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和龐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前言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有四大奇才,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姜維與司馬懿,他們分別被稱爲:臥龍(伏龍)、鳳雛、幼麟與冢虎,其中最爲出名的便是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就我們來說,可能我們對諸葛亮的瞭解更深,畢竟我們不僅在學校裏學過《出師表》,還在生活中聽過:三顧茅廬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如果讓我們來對他們進行評價,我們大部分人肯定會毫不猶豫的說:諸葛亮更厲害啊。然而有鳳雛之稱的龐統卻是與諸葛亮齊名的,在史書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衆所周知想要安定天下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然而這裏卻說得兩人之一便可安定天下,因此不難看出兩人的厲害之處。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可以說諸葛亮功績無數,爲蜀國可以說是立功無數,就是說蜀國因有諸葛亮而立足於世也不爲過,然而龐統可以說沒有什麼功績,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龐統能與諸葛亮齊名呢?這究竟是事實還是誇大其詞呢?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2張

一、英年早逝的龐統

龐統,被人稱之爲鳳雛,鳳雛即爲小鳳凰,等長大後定能翱翔於九天,清鳴於高空。龐統在早年時期便有此稱號,由此不難知道他很早便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才能,並在荊州與諸葛亮齊名。

赤壁之戰之後,龐統本來想要投奔孫權的,但是孫權認爲龐統看不起自己最喜歡的手下——周瑜,於是便不用龐統。之後龐統便在魯肅的推薦下去投奔劉奮,但是可能運氣太背,也未得到重用,僅僅只做了一個小縣令,因其在任不理政事,治理不佳,於是便被劉奮罷免了。不過好在諸葛亮和魯肅均知道龐統的才能,於是便都向劉備力薦龐統,劉備得知此人便是有鳳雛之稱的龐統之後便召見了龐統,並與之探討軍政要事,從這不難看出劉奮對龐統重視之意,於是便任命龐統爲治中從事,之後又被任命爲和諸葛亮一樣的官職:即軍師中郎將。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3張

而劉備對龐統如此器重,僅僅只是因爲自己部下諸葛亮與魯肅的推薦嗎?自然不是,衆所周知劉奮是成大事者,以他的性格絕對不會因自己部下之人而隨便重用於某一個人,因此龐統能夠得到重用與他自身的才幹、能力是分不開的。

龐統在跟隨周瑜之時,在赤壁之戰中爲其獻連環計:火燒曹軍,這個計謀使得其在赤壁之戰中獲得了勝利。龐統在與劉備一同入川后,在劉備和劉璋決裂之時,爲劉備出了上、中、下三條主意,在之後爲劉備制定了入蜀計劃,使得"隆中對"的計劃變成現實:三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然而令人惋惜無比事情出現了:龐統早早地在落鳳坡死去了,死時年僅36歲,可以說是英年早逝。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4張

在龐統死後,劉奮十分傷心難過,據《三國志》所記載:"先主痛惜,爲之流涕。"自古有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更何況據史書記載劉備一生並沒哭過幾回,然而劉備一想起龐統總是流淚不止。有一次劉備手下的人說龐統不好,劉備十分的生氣並將其趕了出去。從這些不難看出,劉備對於龐統的死真的很惋惜。而劉奮爲什麼會如此難過呢?這其實與龐統的才能是分不開的,龐統一死,劉奮又少了一名能力非凡的軍師。

儘管如此,龐統仍然無法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所相提並論,然而無論是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還是在史書《三國志》中的諸葛亮與龐統被評之爲齊名,一來是由於龐統自身的才能,二來則是由於龐統昇華了劉奮。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5張

二、獻計徵蜀

在建安十六年,劉璋派手下法正去請劉備到益州共同對抗張魯,法正在到荊州的期間曾私下找劉備,並向劉備提議讓其趁機奪下益州,但是劉備十分的猶豫,拿不定主意。而讓劉備猶豫不決的原因有兩個,分別是:實力不足與口碑問題。

