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瓚兵敗危亡時,身爲同窗兼下屬的劉備爲什麼會袖手旁觀?

公孫瓚兵敗危亡時,身爲同窗兼下屬的劉備爲什麼會袖手旁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公孫瓚跟劉備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及劉備與公孫瓚,很多人可能只記得劉備早年投奔公孫瓚一事,卻不知他倆曾經還是同窗。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劉備與公孫瓚一同拜九江太守盧植爲師,學習兵法韜略、治政理民的本事。憑藉這一時期建立的同窗之誼,劉備在官場上混不下去的時候,纔會前往投靠公孫瓚。這位老同學也非常慷慨大方,不僅收留劉備,還任命他爲別部司馬,這一職務頗有實權和地位。

公孫瓚兵敗危亡時,身爲同窗兼下屬的劉備爲什麼會袖手旁觀?

此後,公孫瓚憑藉“白馬義從”在幽州攻城拔寨,袁紹則席捲河北大地,兩大諸侯爲北方霸權展開爭鬥,“界橋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界橋之戰”是各地諸侯爭奪地盤公開化的第一次大會戰,曾經混亂的東漢郡縣,不再模糊不清地歸屬漢朝統治,而是被劃分到各個諸侯的勢力範圍,曹操、袁紹、袁術、劉表、陶謙等諸侯都漸漸展露出逐鹿天下的勢頭。對於這場戰爭,公孫瓚傾巢而出,各路精銳馬步軍與袁紹擺開陣勢,袁紹則以步兵與弩兵爲主,交替掩殺,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經過這場戰役,曾經雄霸幽州、震懾諸胡的公孫瓚,其崛起勢頭被阻,袁紹則繼續擴大在河北的勢力範圍,最終將冀州、青州、幷州、幽州納入治下,成爲北方真正的霸主。可能有人會問,劉備參加“界橋之戰”了嗎?答案是沒有。“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在“界橋之戰”前,劉備就與田楷去了青州,而且這還是公孫瓚的安排。“瓚乃自署其將帥嚴綱爲冀州刺史,田楷爲青州刺史,單經爲兗州刺史……由是往依瓚。瓚使備與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爲平原相。

根據公孫瓚的委任,田楷、單經俱爲一州刺史,老同學劉備只是區區平原令,而且是因功才升爲平原相的。可見對於劉備,公孫瓚其實比較提防,所以在外派時只給一個小官,嚴格限制他的權力。當然,這其中也有公孫瓚自己的打算,他派遣劉備等人去青州是爲了防止曹操發兵幫助袁紹,同時他也想趁機佔領青州。他知道,劉備不是久居人下之輩,手中兵馬自成體系,公孫瓚自然不會給他掌握青州之地的名義,這就是用其才卻遏其欲。不過又有一個新的問題,雖然“界橋之戰”劉備沒有參加,但是在公孫瓚遇到危機的時候,他爲何不與田楷等人前往救援呢?

公孫瓚兵敗危亡時,身爲同窗兼下屬的劉備爲什麼會袖手旁觀? 第2張

在子淵看來,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劉備等人的任務就是拿下青州,目標完成後才能進而威脅袁紹;其次,“界橋之戰”的持續時間非常短,以當時的信息傳遞速度,恐怕求援消息還沒有傳到,戰爭已經結束了。更重要的是,“界橋之戰”只是一場決定河北歸屬的第一戰,雙方投入兵力沒有多少,損失自然不大。次年,公孫瓚就發動了“龍湊之戰”以及三萬人蔘與的“巨馬水之戰”等。但是,袁紹在士族中的地位遠遠不是公孫瓚可比的——他贏得“界橋之戰”後,河北士族增相歸附。隨着時間推移,公孫瓚南下之路將會被袁紹堵死。爲此,急於尋找出路的公孫瓚殺害了聲望極高的劉虞,此舉不僅使他失去了幽州民心,袁紹也可以名正言順出兵討伐。最終,袁紹借劉虞之子劉和的旗號,聯合烏桓及劉虞舊部圍攻公孫瓚,將之消滅。

在此期間,劉備依然是公孫瓚名義上的部下,那麼他爲何依然沒有支援老同學呢?其中還是有兩點原因。其一,劉備在不久之後就投靠了陶謙。《三國志》記載,“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爲豫州刺史,屯小沛。”當時曹操以爲父報仇的名義攻打徐州,陶謙自知不敵,急忙派遣使者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就和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剛到徐州,陶謙就將四千丹楊精兵交給劉備,劉備於是順勢投靠陶謙。

公孫瓚兵敗危亡時,身爲同窗兼下屬的劉備爲什麼會袖手旁觀? 第3張

其二,公孫瓚謀害劉虞,已成衆矢之的。東漢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孫瓚縱兵害民、壓榨百姓,幽州牧劉虞勸阻,公孫瓚反而變本加厲地掠奪百姓,於是劉虞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可惜劉虞兵將久疏戰陣、畏首畏尾,被公孫瓚擊敗。劉虞與部下逃往居庸縣,公孫瓚率軍追趕,城破後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公孫瓚以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的理由將劉虞一家全部殺害,此舉導致公孫瓚民心大失,天下士人無不唾棄。想必此時的劉備,也對公孫瓚的暴行非常不滿,於是決定與公孫瓚分道揚鑣,因此自然也就沒了援救公孫瓚的念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