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晚年失節討好宦官,楊士奇晚年爲何如此糊塗?

晚年失節討好宦官,楊士奇晚年爲何如此糊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楊士奇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楊士奇是明代名臣,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明史》稱其爲明代賢相之首。

然而,這位以賢能著稱的楊士奇,晚年卻有着不光彩的一面。正是他的縱容和退讓,才造成了宦官王振專權,並最終招致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使得明代由盛轉衰。

楊士奇則出身貧寒。一歲時,還在襁褓中的楊士奇就不幸喪父,其母爲了生存,只得帶着他一同改嫁了時任德安同知的羅姓人家,楊士奇被迫改姓羅。童年時,他並不受繼父的關注,至於疼愛那就更不可能了。

羅家在年終祭祖時,年幼的楊士奇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父,故而偷偷製作泥像祭拜楊氏的祖先。恰巧,此事被繼父得知,深受孔孟儒家思想薰陶的羅性並沒有生氣,反而大受感動,隨即恢復了他的宗姓並改變了之前的態度。

不過,楊士奇的好日子並沒過多久,羅性因爲獲罪而被髮配到陝西戍邊,不久就過世了。隨後,楊士奇跟隨母親回到德安,爲了貼補家用,他在十五歲時就憑藉自己的學識成爲了最年輕的私塾老師。

建文帝登基後,他爲了修撰《太祖實錄》而召集天下飽學之士,王叔英便推薦了楊士奇參與編撰工作。

因爲勤勉負責和任勞任怨,在編撰《太祖實錄》的過程中,楊士奇還得到了方孝孺的肯定,於是得以在京中留任,正式步入仕途。

隨着靖難之役的爆發,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變得岌岌可危,他身邊的紅人像解縉、胡廣等人,都在暗中積極籌謀自己的退路。

而楊士奇則顯得非常豁達,在他看來,自己只是一心爲國的臣下,在建文帝朱允期不是寵臣,換成了朱棣也不會成爲寵臣,可也不會再差到哪兒去。

朱棣即位後,楊士奇既不喜,也不悲,仍然在翰林院擔任編修一職。不過,正是他的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之氣,引起了朱棣的關注,很快就被委以重任併入閣當值。

在內閣初立時,諸事繁雜,職權不明,黃淮、解縉等人主要協助成祖處理重大朝政事務。而楊士奇的主要職責,就是劃分內閣的職權和處理具體事務。所以,楊士奇對於明朝內閣制的完善,可謂是居功至偉。

憑藉着自己的才幹和性格,楊士奇逐漸贏得了成祖朱棣的日益器重和信任。

面對北方元朝的殘餘勢力,朱棣開始一次次的御駕北征。在此期間,他的次子朱高煦屢立戰功,在越來越贏得聖心的同時,也萌生了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相比之下,太子朱高熾則顯得過於文弱,而且還是個體弱多病的大胖子。雖然礙於禮法,朱高熾被冊立爲太子,但他的儲君之位卻從來沒有穩固過,時時都有被弟弟朱高煦取而代之的危險。

晚年失節討好宦官,楊士奇晚年爲何如此糊塗?

每次在朱棣北征期間,楊士奇都被留守京師,協助太子朱高熾監國。而每次班師回朝後,成祖都要祕密召見楊士奇,具體詢問太子在監國期間的表現。

身爲內閣大臣,楊士奇儘管深知成祖朱棣的意圖,深知漢王朱高煦的險惡居心,但他卻仍然仗義執言,反對朱棣廢長立幼。據《明史》記載,楊士奇曾當面向朱棣進言:

太子天資甚高,有錯必改。其存有憐愛之心,將不負陛下重託。

明成祖朱棣過世後,朱高熾終於登基稱帝,史稱明仁宗。他很快就升任楊士奇爲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接替了楊榮成爲內閣首輔。

成爲首輔後,楊士奇延續了之前楊榮的政策,續寫着“三楊內閣”的輝煌,爲“仁宣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終,在首輔楊士奇等人的輔佐下,明宣宗開始了勵精圖治,基本實現了海內昇平的景象,創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非常遺憾,仁宣之治的兩位主角,仁宗朱高熾在位十個月,享年四十六歲過世;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享年三十七歲就過世了。

明宣宗駕崩後,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史稱明英宗。當時,由於“三楊”的存在,由於太皇太后的攝政,明朝政局沒有經歷大風大浪,各項朝政和軍政也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着。

但在這個時候,一個宦官卻贏得了明英宗的寵信,開始嶄露頭角,權勢日盛,那就是王振。

王振是個文化人,有着秀才的功名,只是秋闈屢試不中,他不甘心就此過一輩子,便在永樂末年自閹入宮,做了宦官。

晚年失節討好宦官,楊士奇晚年爲何如此糊塗? 第2張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因此,王振入宮後很快就得到了明宣宗的喜愛,被授以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朱祁鎮即位後,王振被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明朝最有權勢的太監,負責完成決策中“批紅”的蓋印。

