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楊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今吉安)人,父親早死,期間隨着母親改姓,再後來又恢復楊姓。由於家貧,所以讀書很用功。

青年時期的楊士奇,曾在湖、湘、漢、沔等地遊學,做過塾師,喜歡交往當地的碩儒才俊,因此,閱歷、學識和人脈都非常豐富,俗話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驗,楊士奇都具備了。

建文帝朱允炆時,楊士奇被舉薦入翰林,參與了建文帝修《太祖實錄》的工作,這時他的才能被尚書張紞發現,明成祖朱棣趕走建文帝后,楊士奇“以迎順功,耀編修”,不久進入內閣。

楊士奇有做官的天份,城府極深,在成祖面前恭恭敬敬,口才又好,深得成祖信任。楊士奇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朱高熾的太子位,得到的回報,便是朱高熾稱帝后楊士奇的榮華富貴。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仁宗朱高熾時期,楊士奇保了不少敢於直言頂撞朱高熾的官員,並且時刻提醒朱高熾保持清醒,辨別忠奸。有一大臣上書歌頌太平盛世,朱高熾拿給大臣們傳閱,諸大臣隨聲附和,只有楊士奇不贊成,他進言道:“流徙尚未歸,民尚艱食,更休息數年,庶幾太平可期。”

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漢王朱高煦造反被平定後,楊士奇又力保了趙王朱高燧,結果讓朱高燧很感激,“(趙王)上表謝,且獻護衛。”也讓朱瞻基事後對楊士奇感謝說:“趙王所以全,卿力也。”

楊士奇對朱瞻基一朝的行政也以對百姓寬厚愛恤爲主,減租減息,查辦貪污腐敗,推舉有能力的文武。楊士奇知人善任,喜歡推薦貧寒之士,吏部尚書王直說:

楊士奇所舉賢才,列於中外者五十多人,皆能正己恤民。蓋公取人,必先德行而後才能,無問識與不識,博詢於衆論而信乃舉。

明代名臣于謙就是楊士奇的舉薦。

在明宣宗朱瞻基任上,楊士奇已經輔佐了建文、成祖、仁宗和宣宗四朝,和另兩位楊姓三公楊榮、楊溥並稱“三楊”,尤其“仁宣之治”,被認爲都是“三楊”輔政之功,“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三楊”中又以楊士奇爲首。

楊士奇爲朱明家族的江山永固立下汗馬功勞,本可以功德圓滿,可是到了他侍奉的第五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時,卻遇到了對頭,使他本人的名聲和對朱明王朝的功德都大打折扣。

二、不在乎人設的文化人王振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9歲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此時出現太監王振。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第2張

王振是個文化人,有着秀才的功名,只是秋闈屢試不中,他不甘心就此過一輩子,便在永樂末年自閹入宮,做了宦官。

王振是不在乎人設的文化人,這樣的人本就可怕,更可怕的是,此人還是爲了目的可以自殘的人。

果然,入宮後,不在乎人設的文化人王振混得風生水起,他本人“狡黠”,又善解人意,立刻獲得明宣宗的喜歡,被授以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朱祁鎮即位後,王振被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明朝最有權勢的太監,負責完成決策中“批紅”的蓋印。

王振是有大理想的人,此時成了皇帝信任的人,自然要多加利用,不斷對政事進行參與,也就必然要和輔政的楊士奇發生交集。

三、楊士奇對王振的懼怕與縱容

朱祁鎮登基後,將被他稱爲“王伴伴”的王振提升爲太監老大,負責“批紅”的審覈蓋印,有如此權力在手,王振要開始實現政治抱負了。

王振是信奉“人性惡”的人,他認爲對人的最好管理方式是讓人恐懼,於是他對朱祁鎮建議以重典治國,他本人對大臣們也是這麼做的,稍有得罪,順者昌,逆者抓。如此一來的效果也確實明顯,文武百官對他爭相屈膝,“國朝文武大臣見王振而跪者十之五”。

此時,在“仁宣之治”中堪稱國之倚柱的楊士奇,完全沒有了國之倚柱的氣勢,不僅沒有對王振加以遏制,反而有縱容和取媚之意。

其實在朱祁鎮上任之初,王振對楊士奇頗爲忌憚,還不敢過問朝政:

(王振)轉旨每立閣外,不敢入,三楊呼入坐以寵異之,振自是權侵重。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第3張

楊士奇等人身居宰輔,權高位重,卻並不以盛氣壓人,這似乎是儒家的修養,而且對皇帝身邊的人出於尊重,也無可厚非,如果對待君子這麼做完全沒有問題。可是王振卻是小人,對待這樣的人,通常的做法是一露頭就打。

可是此時的楊士奇對王振並非尊重,而是諂媚迎奉。

王振曾問楊士奇:“吾鄉亦有可爲京官乎?”王振的意思,希望楊士奇推薦一個老鄉來做京官,這是太監公然干預朝政,而且還是重要的人事,照理,楊士奇應該一口拒絕。可是,楊士奇果真爲之推薦一個老鄉薛瑄,並將薛瑄任命爲大理寺卿。

