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李淳風,比你想象中還要厲害

歷史上真實的李淳風,比你想象中還要厲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淳風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關於李淳風,民間知道更多的只是《推背圖》。嚴格意義上來說,李淳風應歸類於科學家,只是,他的道士身份讓世人看他時,總是習慣於跟那些算命之類的相聯繫。

經人推薦,李淳風成了李世民的記室參軍。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李淳風任職太史丞,工作就是看看日月星辰,記錄天氣變化,還得修訂曆法。也因此,李淳風參與了《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的編寫。

“彗體無光,傅日而爲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李淳風在《晉書·天文志》中明確指出:彗星自身無光,是因爲太陽的照射而“發光”,而且,彗星的尾巴總是背對着太陽。中國古人很早就觀測到彗星了,《春秋》就有記載“613年7月,有星孛於北斗。”

歷史上真實的李淳風,比你想象中還要厲害

但是,也有人說世界公認的有關彗星最早記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彗星光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彗星復見西方。”中國史籍有關彗星的記載,截止到1910年,應是不少於500次。不過,首先觀測到彗星爲何會發光的人就是李淳風。

可以說,這個發現要比西方人早上好幾百年。

由於古人受限於對自然界的認識,像日食、月食這類現象,總會認爲不吉,這時就需要皇帝出面將大臣召集起來,大家不停的敲鼓弄出大聲響,希望以這種方法可以拯救太陽、月亮。

事實上,中國人最晚在漢代時期就已經知道日食、月食這種自然現象了,《史記·天官書》中有記載:“日月薄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爲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只是在民間看來,這些異常的自然現象,一定還是有其它說法的。

李淳風就曾準確的預測(預言)了一次日食。李淳風有兩部曆法著作《曆象志》和《麟德歷》,後者從665年用到726年,《麟德歷》確立了以定朔排歷譜,後世一直沿用此法。有了新曆書後,李淳風很是自信的對天文變化進行了預測。

唐高宗時期,他就發現某天會出現日食,於是,立刻上報朝廷。這可是大事,唐高宗非常重視此事,但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是不見日食,皇帝不高興了就詰問李淳風:“如果日食不出現,這可是死罪。”李淳風堅持自己的推斷,據說,他在牆上畫了一個標記,且指着這標記說:“陛下,日光再走半指,走到我指的這個標記處,就會出現日食。”

歷史上真實的李淳風,比你想象中還要厲害 第2張

沒過多久,太陽果然缺了一塊,日食出現的時間和李淳風說的完全一致,就聽此時敲擊聲不絕。當然,李淳風的心裏其實也是蠻擔心的,他悄悄的抹了一下額頭,藉機和唐高宗說:“臣用新曆法去檢測前人記錄的日食,都是無任何差誤的,今天又再一次驗證了它的精準性,臣願陛下可以儘快下詔頒用新曆。”

曆法在古時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皇家選擇祭祀、冠婚或其它的重大典禮日期,都是靠曆法。李淳風用實例驗證了《麟德歷》的厲害,也傳遞出了一個信息:早日用上新曆法,方能順天知命、利國安邦。於是,唐高宗就當即頒佈了《麟德歷》。也因此,明·楊維楨的《說郛序》中說道:“古今知天文歷數者,首推李淳風和僧一行。”

李淳風的父親李播就是個天文學家,著有《天文大象賦》,李淳風受父親的影響很深,也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學。後人常說他跟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圖》厲害,據說,李世民想知道大唐的國運,於是,就下令讓這二人負責編寫。所以,有人就說:李淳風是被皇帝毒死的,因爲天機不可泄露啊。

其實,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李、袁二人真能算出一國之國運,哪有後來的安史之亂?這纔是真正改變了大唐國運的大事件。

史料記載,李淳風活得比李世民還久,李世民不過50歲,人家李淳風是68歲壽終。李淳風非常敬業,幹了兩朝,按照唐代檔案《甲庫甲歷》的說法,李淳風是“溘逝”,就是忽然逝世,大概是這“溘逝”二字給了後人想象。

歷史上真實的李淳風,比你想象中還要厲害 第3張

能預言日食的人,在常人看來,就是異人,那一定也會算出自己的壽終之日。很多得道高人就是這樣,第一天和徒弟們說:“我明天就要去見師祖了。”第二天果真就仙去了。李淳風9歲就入道家,絕對可以說是高人中的高段位。

其實,李淳風更癡迷於天象,他的眼中永遠只有那些星星、太陽、月亮,看他畢生所爲,基本都是圍繞天文,而且,他還發明瞭渾天儀。

那麼,大唐第一預言家李淳風究竟是怎麼死的?

大概率就是“風卒”,急性腦血管疾病。放於現在,若是救治不及時,或者不對症,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

關於李淳風的墓,在岐山縣城東北約六華里之處的鳳鳴鎮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墳墓。緊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風祠堂,三間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築古色古香、幽雅古樸,頗有特色。每年清明節在這裏還要舉辦一天的盛大廟會,張燈結綵,敲鑼打鼓唱大戲,四面八方的香客都來祭拜這位先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