即便劉備在佔取荊州之後得到了劉表的軍隊,但加起來也就才3萬多軍隊,而劉璋在益州卻擁有十萬軍隊,如此差別使得劉備不得不去衡量,如果成功了,那肯定是再好不過,但倘若失敗了呢?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還有可能會失去荊州地,因此劉備不敢輕易做出選擇。再有便是劉奮從始至終是要以仁義面對世人的,在他看來當時能夠與之爭奪的便是曹操,而曹操是一個急、暴、譎的人,那自己便要做一個:寬、仁、忠的人,這樣才能夠讓世人支持自己,自己才能取勝,倘若自己此次用了法正的建議,那麼自己就毀了自己的人設,如此因小失大,在劉備看來是不值得的。這兩個問題加起來更是使得劉備難以作出決定。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6張

此時龐統找到劉備,並勸劉備採取法正的建議,並說了一句改變了劉備想法的話,可以說這句話改變了劉備的一生。"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爲人利耳。"

看過史書《三國志》和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龐統此人可以說是一個鋼鐵直男,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龐統總是有一說一併不會因爲對方是誰而改變自己說的話或說話的語氣,就像上面龐統說的話大概意思就是:你(指劉備)要根據所面臨的事情而變化,不能總是墨守成規,就像在這次奪取益州上,你不能再把你的仁義拿出來,如果你此時仍然猶豫不決,那麼益州就會被別人所奪取,到那時想後悔也不行。從這不難看出龐統說的很直白,但就是這一句很直白的話使得劉備改變了他傳統的道德觀與思維方式,變得既現實又功利,也許會有人說劉備變成這樣也不好啊?但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無毒不丈夫。劉備如果沒有變成這樣,那麼怎麼能在三國那樣個亂世中取得成功呢?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7張

總而言之,劉奮正是因爲龐統的這句話而決定採取法正的建議,當然荊州是最根本的地方,因此劉備將趙雲、關羽、張飛以及諸葛亮等均留在了荊州以守衛荊州之地,自己帶着龐統入川,在入川后,龐統便向劉備提議將劉璋抓了,這樣便能獲取荊州,可想而知這個提議太不靠譜了,蜀中有能力者如此之多,抓一個劉璋是很容易,但是抓了之後呢?會被所有蜀地人士所知道,這會使得打草驚蛇,最後定然成功不了。好在等到了葭萌關之後,龐統爲劉備想出"上、中、下三條建議"可以說這三條建議是十分實用的,劉備採取了三條建議中的中建議,並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龐統向劉備提出的三個策略分別是:上策:直接去偷襲成都;中策:用回荊州的法子將白守關的守衛者楊懷與高沛兩個人騙過來,並把兩人抓起來,趁機將白守關奪取下來,然後再策劃攻打成都;下冊:不打了,直接回荊州。劉備聽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計,當然就誰來選擇估計都會選擇第二條策略吧。然而這不由讓我們思考:既然我們都知道選擇中計,那自小便有鳳雛之稱的龐統會不知道嗎?想當然龐統也是清楚地知道的,但龐統爲了顧全劉備的面子,因此說出了三條供劉備挑選,假若龐統只說了第二條,劉備又選擇採納,那麼若是取得成功,那所有的功勞可以說都是龐統的,但龐統說出了三條,若劉備採取其中一條併成功了,那成功也與劉備的選擇有關。由此不能不佩服龐統的細心。

龐統能和諸葛亮齊名 龐統到底有什麼功績 第8張

雖然劉備選擇了中計,但問題又來了鎮守白守關的楊懷與高沛兩人並沒有什麼錯啊,這讓劉備又下不去手了,這怎麼辦呢?於是龐統再次找了劉備,劉備便又一次突破了他的道德防線,至於龐統是怎麼做到的,又是如何勸說劉奮的,這點在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因此我們也只能靠想像了。我們常說:一回生,二回熟。因此劉奮經過龐統這兩次的話而突破自己的道德防線而使得之後的劉備真正成爲了一代梟雄。

總結

如果單單隻從諸葛亮與龐統兩人所立的功績來看,龐統的確是比不過諸葛亮的,畢竟龐統死時才30多歲,而且還沒有追隨劉備多長時間。但是我們從劉備的角度來看,諸葛亮與龐統兩人能夠齊名所言非假,就在劉備徵蜀過程中,龐統可以說一次一次地打破了劉備的道德防線,從而使得劉備成爲一代梟雄,準確地說便是龐統使得劉備得到了昇華,這點是諸葛亮無論如何所做不到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