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鄧艾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兩萬雄兵爲何也打不過?

鄧艾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兩萬雄兵爲何也打不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蜀漢七萬雄以逸待勞,爲何被鄧艾長途跋涉的兩千殘兵偷襲成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三國之中,蜀國可以說是最爲弱小的國家了。相比起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曹魏,有着三代士族基礎和地利的孫吳,蜀國雖然說第一代的人才很多,但是在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以至於在最後,在曹將鄧艾和鍾會的進攻之下,姜維獨木難支,最後蜀國也走向了結束。

鄧艾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兩萬雄兵爲何也打不過?

然而在這場滅亡蜀國的戰爭之中,最令人驚奇的就是綿竹之戰了。這場戰爭中,諸葛瞻帶着蜀國最後的有生力量,卻沒能戰勝已經非常疲倦的鄧艾殘軍,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可以說這在歷史上,算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問題。在《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將這場戰爭的結果,都歸結在鄧艾抓住了機會,而諸葛瞻太愚笨原因。但是回到正史之中,這場戰爭或許並不是演義中寫的那樣。蜀國七萬雄兵以逸待勞,面對鄧艾兩千殘軍,最後戰敗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鄧艾二萬精銳對戰蜀國的兩萬弱軍。

據《三國志》的記載:“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會統十餘萬衆,分從斜谷、駱谷入。”可見在滅亡蜀國的時候,鄧艾的手下起碼就有着三萬人,這還不算其他間接指揮的士兵。而在姜維和鍾會相戰之後,“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姜維見到自己兵少,於是就佔據劍閣,開始打起了守城戰。也正是因爲雙方都僵持不下,才發生了後來的綿竹之戰。

鄧艾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兩萬雄兵爲何也打不過? 第2張

在見到雙方對峙之後,鄧艾爲了擊敗蜀國,於是特地上書給鍾會。在《三國志》之中記載:“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裏,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可見在鄧艾的戰略之中,他早就已經決定好了要從小路突襲,然後趁機裏應外合攻破內閣。然而要帶多少人從小路走,卻成爲了一個問題。

從上文來看,魏軍出來的時候有十萬人以上,然而此時已經和姜維戰鬥過了,必然不會是完好無損。其次,姜維據守劍閣險地,鍾會要想配合鄧艾的計劃,那必然要留下相當一部分精銳用來突破劍閣。所以鄧艾要想深入腹地,帶的人數不可能太多。那麼就一定很少麼?這也是不一定的。在《鄧艾傳》之中有記載,鄧艾帶着精銳們從山上滾下來,最後招降了培城的將領,又和鍾會的部下田章一起在城中會師。可見在這個時候,鄧艾的軍隊補給充分,也沒有遇到有力的反抗,人數絕不可能和演義中記載的一樣,最後只剩下了兩千多人。

《三國演義》中描述道:“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又選三千兵下寨。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

鄧艾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兩萬雄兵爲何也打不過? 第3張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鄧艾帶着這麼多的兵,但是沿途走了數百里的無人之地,每個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人馬駐紮。仔細想一想,這可能麼?鄧艾的戰略是帶兵裏應外合,引蛇出洞擊敗姜維。爲什麼要在一個七百多裏的無人深山裏,留下兩萬多人?哪怕是要維護補給線,那也可以通過減少士兵數,多帶乾糧來完成。演義中的描述從根本上和鄧艾的戰略是不符合的。

可見在最後綿竹對戰諸葛瞻的時候,他絕對不止是兩千人,也絕不是沒吃飽飯的疲憊之師。而在《三國志後主傳》中:“禪命尚書郎李虎呈送上蜀漢民簿,一共是戶籍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帶甲十萬二千。”這個時候的蜀國,兵力就只有十萬人,姜維帶着至少一半的人把守劍閣,而這一半都是蜀國的精銳。此後投降的蜀軍,抵禦東吳和把守其他城市的蜀軍,起碼也要有着二到三萬之上,這些能夠馬上調用的部隊,又有多少是精銳呢?

在綿竹之戰的時候,鄧艾的手下並沒有那麼少,而諸葛瞻的士兵,恐怕也沒有演義中記載的那麼多。並且在戰術上,姜維面對鄧艾的時候都要吃虧,又何況是擔任文職、並沒有積極北伐的諸葛瞻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