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楊諒是什麼來歷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隋煬帝是將隋帝國帶入滅亡的君主,其實在位時,不僅是末期有過大規模動亂,在他繼位之初,他的親弟弟楊諒便發動叛亂,曾經也是一度有攻入關中的勢頭,只不過楊諒此人,只能做一個太平盛世的宗親,成爲不了擊敗隋煬帝自立爲帝的雄主,即便他有一定的資本。

首先說下,楊諒是和隋煬帝楊廣是親兄弟,在隋文帝楊堅繼位後,楊諒是備受楊堅寵愛的,而且讓楊諒成爲了隋朝的國之重臣,被任命爲雍州牧,加授上柱國、右衛大將軍。

《隋書.文四子傳》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拒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特許以便宜,不拘律令。

楊諒掌管着隋朝北疆以及黃河以北的五十二州,同時楊堅給予了楊諒便以形式的特權,試問,這就相當於是後來的唐朝節度使了,擁有所轄之地的治理權和兵權,可能就是楊諒沒有自行徵收賦稅的權力,但是楊堅已經是極力支持了。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原因很簡單,顯然楊堅寵愛楊諒是必然,同時隋國初立,剛剛結束了南北朝百年亂局,前朝降將比比皆是,能打仗的有,能惹事的人也大有人在,懷有異心之人更是不在少數。

而北方和東北都有軍事威脅,也就是突厥和高句麗對隋朝的邊疆威脅,如此,楊堅必然要在北疆佈置重兵,防禦可能的入侵,這樣的話,主管北部防禦的武將必然可以掌握隋朝精銳力量,如果這個主將心懷異志,但凡隋朝發生內亂,其便可割據自立,直接對關中產生了威脅。

因此楊堅纔會如此重用自己的兒子楊諒,有楊諒在,就可以消除其他武將掌控隋朝邊防精銳的可能,楊堅活着的時候,這完全沒問題,因爲楊堅完全可以震懾住自己的兒子,而隋煬帝楊廣繼位的時候就不一定了。

所以說楊堅活着,楊諒就是維繫隋朝北疆安定的宗室,楊堅若死,楊諒分分鐘就有割據自立,圖謀反叛的人物。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2張

《隋書.文四子傳》諒自以所居天下精兵處,以太子讒廢,居常怏怏,陰有異圖。

楊諒在楊廣成爲太子後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處境了,畢竟自己的權勢地位依賴的是楊堅,而隨着楊堅身體越發虛弱,楊諒必然知道,自己的處境堪憂。

尤其是在隋文帝薨逝的前一年,楊諒的四哥蜀王楊秀被廢,他領兵在外,根本不知道這到底是楊堅的意思,還是楊廣的意思,但是楊諒是知道一點,不論是誰的意思,目的很明顯,那就是幫助楊廣繼位,肅清所以可能危及楊廣帝位的人。

那麼楊諒就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會成爲楊廣的目標的,所以說他在楊堅還活着的時候,就開始籌謀反叛,爲日後對付楊廣做準備。

《隋書.文四子傳》遂諷高祖雲:「突厥方強,太原即爲重鎮,宜修武備。」高祖從之。於是大發工役,繕治器械,貯納於幷州。招傭亡命,左右私人,殆將數萬。

楊諒依靠楊堅的信賴喜愛,向朝廷索取了大量人力物力,爲自己修繕城池,打造兵器,並且招納了流亡之士,得到了數萬人。

這裏就要注意了,顯然楊諒這是在私自募兵啊,這數萬人可不是隋朝徵集的,而是楊諒利用楊堅給予的錢財,自行招納,那麼這數萬人更多的就成爲了楊諒的私兵,這也是他敢於在楊堅時候,就起兵反叛的原因。

同時楊諒還任用前朝降將,比如樑將王頍、陳將蕭摩訶,前朝降將對於隋朝的忠誠度也是不高的,因此楊諒稍加拉攏的話,就可以組建屬於他楊諒自己的勢力集團。

因此楊諒在楊廣還沒有繼位的時候,就已經做足準備了,所以在隋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駕崩後,楊諒看到召自己歸京的詔書後,二話不說就起兵反叛了。

《隋書.楊素傳》諒退保幷州,素進兵圍之,諒窮蹙而降,餘黨悉平。

只不過很快楊諒的反叛就被平定了,本來楊諒的勢力集團堪稱是隋朝的邊疆重鎮,其若反叛,隋朝勢必天下大亂,而楊廣剛剛登基,地位未穩,隋朝有陷入大亂的可能。

但問題是,楊諒在楊堅之下,還可以做一個安定北疆的宗室,還有點功績,可是說動統帥大軍,攻必克,戰必勝,楊諒還是不夠格的。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在楊堅活着的時候,他給了楊諒兩次統帥大軍,去刷戰績,鍛鍊能力的機會,但是楊諒都沒有把握住。

《隋書.文四子傳》十八年,起遼東之役,以諒爲行軍元帥,率衆至遼水,遇疾疫,不利而還。

十九年,突厥犯塞,以諒爲行軍元帥,竟不臨戎。

一次是征討高句麗,但是軍中發生疾疫,所以撤軍,另外一次是最離譜的,楊堅命楊諒統軍抵擋突厥入侵,但是楊諒一直沒有去前線部隊,可以說楊諒缺乏統領大軍作戰的能力,當過監軍還有些可能,其實他一直做的也就是監軍的事,也就是限制其他將領擁兵自重。

而這也就導致了楊諒在起兵謀反後快速陷入了被動的局面,一個早早就爲謀反做準備的人,卻在謀反之時,在大戰略上優柔寡斷,過於樂觀,最終導致了快速衰敗。

《隋書.文四子傳》王頍說諒曰:「王所部將吏家屬,盡在關西,若用此等,即宜長驅深入,直據京都,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據舊齊之地,宜任東人。」諒不能專定,乃兼用二策。

其實王頍的建議就是兩種打法,一種是快攻快打,趁隋朝反應不及時,集中所有兵力攻入關中,佔據京師,一次徹底摧毀隋朝的反擊,另外一種就是各地自立,堅守不戰,和隋朝打消耗戰。

但是楊諒卻沒有做出抉擇,什麼叫“兼用二策”,這就是猶豫不決的意思啊,畢竟這兩種打法是完全相反的,只能選擇一種,如何兼用兩種,這不是說用什麼人的問題,而是說楊諒在大戰略決策上,完全是優柔寡斷的。

楊諒是什麼來歷?造反叛亂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4張

《隋書.文四子傳》未至蒲津百餘里,諒忽改圖,令紇單貴斷河橋,守蒲州,而召文安。

所以說在原本制定了渡過黃河,攻入關中的戰略後,楊諒在實施過程中臨時更改了命令,又不渡過黃河了,反而燒斷河橋,堅守蒲州,也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顯然楊諒又想堅守不戰,以待時機了,其實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堅守不戰,勢必要尋求外援,比如向北方的突厥求援,可是楊諒貌似沒有這個打算。

正是楊諒集團攻守的戰略抉擇出現了問題,隋朝可以穩步調軍,並有楊素率領部隊,渡過黃河,接連即便楊諒所部,而楊諒謀反必須獲得勝利才能穩住軍心,隨着接連的戰敗到來,楊諒所部將士也就沒有死戰之心了,最終反叛被平定,楊諒也是被囚禁至死。

可以說楊諒就是一個缺乏軍事謀略的宗室,在楊堅活着的時候,可以坐視朝廷的一隻眼,安插在北疆,穩定邊防,但是他想要謀反,自立爲帝,其個人能力就差得太遠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