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當初公孫瓚爲什麼會不用趙雲,反而將他拱手送給劉備?

當初公孫瓚爲什麼會不用趙雲,反而將他拱手送給劉備?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趙雲堪稱三國完美的武將,可他爲何捨棄公孫瓚,投奔到劉備陣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塑造了兩位主人公,一位是關羽,一位是諸葛亮。他們的忠義精神貫穿了整部書的始終。可是,在他們之外,還有一位人物,堪稱書中的完美人物。他智勇雙全,忠義無雙,這個人就是趙雲。與自傲的關羽和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不同,在趙雲的身上,完美幾乎找不到他的缺點。對於他的爲人做事,大家都讚不絕口。

當初公孫瓚爲什麼會不用趙雲,反而將他拱手送給劉備?

趙雲在劉備的手下,一直擔任劉備的貼身護衛的職務。他招募的數百人馬,是劉備的私人衛隊,而趙雲就是這支衛隊的首領。趙雲多次救劉備於水火之中,保護劉備度過了各種難關。在長阪坡之戰中,趙雲不但保護劉備衝出重圍,還自己單槍匹馬返回戰地。經過幾番衝入殺出,趙雲救出了甘夫人和幼主劉禪,保護了劉備的血脈。

在戰場上,趙雲英勇無敵,在漢水之戰時,他和曹軍的主力對敵。在面對敵衆我寡的形勢,趙雲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在曹軍中了趙雲的疑兵之計,開始撤退的時候,趙雲命令亂箭齊發,擂鼓攻擊,大敗曹軍。劉備第二天前來巡視戰地,誇讚趙雲“一身都是膽也”。

趙雲不但武藝出衆,還是個文武全才的將領。他曾經擔任桂陽太守,和諸葛亮一起搭檔,治理地方。他還被劉備任命管理內務,將孫夫人帶來的那批飛揚跋扈的東吳人員,管理得服服帖帖。在孫夫人企圖帶劉禪回東吳的時候,趙雲截江搶回了劉禪,挫敗了東吳的陰謀。

在劉備取得西川之後,有了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趙雲積極向劉備獻言獻策,爲劉備政權建設出力。在劉備要發動討伐東吳的戰役時,趙雲不顧劉備的態度,出言勸阻。他有理有據地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將伐吳和伐魏的利弊分析得十分透徹,顯示了趙雲的大局觀。

最爲難能可貴的是,趙雲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趙雲在很多場合都表現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尤其是在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的時候,他封賞手下的大將。當時,劉備封黃忠爲後將軍就遭到了以諸葛亮、關羽爲首的一些人的反對。其實,就資歷、戰功等方面來看,趙雲也是後將軍的合適人選。

不過,劉備爲了激勵後來加入的人們,最終還是選擇了黃忠。趙雲雖然沒有被封爲重號將軍,只是被封爲了雜號將軍,可是他並沒有對此表示過不滿,依然一如既往地爲劉備效力。趙雲的高風亮節,也感動了蜀漢的君臣,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專門把趙雲與四位重號將軍合傳,指出趙雲和黃忠一樣,如同當年漢高祖手下的灌嬰和夏侯嬰一樣並列的將軍。

當初公孫瓚爲什麼會不用趙雲,反而將他拱手送給劉備? 第2張

那麼,趙雲這樣完美的將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肯定是各路諸侯爭先招納的對象。可是,完美知道,趙雲最初並不是劉備的手下,他是劉備的同學公孫瓚的部下。那麼,公孫瓚爲什麼會不用趙雲,反而將他拱手送給了劉備呢?

其實,趙雲最終投入劉備的陣營,有公孫瓚的原因,也有劉備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用一句話就能夠說明白了,那就是“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這句有名的話,是當年馬援覲見光武帝劉秀時所說的話。這句話用在趙雲、公孫瓚和劉備三人之間,也是最恰當不過的。

趙雲本身是冀州人士,他率領義從人馬投奔公孫瓚。公孫瓚的部下,最精銳的人馬就是白馬義從,趙雲從此就成爲他精銳軍隊中的將領。公孫瓚當時和袁紹爭鋒,對於袁紹奪取冀州十分忌憚。他對於趙雲的投奔並不是很信任,在試探趙雲的時候,趙雲義正辭嚴地回答他,說自己並不是對袁紹和公孫瓚有什麼個人的偏向,而是選擇能夠救民於水火的君主去效忠。這樣的回答,自然不會讓公孫瓚滿意,只會對他更加防備。

而當時投靠公孫瓚的劉備則和趙雲一見如故。兩人對天下大事有着共同看法,對於未來有着共同的理想,所以劉備十分器重趙雲。在公孫瓚派劉備去幫助田楷抗擊袁紹的時候,劉備就專門向公孫瓚提出,讓趙雲擔任自己騎兵的主將。公孫瓚也答應了劉備的要求。

從這一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公孫瓚對趙雲的不重視。他輕易的就將趙雲派給他人指揮,而不是留在自己的身邊使用。相對公孫瓚,劉備則顯示了自己的百倍的誠意。他在公孫瓚的那麼多將領裏,單單點名要趙雲隨行,並且將自己的騎兵部隊交給趙雲指揮。這在肯定了趙雲才幹的同時,也向趙雲伸出了橄欖枝。

不過,趙雲雖然明白劉備的美意,作爲一員有操守的將領,他並美意做出拋棄公孫瓚,直接投入劉備陣營的事情。由於對公孫瓚的不滿,他選擇了借回鄉爲兄長辦喪事的機會,脫離了公孫瓚。不過,對於劉備握着自己的手不忍分別的情義,趙雲也許下了“終不背德也”的諾言。他既不回公孫瓚那裏,也不投奔袁紹,直到官渡之戰之際才又到袁紹陣營投奔了劉備。此後,趙雲在劉備的麾下,爲他效忠終生。

我們看這一段的歷史,就會知道,公孫瓚沒有識人之明,用人之量,白白錯失了趙雲這員優秀的將領。而劉備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也和趙雲有着共同的理想,最終得到了趙雲的忠心。而趙雲則嚴於律己,不違反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則。他採取回鄉奔喪的理由脫離公孫瓚,在公孫瓚滅亡後纔再次出山投奔劉備。這樣,劉備和趙雲都不揹負背主和挖牆腳的名聲,這也體現出趙雲做事嚴謹細緻的一面。

結語:

我們從趙雲和劉備的經歷可以看到,人才是決定一個集體興衰的關鍵。從趙雲在公孫瓚和劉備兩個集體的表現,就能夠看到公孫瓚和劉備兩人的能力的高低。公孫瓚不是將趙雲拱手送人,而是他自己的能力低下,使得趙雲對他失望,最終離他而去,另尋明主。

因此,一個人的地位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切。漢末的那些割據勢力最終只剩下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家,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他們各自建設自己的團隊,招攬各種英才,纔打造了自己的江山。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勢力,大多都是因爲人才的流失而失敗,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發人深省。

趙雲從公孫瓚那裏投奔到劉備那裏,是雙方互相選擇的結果。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君臣相得的結果,證明了那句“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的真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人才不是奴才,他們是不會世俗的陳規陋俗束縛住的,他們終究可以憑藉着自己的才幹和努力,去闖出一片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