但是薛瑄卻看不起身爲太監的王振,上任以後也不去拜謝,於是楊士奇又專門提醒他身邊的僕人:“若主之擢,王太監力也,朝罷可詣謝。”對楊士奇的傳話,薛瑄照舊不理。

王振對薛瑄這個老鄉倒是很關切,專門到內閣打聽。楊士奇爲了不讓王振失望,還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他馬上來。”又讓一個和薛瑄關係好的大臣去勸,薛瑄說:

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爲也。

如此一來一往,可見得楊士奇對王振的縱容和懼怕。

對王振的所爲,太皇太后即明英宗的奶奶張太后看不順眼了,她認爲王振把自己的孫子帶壞了,於是準備將王振賜死。王振是明英宗的伴伴,明英宗自然對他有感情,便跪下爲王振求情,可是,讓人想不到而又無法理解的是,楊士奇等也跪下求情。

楊士奇爲王振的求情,雖不能說是張太后不殺王振的決定因素,至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王振的活,就給明朝日後帶來了傷筋動骨的“土木之變”。

對楊士奇等如此的行爲,有評論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王振的危害,也就是想讓他陪着明英宗高興。

這樣的說法有些牽強,王振干涉朝政的所作所爲早已超越了太監的底線,以經歷四朝的老臣,不會看不到這點,之所以如此,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楊士奇等人經歷四朝之後,家族龐大,儼然成爲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不想也不敢與王振爲敵。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第4張

四、貪戀權位的楊士奇,卻被王振壓了一頭

晚年的楊士奇貪戀權位,雖然年邁,卻還佔着位置,不想讓給後進。

王振害怕“三楊”樹大根深,對自己專權不利,於是對楊士奇等說:“現在朝廷什麼事都靠你們,你們年齡大了,太累。”王振的意思是讓他們提拔新人,楊士奇說:“老臣當盡瘁報國。”楊榮倒是說:“確實應該提拔後生了。”

王振很高興:“好,你寫幾個名字來。”

楊榮推薦了幾個年輕人,爲此遭到楊士奇的責備。

楊榮對楊士奇說的一段話頗有深意:

彼厭吾輩矣,一旦內中出片紙以某入閣,則吾輩束手而已,今數之皆是我輩人,當一心力。

楊榮看得清楚,此時的王振再也不是當初怯生生不敢進內閣的王振了,而權力已經大大超越了三人,一旦他要讓誰進內閣,是分分鐘的事。

此時,以楊士奇等歷經四朝德高望重的“三楊”,雖然並不能完全制止王振的胡來,可是畢竟可以讓王振有所忌諱。而楊士奇等人長期把着權力不放,就使得內閣出現斷層,如此的斷層在楊士奇等人死後結出惡果:新人缺乏資歷和爲政經驗,更無法制約王振。

五、楊士奇讓王振坐大的原因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第5張

楊士奇一生,乃是五朝在京爲官,三朝宰輔,古今少有人爲之,因此聲名顯赫,照理,有如此經歷的人很多成了權臣。可是楊士奇非但沒有成爲權臣,還被一個禍國殃民的太監在眼皮下坐大並壓自己一頭,主要有如下三個原因:

1、楊士奇性格圓滑,希望做誰都不得罪的老好人。

楊士奇出生貧寒,爲官前又遊歷各地,因此見多識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養成了處事圓滑的性格。

楊士奇本在建文帝手下爲官,明成祖上臺後,他立刻從建文帝陣營中轉向“迎順”明成祖;後來,在宣宗朱瞻基手上對趙王朱高燧求情,在張太后手上又對王振求情,看似“寬厚”,實際都是他做人留一線的哲學,這樣的哲學讓他成爲誰都不得罪的官場老好人。

2、對君主先察言觀色,再選擇怎麼說和怎麼做,最後致無爲

楊士奇在朝政之上,並不能直言抗上,而是先對君主察言觀色,再考慮如何說話和如何行動,就像孔子所說的甯武子:“邦有道則知”。

楊士奇所奉前四朝,如建文、成祖、仁宗和宣宗都是英明的皇帝,能納諫之君,在他們面前楊士奇的才能可以得以發揮,可是明英宗不似前四朝皇帝那麼英明,再加之有個王振,楊士奇便不敢再像在前四個皇帝面前那麼敢說敢做,而是無爲自保。

3、楊士奇不能正己,也就無法正王振

楊士奇有什麼特別之處能成爲三楊之首?他是什麼人? 第6張

做爲三公(少保、少傅、少師)的楊士奇,身不能正己,自然也就不敢和王振這樣的“壞人壞事”做鬥爭。

楊士奇家族“居鄉不仁,危害一方”,他的長子楊稷橫行鄉里,作威作福:

挾父勢,掘他人墓葬己祖,多養無賴子爲奴,強奪婚姻家田地子女,擅抽分商貨,屢殺同鄉無罪人。

可是,做爲父親的楊士奇,非但不承擔“子不教父之過”的責任,反而“欲援仁宗所賜子孫貸死賴贖罪,以救其子。”

楊士奇如此表現,被言官彈劾:“不能教子齊家,何以服人事?”

言官們的話算是一語中的,楊士奇不能正己,自然也就鎮不住禍國殃民的太監王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