王勃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最後竟然不慎失足落海

秦末項羽和王離決戰鉅鹿,有人說,王離世代名將,項羽死定了。但是有人反對說,不然。爲將三世者必敗。爲啥呢,因爲殺人太多,必定報應在子孫身上。現在王離已經是第三代了。果然王離被項羽擒殺。這叫“盛世之澤,三代而斬”。

與此相對的是,三代爲文,必有人傑。著名學者餘世存在《家世》中寫道,世家大族之所以累世不衰,歷千年不敗,偶有挫折,終必復振,皆因歷代都重視教育,“子孫雖愚,詩書必讀”,富貴榮華不易,貧窮流離不改。他們明白,金銀珠玉都是身外之物,流通性強,變數極大,說沒就沒了。唯獨知識和文化,奪不走,搶不去,丟不了,可以累世傳承。只要有了知識,定能鹹魚翻身。因此古人云:饋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與其留給後人萬貫家財任其揮霍,不如給他一本書,讓他自己奮鬥,考取功名富貴。“讀書多了容易做官,做官容易出名”。

因此王勃的絕世才學,是三代積累的結晶。一般斗升小民,父祖無學少文,他們有限的見識和資源對子孫的發展毫無裨益,用餘世存的話說,處於“有家無教”的沉默狀態。父祖深受無學之苦,遂拼出一口氣供子孫讀書識字,用魯迅的話說,肩住沉重的狹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期望子孫光耀門楣。子孫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刻苦學習,反而怨天尤人,蹉跎時光呢。輸在起跑線上,卻不笨鳥多飛,也就沒辦法了。

王勃六歲便能作詩,構思無滯,詞情英邁。九歲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諸多錯誤之處。十歲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瞭如指掌。十五歲給禮部尚書劉祥道寫信,表達了自己對齊家治國的理解,六十八歲的劉祥道擊節讚賞,你真是個神童。

現在也有神童,矮大緊便是神童。他從小生活在文氣縱橫的大院裏,家家都有學界翹楚,“碩士都是文盲”,看書不懂,直接上門去問,好多書都是這些專家教授寫的,名副其實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以他十二三歲便飽讀羣書,通曉各種詩詞典故,讀中學時老師把他放在前排,有啥不懂的,就向他請教。而我直到讀了大學,方纔接觸到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以前除了武俠小說,啥都沒看過。

人與人的差距,堪比天壤。

十六歲,王勃應舉幽素科及第。幽素科是當時科舉的一門考試科目,當時的科考科目形式繁多,包括但不限於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多達五十餘種。幽素舉屬於不遇類科,幽素意即幽雅素靜,不遇意即懷才不遇。意思幽居山林感覺自己懷才不遇的人就來考一下吧,給你機會。這屆一共考中七個人。

十七歲,王勃被沛王李賢(武后次子)看中,召爲沛府修撰。當時這幫王子們有個娛樂項目,便是鬥雞,互有勝負。兩年後,王勃給李賢戲作一篇《檄英王雞文》。英王便是武后三子李顯。中有“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爲鸛爲鵝,與同類者爭勝”,“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復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之句。

其中“兩雄不堪並立”“牝晨而索家者有誅”兩句犯了李治大忌。

李唐皇室向來有兄弟相殘的傳統,李世民和建成元吉喋血玄武門,李承乾和李泰互相捅刀子,就連李治本人,李恪和高陽公主都死在他手裏(雖然並非本願),因此李唐皇室的弟兄們只有一個願望,那便是有日子好好過,別整天打打殺殺。這個死結直到李旦長子李成器把太子之位讓給三子李隆基,方纔解開。所以王勃說李賢和李顯“兩雄不堪並立”,到底幾個意思?

“牝晨而索家者有誅”典出《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意即母雞早晨不能打鳴,如果一大早起來瞎叫,這個家就離倒黴不遠了。這話就更找抽了。李治和武后二聖臨朝,整個大唐天下武后當家,這是公開的祕密,現在王勃竟然敢說女人當家要倒黴,這是詛咒誰呢?也幸虧死的早,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活到武則天時代,這事也會被挖出來,到時候死的更慘。事實上他的哥哥弟弟都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因捲入綦連耀謀反案被殺了,如果王勃活到這一年,肯定難逃此劫。

李治讀了王勃的鬥雞賦,龍顏大怒,罵道:"據此是交構之漸。"交構意即挑撥離間,宋·司馬光《上兩宮疏》:“於是離間人君臣,交構人父子,使上下相疾,內外相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功成,抓住魏徵問,你爲啥挑撥我們兄弟關係?李治這是在問王勃,你爲啥挑撥李賢和李顯的兄弟關係?

