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什麼是徙木賞金?商鞅是怎麼想出這個妙招的?

什麼是徙木賞金?商鞅是怎麼想出這個妙招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什麼是徙木賞金,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當初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爲了取信於民,曾經幹了一件讓後人津津樂道的神操作:“徙木賞金”。這個主意是商鞅本人想出來的嗎?其實不是,他應該是借鑑了之前一位大神的經驗,那就是吳起。

先說商鞅。當初爲了推行變法,秦孝公先安排商鞅跟甘龍、杜摯這兩個守舊派的代表進行了一次辯論。不出意外,商鞅佔據了上風(畢竟有秦王的支持),其後頒佈了變法的第一項法令《墾草令》。

顧名思義,這就是關於開荒種地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整頓吏治,使百姓免受不法官員的剝削;通過差異化的稅收手段,逼迫貴族的子女、門客、奴婢都得去種地;提高經商稅,迫使人們重農抑商等等。

鑑於在過去的貴族政治體系下,貴族享有特權,權貴對百姓的盤剝已經成爲潛規則,因此,商鞅在準備好所有法令條款後,擔心沒人會相信這些顛覆性的內容、影響變法的威嚴及落實程度,於是演了一齣戲。

他在國都市場的南門外立起一根3 丈長的木杆,其後貼出告示:“有誰能將此木由南門扛到北門的,立刻賞給十鎰黃金。”

什麼是徙木賞金?商鞅是怎麼想出這個妙招的?

一鎰等於20兩,擁有十鎰黃金,那時的尋常老百姓想都不敢想;而搬動這根木頭對一般成年人來說又顯得如此輕而易舉。鑑於事出反常必有妖,沒人敢相信會有這種好事,甚至懷疑這可能是一個陷阱,因此,雖然這一消息傳得滿城風雲,但一直沒人敢真的動手。

商鞅隨即提升了賞格:五十鎰黃金!重賞之下必有農夫,一個漢子咬咬牙、下定決心,“冒險”把這個木頭搬到了北門。

商鞅言出必行,立即賞給了這個百姓五十鎰黃金,並且藉機強調:政府言出必行,聽令必賞、違令必罰。

只要聽話,就能獲得夠尋常人家做夢都不敢想的財富,這一轟動性事件很快傳遍了秦國,商鞅的變法得以正式推行。

“徙木賞金”,在後世也成了商鞅變法的標誌性事件,被人視爲取信於民的經典操作。但其實在這一事件的前幾十年,戰國著名軍事家、改革家吳起,已經演示了這一套路的威力。

戰國初年,魏文侯正攻打秦國控制的河西之地,戰局一度焦灼;衛國人吳起從魯國輾轉而來後,魏文侯聽從李悝的建議,大膽起用這位在傳言中用兵超過司馬穰苴的軍事奇才。

吳起出手不凡,很快奪下秦國五座城池,幫助魏國逐漸奪下了整個河西之地。其後,鑑於他善於用兵,而且爲人廉潔、待人公正,深受將士們的愛戴,魏文侯任命他作爲西河郡守,專門對付不甘失敗、發了瘋一般試圖衝出關中的秦國。

這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其後的秦國若要東出,必須先邁過吳起這一關。悲劇的是,吳起在的時候,秦國就從沒得逞過。吳起到底多會用兵?《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就記載了一個案例。

什麼是徙木賞金?商鞅是怎麼想出這個妙招的? 第2張

西河郡與秦國接壤,面對這一地理險要、土地肥沃的失地,秦國一直虎視眈眈,因此,他們在邊境上建了一座軍事瞭望亭,把魏人的耕種、作息情況盡收眼底。

如果任由這個亭子存在,會讓在邊境種地的百姓內心惴惴不安;但若因此動用軍隊,一來太過大陣仗,二來會讓秦人心存僥倖:魏軍不可能一直守在這吧?軍隊一撤,老百姓不還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百姓們自己去把秦國人的這個釘子給拔了,這才能讓敵人徹底絕望、死心。但一般人都比較畏懼直面敵國的軍人,怎麼才能讓大家主動去幹這件事呢?

有一天,吳起命人在城邑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其後下令:“如果有人把它搬到南門去,就賞給上等住宅、田地”。

一開始自然沒人相信這種好事,但總有好事者安奈不住好奇心,動手如實照辦,竟然真的獲得了郡守的獎賞。

過了沒多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然後下令:“誰要能搬動這些赤豆到東門,也能享受上等住房、耕地的報酬”,這回再也沒人坐視財富的流失,他們爭先恐後的搶着去搬赤豆。

眼見大家已經信任自己的命令,吳起這才宣佈:“明天我們要去攻打秦國設在邊境上的那座瞭望亭,不管任何人,只要他先登上亭子,不僅能獲得房子、耕地,還能被任命爲國大夫!”

第二天一早,老百姓們瘋了似的向邊境秦軍瞭望亭衝殺過去,沒一會兒功夫就拿下了。秦軍嚇得瑟瑟發抖:“魏人老百姓都這麼生猛,不能再惹他們!”此後,小股秦軍再也不敢覬覦魏國邊境。

看到這個案例我們就能明白,爲什麼吳起能夠在陰晉之戰中,率領數萬新兵擊敗數倍於己的秦軍。

什麼是徙木賞金?商鞅是怎麼想出這個妙招的? 第3張

除了商鞅變法外,魏國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都曾讓所在諸侯國強盛一時。其實,他們三位都出自魏國政壇,各自的變法間是有延續性的;爲了打破傳統世襲制、調動尋常百姓的積極性,他們都強調“取信於民”的重要性。

“國之所治者有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明主愛權重信,而不以私害法”,君主的權威、國家的法令要得到保障,必須建立起言必行、行必果的信用體系,執政者不能因爲自己的私人喜好去損害法度。秦國之所以強悍到後來居上、以一敵六,用之不竭的物資、強悍的虎狼之師只是表象,背後的國家信用纔是根本保障。

吳起、商鞅的做法雖然有套路之嫌,但這種對信用的注重,時至今日仍值得借鑑。就拿咱們尋常人最爲反感的開車加塞、亂開遠光燈等不文明行爲爲例,如果違者必重罰、不法外開恩,相信沒人敢再犯;反之,對破壞規則者聽之任之,只會“劣幣驅逐良幣”,迫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破壞規則的隊伍中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