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黃子澄爲什麼會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麼

黃子澄爲什麼會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黃子澄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這場戰爭的實質,其實就是一場明朝統治階層內部的戰爭。

是當時的燕王朱棣眼看不到一年的功夫,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紛紛被削。

故而爲了反抗建文帝朱允炆的強勢削藩,這纔打着“清君側”的旗號發起政變,直到最後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自己登基稱帝,是爲明成祖。

但問題是在這場政變發起之前,建文帝纔剛剛登基不久、立足未穩,且明朝的衆多藩王,尤其是駐守在九邊重鎮的藩王,幾乎各個坐擁重兵。

就像史書所說的,燕王朱棣坐鎮北平,有“節制沿邊士馬”之權,寧王朱權更是“統塞上城九十,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其他九邊藩王也不外如是,幾乎都符合史書那“九王皆有重兵”的評價。

很明顯,在這種局勢之下,根本就不適合以太過強硬的態度去強勢削藩,身爲東宮伴讀,陪伴建文帝多年的黃子澄不可能不清楚。

黃子澄爲什麼會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麼

那他爲何還主張削藩,而且是這種強勢的削藩呢?

明初藩王只有領兵權

這其實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身上開始說起,分封制作爲一種引發了春秋戰國亂世局面的制度,其所具有的那一系列弊端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分封藩王之時,其實就已經考慮到了日後藩王勢大的可能,所以並沒有完完全全的照搬分封制度。

而是讓這些藩王“止建番號,未曾裂土”,顧名思義,就是給了這些藩王領兵權,卻沒有分封土地。

與此同時,對於藩王所統領的兵馬數量也是有着極爲明確的規定,“每王府設三護衛”,也就是六萬人左右。

換言之,即便是九邊重鎮的藩王因爲連年征戰,實際統兵人數跟這個數據略有出入,但也勢必不會太過分,幾乎不可能出現一個藩王擁兵十幾萬甚至以上的事件。

反觀明朝自身,截止洪武末年,光是守衛京師的京營兵力就有48護衛左右,近28萬人,而且還包括神機營這樣的精銳。

分散在明朝全境諸多衛所的兵力更是達到了150萬以上,總兵力直逼200萬。就這還沒算那同樣數量龐大的預備役兵力、鄉兵什麼的。

黃子澄爲什麼會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黃子澄主張強勢削藩的實質

黃子澄之所以主張強勢削藩,基本也都是憑藉這一點。

畢竟在明太祖朱元璋那分封制度的影響下,明朝的“分封制”其實已經不能說是分封了,所謂的藩王也基本都是一些流着明朝皇室血脈的“武將”而已。

而且只有領兵權,真正的“調兵權”其實還都集中在明朝的“兵部”之手。

就算是藩王把那些兵力都培養成親兵也不要緊,在沒有封地的情況下,藩王的兵力想要補充都難,因爲他們所駐守的土地也依舊還是明朝的疆域。

一旦在當地招兵買馬,無疑就是坐實了“造反”這一謀朝篡位的罪名,先不說很難獲得百姓的支持,當地招募的那些兵力能擋得住明朝京師那近28萬的精銳嗎?

畢竟建文帝登基稱帝的時候,一方面明朝境內正是一副“洪武之治”的盛世之景,百姓在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之下,這纔剛剛擺脫了元朝末年那亂世的陰影,壓根就不願意打仗。

另外一方面則是“造反”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在道德和律法上都過不去,藩王造反,那也就等同於想要破壞百姓那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

黃子澄爲什麼會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自然就更不可能去支持。

再加上黃子澄所提出的削藩意見中,起初所削的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也都在任期做了不少的不法之事。

削藩也是師出有名、名正言順,而且相比於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明顯難度就要更小。

所以,若是不算後續發生的一些事情,光是考慮黃子澄削藩意見的可行性的話,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無論是在封建時期的道德標準上還是律法上都能行得通。

至於後續靖難之役期間所發生的寧王被軟禁北平、一些藩王選擇了中立,明朝廷內部出現了叛變等諸多變故,就都是後話了,這裏暫且不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