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趕緊捲鋪蓋滾蛋,哪兒來回哪兒去。時年王勃十九歲。

王勃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最後竟然不慎失足落海 第2張

王勃丟了工作,無事一身輕,跑到蜀中躲了三年。

王勃入蜀時節,正值五月,落日西斜,霞光晚照,形單影隻的他騎着一頭瘦驢,行走在入蜀險道上。途中寫了三十多首詩,皆已散逸,唯序留存。他寫道: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天壁嵯峨而橫立,亦宇宙之絕觀者也。雖莊周詫呂梁之險,韓侯怯孟門之峻,曾何足雲。比起蜀道之險,別的地方都是小兒科。六十年後,同樣在長安失意的一位年輕人也走在蜀道上,回家後也寫了一篇賦,開篇便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個年輕人名叫李白。

兩位天才入了同一個坑。

第一年重陽,他登玄武山遠眺,想起了遠在長安的父兄,不由慨然涕下,寫道: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第二年重陽,身邊依然沒有親人陪伴,他寫道: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第三年重陽,他依然單身狗一隻,寫道: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別衣。九秋良會少,千里故人稀。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歸。

他在蜀中認識了一些朋友,這些人也是異鄉之客,把酒言悲,更添新愁,他寫道:綴葉歸煙晚,乘花落照春。邊城琴酒處,俱是越鄉人。

蜀中自古便是修仙成道的絕佳場所,王勃也不例外,在這裏接觸了很多修仙道士,寫了一首《述懷》:僕生二十祀,有志十數年。下策圖富貴,上策懷神仙。富貴榮華並非我的本願,上天當神仙才是我的終極目標。

他在山中隱居,寫道: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他在林泉獨飲,寫道:丘壑經塗賞,花柳遇時春。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輕人。

他登山遠眺,卻索然無味,寫道:蕭蕭離俗影,擾擾望鄉心。誰意山遊好,屢傷人事侵。

他覺得自己如銅雀臺的歌妓,被君王徹底拋棄了: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爲誰容。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王勃雖然落魄,但是才名遠播,很快在蜀中成爲頭面人物的座上賓客。益州夫子廟建成,請王勃寫一篇碑文。給孔聖人寫碑文,乃是文人莫大的榮幸,王勃欣然應允,他先讓人磨了五升墨,備好狼毫筆,喝了三碗酒,倒頭蒙在被子裏,酣然入睡。不知過了多久,忽然從被子裏鑽出來,“援筆成篇,不易一字;一筆書之,初不竄點”。開篇便是:帝車南指,遁七曜於中階;華蓋西臨,藏五雲於太甲。

四十年後,被李隆基譽爲“一代詞宗”的大文豪張說看到了這篇碑文,第一句就沒看懂,遂去請教另一位大文豪一行大師。一行說,前一句我懂,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無位聖人當出(太深奧了),下一句就不知道了。“卒不可悉”。

唐代宗大曆三年,五十七歲的杜甫客居蜀中,作了一首《出瞿塘峽詩》,其中也有“五雲高太甲,六月曠摶扶”之句。註釋者批註:殊不可解。後人揣測,杜甫雖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可能不懂五雲和太甲到底啥意思,只是看了王勃寫的碑文,覺得這句話特別好,就用在了自己詩中。

以張說,一行,杜甫等人之淵博學識,竟然看不懂王勃作詩運用的典故,可見王勃學問之深,之博,真可謂幽如暗淵,浩如煙海。

後人揣測,五雲當指五帝之雲。五帝分別爲: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五帝出行,遂有五色雲相隨。太甲當指道教最高神祇,只有一位,其下爲太乙諸仙。道教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靈寶道君,都是太乙級別的大羅神仙。

這些也只是想當然的揣測而已,至於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只有王勃知道。

此時的王勃只有21歲。

咸亨二年(671年)初夏,22歲的王勃終於離開蜀地,回到長安。他在蜀中整整呆了三年之久。

回來後,經過父兄多方奔走斡旋,王勃謀得一個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參軍(軍事參謀)的工作。王勃恃才傲物,爲同僚所嫉。 其實一個人只要有了才,即使不“傲物”,即使謙遜低調,也會被身邊人嫉妒,這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就如一個漂亮女孩,即使人緣再好,也會被身邊人嫉妒一樣。

有一天,一個名叫曹達的官奴前來投奔他。此人是他在長安學醫時老師曹元的遠房親戚。官奴是因爲各種原因沒入官府的奴隸,官府登記在冊,私逃就是重罪,抓回去會被嚴厲處置,容留他們的人也是犯罪。就如對待逃犯一樣。王勃一開始有曹元的關係,不好駁了老師面子,就把此人收留了。

