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孫衍,爲什麼會反秦?

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孫衍,爲什麼會反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爲何最後卻走上了抗秦之路?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338年,那位銳意改革的秦孝公去世,年僅十九歲的太子駟即位,是爲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因力主改革的秦孝公去世,被壓制了十餘載的守舊貴族如釋重負,捲土重來。

與此前攻擊新法條例不同的是,他們這一次直接將矛頭指向了主持改革的商鞅。而此前因爲秦惠文王尚未登基之前曾觸犯新法,商鞅處罰了秦惠文王的兩位老師,再加上此時的商鞅在秦國德高望重,深受百姓愛戴,對剛剛即位的秦惠文王形成了威脅。

如此一來,秦惠文王便藉助守舊貴族之手,坐實了商鞅“謀反”的罪名,而後出兵討伐商鞅,將其族滅。

隨後,尚未加冠的秦惠文王選擇蟄伏起來,慢慢地鞏固權力,而守舊貴族與失去了商鞅之後改革派則是針對新法廢立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就在兩派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後,秦惠文王以“商君雖死,新法不廢”爲由,大肆清洗守舊貴族,使其再無能力抗衡新法。至此,商鞅變法的成果得以在秦國延續下去。

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孫衍,爲什麼會反秦?

隨着秦孝公老一輩大臣死的死,殺的殺,銳意東出的秦惠文王急需一位具有天下格局的戰略家輔佐。就在這時,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犀首公孫衍入秦,受到了秦惠文王的禮遇,直接被拜爲繼商鞅之後的秦國第二任大良造。

要知道此時的秦惠文王並未在秦國開始爵職分離的改革,也還未逐步形成二十等爵制,也就是說,此時的秦國大良造既是十七級爵制中最高的爵位,也是秦國總領朝政的要職,職權相當於山東六國的開府丞相。

公孫衍剛剛來到秦國便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這位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犀首,自然對秦惠文王感恩戴德,時刻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以報答秦惠文王知遇之恩。於是,公孫衍將目光投向了那塊讓無數秦人魂牽夢繞,承載着秦國百年國恥的地方——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早在秦穆公時期便被秦國收入囊中,成爲秦人繁衍生息之地。在進入戰國時期後,因秦國政變不斷,加之貴族擅權,導致秦國進入了“四代亂政”的混亂局面之中,而東邊新興的魏國卻在魏文侯的帶領下進行了改革變法,國力大增。

而後,魏文侯多次對秦國用兵,而後將河西之地設爲魏國西河郡,又以名將吳起爲西河郡守,攻佔了秦國河西之地全境。秦獻公即位後,在秦國撥亂反正,數次對河西之地用兵,但是成效並不大,秦孝公時期雖有商鞅以計謀殲滅了魏國大軍,但是也並未收復河西之地。

於是,公孫衍成爲秦國大良造之後,積極準備對魏國用兵,準備一舉收復河西之地,爲秦人雪恥。

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孫衍,爲什麼會反秦? 第2張

公元前332年,在準備妥當之後,公孫衍率秦國新軍東出,直撲河西之地,魏惠王派魏國上將軍龍賈率軍駐防西河郡。公孫衍率秦軍與魏軍激戰於雕陰,在經過了兩年多的大戰後,公孫衍於公元前330年,全殲魏國河西駐軍,擒殺魏國上將軍龍賈,一舉收復了河西之地。

百年國恥,一朝洗盡!

消息傳來,無數秦人掩面而泣,等到公孫衍班師還朝之時,秦惠文王親率臣民出城相迎,以示寵信。

可是,這場“雕陰之戰”在使得公孫衍名動天下的同時,也爲他後半生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抗秦,埋下了伏筆。

在“雕陰之戰”後,秦惠文王與公孫衍討論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目標之時,公孫衍卻提出了一個令人不解的戰略方向——放棄繼續攻打魏國,轉而征伐義渠。秦惠文王問及緣由,公孫衍以義渠國多次襲擾秦國邊境,秦國無法全力東出征伐各國。可是,秦國與義渠征戰數百年,秦國也未曾將其滅亡,這時征伐義渠又能取得多大的戰果呢?

就在此時,一位意想不到的人來到了秦國,這就是那位著名的“勢力之徒”張儀。張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公孫衍這一戰略的錯誤之處,此時的魏國雖然先後受到了齊、楚、秦三國的打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霸業仍未被徹底摧毀,魏國還有可能東山再起,此時必須要乘勝追擊,繼續進攻魏國。

秦惠文王作爲一代雄主,自然也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他細細思量了公孫衍和張儀二人截然不同的戰略方向,再聯繫此時的天下形勢,自然能夠判斷哪一種方案對秦國更有利。

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公孫衍,爲什麼會反秦? 第3張

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張儀的方案,並且將其拜爲客卿,而逐漸疏遠了公孫衍。公元前328年,張儀憑藉着三寸不爛之舌,從魏惠王手中討要到了河西之地的戶籍圖冊以及蒲陽、上郡十五縣,徹底解決了“雕陰之戰”後的遺留問題,因功被秦惠文王拜爲相國,成爲秦國的開府丞相。

而公孫衍因被秦惠文王疏遠,遂辭去秦國大良造之職,負氣出走,回到了魏國,準備報復秦惠文王。而後便有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國相王”以及拉開了合縱抗秦序幕的修魚之戰,處處掣肘秦國,成爲了秦惠文王的畢生之敵。

從攜手同行的“模範君臣”到針鋒相對的“畢生之敵”,秦惠文王與公孫衍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因史料缺乏,我們已經很難得知了。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公孫衍收受魏國賄賂。有人認爲公孫衍提出誤導秦惠文王的建議,是因爲收受了魏惠王的賄賂,加上張儀入秦,憑藉着三寸不爛之舌,便官拜相國,分走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公孫衍心生不滿,遂離開了秦國。

公孫衍心懷悲慼。也有人認爲公孫衍在雕陰之戰中,殲滅了八萬魏軍,這八萬魏軍皆是自己的母國同胞,公孫衍在此戰之後,不忍對母國用兵,這纔有了那條誤導秦惠文王的建議出現。而後張儀入秦,識破了自己的打算,公孫衍便回到了母國效力,開始了抵禦強秦之路。

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