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杭州鬧饑荒時范仲淹卻鼓勵賽龍舟,背後真相驚呆衆人

杭州鬧饑荒時范仲淹卻鼓勵賽龍舟,背後真相驚呆衆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范仲淹,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宋朝慶曆六年,范仲淹任鄧州知州,在鄧州期間,范仲淹設立花洲書院,興修水利,造福一方。正是在這裏,范仲淹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他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成爲後世士大夫一生追求的行爲準則。其實,范仲淹不僅留下了千古名篇,他還留下了許多治國安民的智慧。例如,三年後,范仲淹調任杭州,杭州鬧饑荒,范仲淹的做法讓人佩服。

杭州鬧饑荒時范仲淹卻鼓勵賽龍舟,背後真相驚呆衆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爲官37年,曾一度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卻因新政受挫,從此遠離中樞。因爲他諡號“文正”,後人稱之爲“范文正公”。其實,范文正公的一生,雖然有些悲情,但他無時無刻不再爲民謀福。

范仲淹生父早逝,母親帶着他改嫁給繼父朱文瀚,在母親和繼父的教導下,范仲淹寒窗苦讀,26歲時一舉考中進士。范仲淹入仕之後,母親才把他真實身份告訴他,范仲淹得知自己親生父親另有其人,十分傷心,辭別母親和繼父,迴歸本姓,改名范仲淹。

范仲淹從底層官吏做起,不管他到何處,總會造福一方。例如,他擔任興化縣令的時候,在當地修築海堰。在擔任應天知府的時候,堅持抽空到應天書院講學,引導讀書人崇尚品德,取得了卓越的政績。

范仲淹名聲雖盛,但他性格耿直,寧折不彎,在官場上卻屢遭打壓。在“慶曆新政”失敗之後,范仲淹被貶鄧州,在登州待了3年,然後被調任至杭州(杭州知府)。

范仲淹來到杭州,他的很多門生故舊都以爲范仲淹要隱退,紛紛購買田宅送予范仲淹,讓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一一謝絕,並表示他既然來到杭州,就要爲杭州百姓做一些事情。

沒過多久,范仲淹果然在杭州幹了一件大事。史載:

皇祐二年,吳中大飢,時范仲淹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爲術甚備。

1050年,也就是范仲淹調任杭州的第二年,浙江等地爆發饑荒。范仲淹一方面向朝廷求援,另一方面開官府糧倉,賑濟百姓。由於受災面積太大,宋仁宗也救濟不過來,范仲淹只能自己想辦法。在特殊時期,范仲淹看着百姓們爲生計發愁,突然下了一道命令:鼓勵百姓舉辦龍舟賽!

當地百姓都喜歡賽龍舟,每年必舉辦大型的龍舟賽事,范仲淹一紙令下,在官府的扶持下,今年的龍舟賽舉辦得更宏大,持續時間更長久,從春天一直持續到夏天,范仲淹爲了鼓勵大家來湖邊觀看比賽,自己也經常帶人到船上飲宴。

太守(指范仲淹)日出宴於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遊。”

在范仲淹的鼓勵下,杭州的士紳們每天都到西湖邊觀看比賽,有的拖家帶口,場面之宏大,前所未有。與此同時,西湖邊的茶樓、飯館、客棧生意開始火爆,很多百姓開始聚集到西湖邊做起小生意。

杭州鬧饑荒時范仲淹卻鼓勵賽龍舟,背後真相驚呆衆人 第2張

百姓鬧饑荒,范仲淹還要大辦龍舟賽,很多和范仲淹關係較好的同僚紛紛寫信質問范仲淹,認爲他不愛惜民力。范仲淹面對大家的質問,也不作解釋。一年後,大家終於發現范仲淹的偉大之處。史載:“是歲唯杭飢而不害。”

當年,浙江諸地都因饑荒而死了不少人,只有杭州的情況最不嚴重。

范仲淹舉辦龍舟賽的這一招,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能讓杭州百姓免於饑荒?范仲淹解釋道:

凡出遊者,必其力足以遊者也。遊者一人,而賴遊以活者不知幾十人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是有能力來觀看龍舟賽的人,肯定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爲他來到西湖邊,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錢。一個人來西湖邊遊玩,至少能養活10個百姓。

換句話說,范仲淹的目的不是爲了辦龍舟賽,而是爲了刺激消費。當杭州鬧饑荒時,很多百姓吃不上飯,但富商和士紳們的生活還很寬裕,若讓他們直接拿錢來救濟百姓,他們肯定不願意,若是想辦法讓他們把錢花出去,讓經濟活躍起來,底層百姓們才能其中獲利,不至於餓肚子。

范仲淹的這一招,可以說開了刺激經濟的先河。直到現在,有網友看到范仲淹的這則故事,不禁感嘆道:難怪每逢經濟危機,都要刺激經濟,原來古代也有刺激經濟的措施。

《周禮》雲:荒政十二,或興工作,以聚失業之人。意思是說,連續十二年的饑荒,主政者應該儘量給百姓們提供賺錢的機會。這個道理雖然淺顯,但做起來並不容易,范仲淹卻做到了。

明朝萬曆年間,蘇州鬧饑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遊船,那些富家子弟不能外出,整日只能在家裏飲酒,最終導致很多百姓因飢貧而背井離鄉。相比之下,范仲淹的做法,確實高明。范仲淹不管到哪裏任職,總能用自己的智慧護佑百姓,堪稱古代父母官的楷模。

爲政者,爲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之所以被後世所敬仰,除了他的家國情懷以外,還有他治國理政的智慧。范文正公,名臣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