王勃萬萬沒想到,這個曹達來歷不小。武后姐姐有個兒子,名叫賀蘭敏之,襲封了武士彠的周公爵位。賀蘭敏之貌美帥氣,狂放無忌,不僅在守孝期間聽妓,而且染指太子妃。據說還跟武后母親有染,甚至想對十歲的太平公主下手,真正喪心病狂。武后忍無可忍,將其流放,所有與其交遊的人要麼流放嶺南,要麼沒入官府爲奴。曹達因爲跟曹元學過醫,而且懂音律,遂成爲賀蘭敏之府中幫閒。賀蘭敏之被廢,他被沒入官奴。

王勃知曉了曹達來歷,非常害怕,生怕累及其身,就催促他趕快走人。沒想到曹達就是不動身,王勃一氣之下,就把曹達殺了。其實在當時,殺奴並非大罪,好多人都殺過奴隸,不過殺的是家奴。比如茶聖陸羽,有個十三歲的家奴,因爲熬茶水時候打了盹,把茶水熬廢了,陸羽一氣之下,就把可憐的小家奴扔進爐子裏燒死了,屁事沒有。

但是王勃殺的人不同,因此很嚴重。沒多久,不良人就追查到王勃這裏,他的同事們也有知情者,積極向官府舉報,王勃被打入大牢,按律當斬。父兄們再次積極奔走斡旋,王勃纔沒有秋後問斬。王勃在牢中整整住了三年,直到咸亨五年(674年)八月,李治追封了李昞、李淵、李世民三代祖宗,自稱天皇,武后稱天后,改年號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才被放出來,時年25歲。

王勃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最後竟然不慎失足落海 第3張

王勃下獄後,其父王福疇也受牽連,從雍州參軍貶爲交趾縣令,遠謫南荒之外。此事對王勃影響極大,他積極奔走,想把父親救回來,遂給李治上了《百里昌言》一部,列爲十八篇,分爲上下卷,“庶竭私款,少裨公政”。百里就是晉國罪人百里奚,秦穆公用五張牛皮把他從楚國買了回來,二人屈膝長談,三日不絕。

王勃意即,他仿效罪臣百里奚給皇帝上書。文中說,“明君不畜無用之臣,慈父不愛無用之子。何則?以其無益於國而累於家也。”“今大人(指其父)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今交趾雖遠,還珠者嘗用之矣。《書》不云乎: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我爸真有本事,貶到蠻荒之地幹縣令真的屈才了,希望能把他召回來。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上元二年(675年)八月,秋風蕭瑟,王勃從洛陽出發,順流而下,前往交趾探望其父。九月來到南昌,恰好遇到滕王閣維修竣工(初建爲唐高祖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文人墨客濟濟一堂,王勃當仁不讓,寫下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說的就是自己,藉此序言,澆胸中塊壘。用現在話說,便是夾帶私貨。

上元三年(676年)陽春三月,王勃來到交趾見到了父親,二人抱頭痛哭。

著名漢學家薛愛華在其成名作《朱雀》中寫道,南越這片炎熱的叢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華人蠻人交錯定居,被貶謫的官員們將唐人的藝術和風俗帶到了這裏,也帶來了正確的生活方式。由於環境惡劣,生活在這裏的人要遭受土著的侵擾,疾病的侵襲,以及經濟的窘迫。好多被貶謫之人因爲經濟原因,“雖遇赦不能自還”。朝廷雖然赦免了他們,可是因爲沒盤纏,回不了家,只能客死他鄉。逐客遷臣住在這裏,唯一感覺到的便是無盡的孤獨和寂寞,鄉愁宛若流行的瘟疫,侵入骨髓,大多數人忍受着無聊以及思鄉之苦,寫下了惆悵悲哀的詩句。

王勃發現,南越的佛像跟北方的敦煌龍門等地頗爲不同。這裏看不到嚴峻硬朗的雕刻痕跡,相反線條簡潔流暢,慈眉善目。(北方佛像來自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風格,南方佛像來自農耕民族的達羅毗荼人風格,小編注。)

王勃稱讚一個觀音菩薩像道: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繡衣金縷披霞袂,縹緲素服褊袒臂。紅纖十指疑酥膩,青蓮兩目秋波細。咽頸如同玉碾成,羅紋黛染青山翠。朱脣豔瑩齒排河,端坐昂昂劫幾何。

父親並沒有責怪他,而是鼓勵他要積極樂觀,爲國盡忠。人生沒有坦途,挫折坎坷在所難免,關鍵看如何面對。而且在這裏也不會呆多長時間,畢竟也沒犯什麼大事,很快便能回去,他讓王勃不要擔心,不要有多大心理負擔。王勃跪倒在地,失聲痛哭。

三個月後,王勃踏上歸途便有了開頭這一幕,享年27歲,逢九。

洶涌的浪濤帶走了他的肉身,卻帶不走他的靈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