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貞觀前期的政治要勝過後期,爲何說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貞觀前期的政治要勝過後期,爲何說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總是保有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徵死了,朕失掉一面明鏡了啊!”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一代名臣魏徵病逝。與他相知甚深的唐太宗李世民頗爲痛惜,流着淚說出了以上名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徵(也寫作魏徵),字玄成,生於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比唐太宗大十八歲。他與李世民最初不是君臣,而是死敵。當年,李世民還是秦王,魏徵卻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智囊,常勸李建成先下手爲強,除掉李世民。

貞觀前期的政治要勝過後期,爲何說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當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兄奪權後,便以勝利者的姿態責備魏徵等太子舊部說:“你們這些小人,爲什麼一貫離間我兄弟關係?”

魏徵慷慨自若地回答道:“皇太子殿下要是一早聽從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禍事了!”

秦王李世民聽完瞬間就被震住了,覺得這傢伙是個人才啊!於是效仿齊桓公重用仇人管仲的例子,赦免魏徵之罪,讓他在自己手下做事。

這時,魏徵已將近四十七歲,從此纔開始了與李世民合作的生涯。隨後,李世民做了皇帝,改元貞觀。幾年之間,魏徵不斷得到提拔,歷任給事中、諫議大夫尚書右丞;到了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拜爲祕書監,成爲唐太宗宰相團的一員。

貞觀一朝人才濟濟,名臣雲集。當時,房玄齡、李靖爲左右僕射,王珪爲侍中,溫彥博爲中書令,戴胄爲戶部尚書,再加上魏徵,六名宰相共掌國事,都是極具才幹、聲望的名相。

貞觀四年(630年)的某一天,君臣宴會,唐太宗一時興起,命素有知人之明的王珪點評在座諸人的優劣。王珪欣然應命,對諸相一一評價,結果大家都認爲他評得公道。對魏徵,他的評語是:“每以諫諍爲己任,恥君不及堯舜。”魏徵也的確如王珪所評,敢諫善諫,甚至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爲著名的諫臣。

魏徵深信,明君、暗君的區別,不過在於“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所以,魏徵勸諫太宗,小到他的生活起居,大到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可謂無所忌諱,知無不言,隨時壓抑太宗過分的慾望,糾正他的過失。太宗曾經感慨地對魏徵說:“你所勸諫我的,前前後後有兩百多件事,如果不是你以至誠之心爲國,哪能做到這樣呢?”

貞觀前期的政治要勝過後期,爲何說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第2張

簡單舉一個例子:貞觀十二年(638年),四十一歲的唐太宗添了一個皇孫,在東宮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席間,太宗對魏徵大加讚揚。他說:“貞觀以前,跟着我打天下的人,立功最大莫過於房玄齡;貞觀之後,盡心於我,時時進獻忠言,安國利民,乃至於成就我今日功業者,那就要數魏徵了!”過了一會兒,太宗又問魏徵,“近來所行得失政化,與往年比怎麼樣?”

按理說,正當嘉慶宴會,太宗春風得意之際,而且他幾分鐘前才狠狠表揚了自己,怎麼着也得賣個面子吧?但魏徵毫不猶豫,當頭就給太宗澆了一盆冷水:“如果要說行德義而使民心悅服,現在遠不如貞觀初年!”

接着,魏徵就滔滔不絕地直指太宗的錯處,說他不再像早年間虛心求諫,功業雖盛,卻比不上往年。結果,唐太宗由衷感嘆,說除了你魏徵以外,沒有人敢和我說這番話。我一定聽你的,虛心改過。

除了就事論事,魏徵還常常創作長篇大論的專題論文,進獻太宗御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貞觀十一年(637年)所上的《諫太宗十思疏》。文中反覆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並詳細提出十個君主需要經常考慮的問題。唐太宗非常重視這篇奏疏,向魏徵表態說要把它長期放在桌案,經常閱讀,引以爲鑑。

然而,曾經多次表示會不忘初心,善始善終的唐太宗,卻在晚年決策錯誤頻現。一方面是因爲太宗功成名就,逐漸驕逸自滿,一方面是因爲魏徵等元老重臣相繼過世,再沒有夠分量的臣下能影響甚至改變唐太宗的決定。

貞觀前期的政治要勝過後期,爲何說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第3張

最顯著的例子是東伐高麗之役。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不顧羣臣反對,統軍親征高麗,最終鎩羽而歸。悔愧交加的唐太宗因而感慨地說:“若是魏徵還活着,一定不會讓我有這次親征之行的。”

有魏徵這面明鏡在,便能少犯錯誤。貞觀前期的政治之所以勝過後期,魏徵等諫臣功不可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