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揭祕: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武則天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唐朝一開始定都長安,後到了唐高宗年間,洛陽就成爲了東都。於是,皇帝在這兩個地方跑的很勤。到武則天上位後,她乾脆就直接搬到了洛陽。

那麼,她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按照影視劇的“說法”,袁天罡有一個想法:趁日全食的時候,等洛河水大漲,乘機除掉武則天和她的那些大臣們。於是,就各種“勸說”,讓武則天搬家。如果這是真的,那奪取天下真是太容易了。不過,大家真的相信嗎?難道武則天真的是被騙到洛陽的嗎?

並且,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則認爲,武則天在長安幹了很多壞事,比如:害死王皇后和蕭淑妃,因此,在長安未央宮裏面,武則天總是心神不寧,“數見王、蕭爲祟,披髮瀝血的死狀,後徒居蓬萊宮,復見之”,這誰能頂得住,讓鬼天天嚇唬還能好?

所以,武則天“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揭祕: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其實,武則天改洛陽爲國都,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做了一番功課。

首先,她要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其改爲神都。除了改名,她還得讓老百姓都知道,她要搬家了。於是,找了塊刻了字的“白石”,告訴天下人:這是天意,而皇帝則必須得遵從天意。接下來,她又接受了“寶圖”,帶着一幫人跑到了神都,並將這個寶貝改名爲“天授神圖”,言下之意,這還是天意。與此同時,連洛水都沾了光,在此起了一個廟。

之後,在這一切都做的差不多的時候,她開始在洛陽建起了武氏七廟。這可是非常嚴肅的大事件,代表着天子的特權。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她是做給天下人看的,意味着她現在就是天子。因此,在這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她就帶着大家搬了新家。

要知道,武則天上位後,首要的一點就是要鞏固她的政權。而洛陽作爲新的首都,可以真正實現她在政治上的控制。如果依舊在長安,原有的力量必然會反抗她,對此她未必能夠鎮壓。

其實,那時的洛陽,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也配得上國都的身份。

經過兩朝的發展,當時唐朝的疆域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使得長安的位置顯得有一點偏,對於中原地區來說,力量似乎有些弱。而洛陽的位置就比較正了,無論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大體上都差不多。所以,從帝王的角度來看洛陽是可以起到震懾天下的作用。

此外,洛陽還具有非常優越的軍事條件,周圍不是山就是河,而中間則是一大片肥沃的平原,產出的糧食完全可以供當地人食用。可見,這裏既能防禦,又不缺糧吃,對當時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年代來說,這麼好的地方不做國都實在有些可惜了。

再者,從經濟上看,洛陽也優於長安。

自古以來,洛陽就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從西周到唐朝都是政治中心,從這裏,便可以看出其經濟水平在當時也是不差的。

但是,由於長安的耕作面積非常有限,人口又不斷增加,便帶來了糧食上的矛盾。如果,不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那麼,這天下必然大亂。而解決這個問題,不外乎兩點:一是振興當地的經濟,二是調撥外地的糧食援助當地。

第一個方法執行起來難度比較大。要知道,常年的戰爭會讓當地的一些自然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首先,是沙土化非常嚴重,再加上,灌水量不足,使得很多原來的耕地,都沒法再種糧食了。而且,人口的增多也會佔用一些農田,加劇這個矛盾。

因爲,當時的人口正處在一個劇烈增長階段,且長安是國都人口本就比較密集,再加上,很多的權貴們在一些灌溉用水的渠道旁競造碾石豈,浪費了很多水,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如唐高宗永徽六年,因富商大賈競造碾石豈,鄭白渠的灌溉面積已經從四萬餘頃下降到一萬餘頃了。

揭祕: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那麼,調撥糧食進長安可行嗎?

當然是不行的。

要知道,黃河的河道會讓這個計劃大大受阻,運送糧食的成本會非常之高,即使到達目的地後,它的數量也是極其有限。

那麼,改用陸運呢?

其實,走山道,風險也小不了多少。當時,運糧成本之高,有一句話可以證實,即:一斗米需要用一斗的錢來運送。

但如果國都是洛陽,這個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既不需要從外地運送大量的糧食,還能省下一大筆運糧的費用。這對於節省國庫的開銷,當然,是個利好的事情。

所以,武則天遷都洛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爲,她已經感覺到了,若不解決糧食問題,天下遲早會大亂。而老百姓要是吃飽了飯,天下肯定是太平的。

因此,對於武則天遷都洛陽是一場陰謀之說,根本就是無中生有之事。

其實,單從這點來看,武則天的這個決定順應了時代發展,讓當時的經濟重心東移。即使她不這麼做,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也會選出新的國都,繼續開始新的歷史進程。所以,不管是武則天還是其他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做法,使得本朝的統治能夠順勢而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