王振建議英宗以重典治國,他自己更是如此。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升;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因此,文武百官對他爭相屈膝,史載“國朝文武大臣見王振而跪者十之五”。

而面對王振的專權,身爲內閣首輔,國之柱石的五朝老臣楊士奇,卻沒有了當年的氣勢,不僅沒有對王振加以遏制,甚至有縱容和取媚之意。

在朱祁鎮上任之初,王振對以楊士奇爲首的三楊內閣還是頗爲忌憚的,不敢有所僭越。

明代實行所謂的票擬與批紅制度。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票擬”,由皇帝“硃批”決定可否。由於朝政複雜,加之部分皇帝無心朝政,遂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爲“批紅”。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爲“照閣票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而掌印太監則負責對披紅的審覈,如果認爲可以,就蓋上印章。如果認爲不行,有權打回去重批。

王振身爲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勢極高。但王振初爲掌印太監時,對三楊內閣大臣卻是畢恭畢敬。“轉旨每立閣外,不敢入,三楊呼入坐以寵異之,振自是權侵重。”

三楊的縱容,使得王振權勢日盛,氣焰日益囂張。

王振曾問楊士奇:“吾鄉亦有可爲京官乎?”王振的意思,希望楊士奇推薦一個老鄉來做京官,這是太監公然干預朝政,而且還是重要的人事,照理,楊士奇應該一口拒絕。可是,楊士奇果真爲之推薦一個老鄉薛瑄,並將薛瑄任命爲大理寺卿。

但是薛瑄卻看不起身爲太監的王振,上任以後也不去拜謝,於是楊士奇又專門提醒他身邊的僕人:“若主之擢,王太監力也,朝罷可詣謝。”對楊士奇的傳話,薛瑄照舊不理。

王振對薛瑄這個老鄉倒是很關切,專門到內閣打聽。楊士奇爲了不讓王振失望,還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他馬上來。”又讓一個和薛瑄關係好的大臣去勸,薛瑄說:

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爲也。

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楊士奇對王振的縱容和懼怕。與薛瑄相比,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士奇,實在是應該感到汗顏羞愧。

史書記載,太皇太后即明英宗的奶奶誠孝張太后對王振的所作所爲大爲不滿,認爲他“導帝不律”,把皇帝給帶壞了,準備賜死王振。

明英宗和王振情感深厚,關係密切,跪下爲王振求情。但是,令人意想不到而且難以理解的是,內閣大學士“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卻也同樣跪下爲王振求情。

最終,王振逃過一劫,這也爲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禍根。正因如此,明人陸廉伯評價楊士奇時曾說:“文貞(即楊士奇諡號)功之首,罪之魁也。”“

楊士奇面對王振的這種退讓甚至諂媚,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楊士奇性格圓滑,思慮過多,做事往往畏首畏尾。第二,楊士奇畏懼明英宗。以及第三點,楊士奇溺愛自己的兒子,因私廢公。

楊士奇的兒子楊稷倚仗楊士奇的權勢,在家鄉橫行霸道,爲害一方,無惡不作,史載楊稷““挾父勢,掘他人墓葬己祖,多養無賴子爲奴,強奪婚姻家田地子女,擅抽分商貨,屢殺同鄉無罪人。”

因此,明正統七年,江西泰和縣民奏楊稷豪橫不法百餘事,訟詞所連者競達幾千人。最後,明英宗下令,抓捕楊稷並連重者三百餘人。

正統九年,楊稷死於錦衣衛獄中。據《玉堂漫筆》記載,楊稷被判處死刑時,楊士奇不僅不能做到大義滅親,甚至還想要倚仗自己過往的功勞,用明仁宗賜給自己的免死金牌爲兒子贖罪,可見其溺愛兒子之心。

因此,楊士奇備受譴責,朝廷言官彈劾楊士奇,諷刺他“不能教子齊家,何以服人事?”天下人都說,楊士奇之所以那樣畏懼巴結王振,放任王振的權勢增長,是“以子稷故,欲媚王振,以絲綸簿付之,故內閣之權盡移中官。”說楊士奇爲了掩蓋自己兒子的罪行,討好王振,將內閣的權力交給太監,以此換得王振在皇帝面前遮掩自己兒子的罪行。

這些說法在當時,““天下皆傳之”,對此,楊士奇羞愧難當,只能以老疾告辭。

明英宗對楊士奇還是很有感情的,專門下詔安慰他,詔書曰:“卿歷事祖宗,實惟簡在,暨服朕繼統,啓沃弼贊,厥勞尤多,卿子既乖家訓、幹國紀,朕不敢私,卿其以禮自處,以副倚昆。”楊士奇感恩哭泣,不久便憂慮不起,大病而亡。

這位歷經五朝,輔弼四朝,首輔三朝的天下名臣楊士奇,一生受人推崇,臨終卻以其私而敗,死後蒙塵,思之令人嘆息。

而比楊士奇自身遭遇更讓人嘆息的,他放縱成長的王振,之後釀成了土木堡之變,造成了百萬軍民的死傷和明朝的衰落。這一切,楊士奇都難辭其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