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遇吉是什麼人?壯烈如孫承宗,明關隘最後的倔強

周遇吉是什麼人?壯烈如孫承宗,明關隘最後的倔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遇吉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明末有着太多的名人輩出,亂世之下,血與火的沙場成爲萬衆矚目的埋骨地亦是聲名鵲起的原點,無論是梟雄、奸賊或是英雄,他們成爲了明末舞臺不可或缺的選手,攜手共譜了亂世悲哀亦或澎湃的音符。

有知名英雄盧象升、孫傳庭等,亦有漢奸吳三桂、耿精忠等,還有軍閥左良玉、劉澤清等,他們有的青史留名,有的遺臭萬年,總歸讓後世銘記,而在史書的角落卻還遺忘了一些聲名不顯,但功績赫赫的英雄人物,而本文的主人公正是這樣一位壯烈如孫承宗,忠君愛國始終守節完敗洪承疇的名不見經傳的蓋世氣節人物,他的作爲可謂是明末關隘最後的倔強,他的堅守差點令李自成打道回陝西,他就是誓死不退,捨身取義的周遇吉。

周遇吉不過是小人物出身,於明末抵禦清軍以及對戰農民軍的戰爭中累計軍功於普通士卒而擢升爲京營遊擊再而成爲山西總兵,那已經是1642年冬季,即距離明亡僅一年多的時間,而距離他犧牲僅明亡前一個多月的事而已。

周遇吉是什麼人?壯烈如孫承宗,明關隘最後的倔強

寒門子弟到躋身軍隊高層,且掌控晉北軍防,這一路的升遷不知是經歷了多少場的血拼和生死,本應是小心呵護得來不易的羽毛,可週遇吉卻用事實印證庸人的認知和大局觀多麼的短淺且可笑,他——周遇吉,註定是要成爲華夏最強底蘊和積累的蓋世人物!

責任和擔當,遇清軍不避且迎難而上

1642年11月,清軍七萬餘人從山東劫掠大量物資以及青壯年經楊柳清北返關外,而此時山東、河北的各地明軍恐懼不已,紛紛避讓,而已經接到聖旨本應從楊柳清開拔赴任山西總兵的周遇吉偏偏迎難而上(話說,這是多好避開清軍,撇開責任的機會啊),周遇吉就是這樣的倔強,他身體中的血液在沸騰,抵禦外侮是責任是擔當,他毅然決然的充當了明帝國威嚴的急先鋒,利用地形,結果以少勝多,這充分說明了周遇吉的有勇有謀。

這一刻周遇吉與其他明軍隊伍的鮮明對比,已然說明了其膽色過人,當然也說明了明廷氣勢頹廢,國運氣數的衰竭之象。

當然,周遇吉最被世人所敬服的則是其生死的一戰。生死之間最是能體現一個人的忠義和真實,周用生命宣示他對明廷的忠誠,對家國的信奉,無論何時何地,始終如一!

1643年冬,李自成攻佔陝西,並取道山西進攻北京。1644年2月7日,太原淪陷,李自成與周遇吉相遇於代州,一個數十萬大軍攻城,一個四千兵力守城,幾天後,終究因爲糧盡兵少而退守寧武。寧武關是爲防禦蒙古騎兵入侵的山西三關之一,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在這,雙方將進行一場攻堅戰,周遇吉生命的終點正式開始倒計時,而他的威名也將伴隨着他犧牲的那一刻而名垂青史!

周遇吉是什麼人?壯烈如孫承宗,明關隘最後的倔強 第2張

寧武血戰,寧死不屈,以身殉國,何其壯哉

以山西數千孤旅阻擋李自成農民軍洪流,如此懸殊的軍力,周遇吉不曾有半點的遲疑,他的心中只有守土之責,只有對家國天下的忠誠,這是一個惟願馬革裹屍的真正將軍,可能戰死沙場就是其最終的歸宿吧!

這一戰很是慘烈,農民軍提出“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恐怖口號,是在瓦解守城軍民的信念,可偏偏周遇吉就是一往無前。

不過在絕對的實力和局勢面前,寧武被攻破幾乎是註定的,周遇吉發狂了,可李自成軍也發急了,雙方總有一個要倒下,兩方相戰了七天,短短數天,屍橫遍野,李自成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堪堪拿下了寧武關,可見周遇吉反抗的激烈程度。

話說,在農民軍前仆後繼之下,關隘被攻破,周遇吉就與之進行巷戰,他獨自騎馬巷戰,而馬瘸腿了,他又下馬而戰,不曾屈服,最終被擒後還“大罵不屈”,而周遇吉的妻子也是巾幗英雄,她帶領幾十個婦女拒守在公廨,最後被放火焚之。

夫妻二人一同赴死,他們死得其所,死得壯烈,當然相比於安史之亂中,張巡守睢陽十個月的人間慘劇;相較於趙犨用小小陳州而阻擋黃巢大軍三百餘天的奇蹟,周遇吉實在不值得一提,可是從宏觀層面和精神層面來看,他們都是英雄,周遇吉也在盡一個總兵之責,他在用自己的行動昭示天下,什麼是不屈,什麼是愛國,也意在讓農民軍膽寒。

周遇吉是什麼人?壯烈如孫承宗,明關隘最後的倔強 第3張

寧武的確是被攻破了,周遇吉也的確是戰死了,可是李自成卻高興不起來,因爲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中,還有着更爲雄偉的關隘,大同、陽和、宣府、居庸,都是層層守護,李自成猶豫了,有了打道回府的想法,這是周遇吉用生命和鮮血爲大明所做的最後貢獻,讓李自成心底有所屈服。

奈何天還未亮,明大同和宣府總兵的降表就送來了,這就堅定了李自成繼續北進的打算,如此守將,如此懦弱之輩,大明怎能不亡,周遇吉的捨身取義在大勢面前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話!

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高陽,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面對清軍的勸降和恐嚇,孫承宗不曾有半點的遲疑,最終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闔家上下爲國盡忠,雖死而已,如此壯烈,周遇吉如今也是追上了前人的腳步。

崇禎十四年,爲挽救遼東危局,洪承疇受命打響了鬆錦之戰,明軍集結精銳十三萬,結果是一敗塗地,自此明軍轉爲戰略防守,再無一戰之力。那一戰役後,洪承疇被擒,這個深受崇禎信任,寄託着帝國希望的重臣投降了清軍,調轉槍頭,爲清軍而開疆拓土,屠戮同胞,他的節氣相較於寧死不屈,怒斬勸降的叛將的周遇吉形成了鮮明對比,兩相對比洪承疇可謂完敗。

周遇吉反抗有多激烈,明其他關隘就有多無能,真是諷刺

大同總兵姜鑲、宣府總兵王承廕在寧武關被破當夜就送來了降表,這得是有多怕死纔會如此急不可耐的表達投降意願呢?這些人早已將國家的利益拋諸於腦後,相較於滿口仁義道德且自私自利的東林黨人又有什麼區別呢?隨着居庸關總兵唐通的開城投降,明廷那些雄偉關隘宣示被覆滅,可見,堡壘是否堅固的原點還是要取決於內部是否團結,很明顯明廷大敗虧輸了。

周遇吉在寧武如此的力戰,喚醒的不是軍人骨子裏保家衛國的氣節,卻是私利和懦弱的涌現,在九天之上的周總兵也只能搖頭嘆息了,他不過是明關隘最後的尊嚴和倔強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