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忠嗣:盛唐時期第一名將,爲什麼只活了四十五歲?

王忠嗣:盛唐時期第一名將,爲什麼只活了四十五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忠嗣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755年,大唐天寶十四載陰曆十一月,一個寒冬刺骨的夜晚。盤踞在幽州(今天北京)的安祿山打着清君側,討伐奸臣楊國忠的旗號,叛亂起兵,兵鋒直指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

一場撼動歷史進程的叛亂就此開始,後人將這段歷史稱之爲“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影響非常大,基本被認爲是唐朝盛衰的轉折點。

當然,關於安史之亂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也很多,但我想說的是,安祿山起兵是在兩個人死後進行的,而這兩個人都是安祿山曾經懼怕過的人: 一個是李林甫,一個是王忠嗣。

李林甫,帝國宰相,一個精明的行政官僚。安祿山對他十分忌憚,就連他自己都說,李林甫如果不死,他都不敢有半點非分之想。

王忠嗣,盛唐時期的第一名將,大唐戰神,曾經一度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控制了唐帝國二十多萬的精銳部隊,是安祿山最忌憚的大唐軍方高級將領。如果王忠嗣不死,我想安祿山也不敢貿然行動

那麼,王忠嗣是誰?

王忠嗣:盛唐時期第一名將,爲什麼只活了四十五歲?

王忠嗣是大唐名將王海賓的兒子,將門出虎子,此言不虛。不過他的父親王海賓在盛唐如雲的猛將中,其實算不得有多出彩。如果按照子承父業的人生規劃,王忠嗣很可能做個邊關將領,走完自己的一生,不一定有後來的發展,但一場大戰改變了這一切。

改變命運的一戰

這一戰就是發生在開元二年大唐和吐蕃於隴右的一場對決。

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年,一直對大唐覬覦的吐蕃突然發兵十萬,兵犯臨洮(甘肅岷縣)、蘭(甘肅蘭州市)、渭(甘肅隴西縣東南)等地。對於吐蕃的突襲,隴右的唐軍幾乎沒有任何防備,結果馬場中數千匹軍馬被搶走。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其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衆十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羣牧而去。”

隴右的突襲讓唐玄宗很沒面子,也很氣惱,這個從軍中走出的天子發誓要讓吐蕃好看。於是徵發十萬人大軍,四萬匹馬,準備御駕親征,但這個大膽的想法被羣臣制止了。隨後唐玄宗任命薛仁貴的長子薛訥爲總指揮,去隴右給吐蕃顏色。

“朝廷起薛訥攝左羽林將軍,爲隴右防禦使,率杜賓客、郭知運、王晙、安思順以御之,以海賓爲先鋒”

薛納不愧是白衣神將薛仁貴的兒子,一出手就給了吐蕃一個下馬威。

《舊唐書·王晙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襲之。賊衆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

王晙是薛納的手下,他在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大來谷,以700精兵夜襲吐蕃營地。打的吐蕃落花流水,死傷萬計。

隨後,薛訥又在大來谷外二十里的武階谷,再次擊敗吐蕃大軍。打的吐蕃落荒而逃,唐軍緊追不捨。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參加了此次戰鬥,他率部晝夜奔襲,在長城堡(在今甘肅臨洮境)洮河岸邊,堵住了蕃軍歸路。

隨即,王海賓跟敗逃的吐蕃大軍發生了一場惡戰。對戰中,王海賓一馬當先,身先士卒,殺紅了眼,最終因爲體力透支身中數刀,力戰而亡。

不過很快,薛訥率領的大唐主力部隊就趕到了,在唐軍的前後夾擊下,吐蕃慘敗,大量士卒被擠下洮河淹死。

此戰中,唐軍斬首一萬七千餘級,繳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打出了大唐的軍威。

唐玄宗很高興,欣喜之餘,他也沒有忘記那些爲國捐軀的勇士,於是特意下詔將王海賓的小兒子王訓接入宮中。

當時王訓還只有9歲,入宮見到唐玄宗,放聲大哭。

唐玄宗感慨說:“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意思是這孩子就像霍去病的遺孤,長大了一定是一代名將。於是賜王訓爲“忠嗣”, 從此,王訓就叫王忠嗣。

初露鋒芒

果然將門出虎子,王忠嗣跟他父親王海賓一樣,雄偉剛毅,嗜讀兵書,敏於事而慎於言,頗有武略。據說唐玄宗經常教他用兵的方略,而每次王忠嗣都能對答如流,邏輯清晰。唐玄宗很滿意,於是准許他與太子李亨交往,準備作爲日後的治國之臂。

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年僅20歲的王忠嗣追隨當時的河西節度使、兵部尚書蕭嵩前往與吐蕃作戰的前線,擔任兵馬使,開始了他的戎馬一生。

果不出玄宗所料,王忠嗣出將邊關後,確實勇悍異常。

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河西節度使蕭嵩要回長安了,王忠嗣對他說:“我追隨了你這麼多年,沒什麼可回報天子的賀禮,請您給我一個出擊的機會。”

蕭嵩答應了他的請求。隨後,王忠嗣領數百輕騎殺向吐蕃。王忠嗣出擊吐蕃的時候,恰逢吐蕃大將在鬱標川練兵,結果部下見吐蕃聲勢浩大,都想返回。

但遭到王忠嗣的拒絕,他不顧一切的“候月乘風,卷旗鞭馬”突襲了吐蕃大營,結果大獲全勝,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

唐玄宗獲悉了王忠嗣的戰績後,非常高興,賜予其“左領軍衛郎將、河西討擊副使、左威衛將軍,兼檢校代州都督。

王忠嗣:盛唐時期第一名將,爲什麼只活了四十五歲? 第2張

後來接替蕭嵩擔任河西節度使的杜希望對王忠嗣也很賞識。

公元738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杜希望想拿下吐蕃據守的新城,於是上書給唐玄宗說:“忠嗣之材足以輯事,必欲取勝,非其人不可”,意思是王忠嗣是個人才,如果此次出擊要確保勝利,我必須用這個人不可。

唐玄宗同意將王忠嗣調到杜希望的麾下。

王忠嗣果然不負杜希望所望,以輕騎長途奔襲,打了吐蕃守軍一個措手不及。在經過一番苦戰後,終於攻克了新城。

此戰王忠嗣一戰成名,被任命爲“詔拜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尋又兼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副使,兼大同軍使”。王忠嗣就此聲名鵲起,成爲大唐將領中的後起之秀。

威震邊關

公元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兼代州都督,攝御史大夫,兼充河東節度,又加雲麾將軍。次年成爲朔方節度使,加權知河東節度事。

從公元725年出征開始,到公元740年,王忠嗣用了短短十年時間就升到了唐軍在邊關的最高統帥——節度使,成爲鎮邊大將。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王忠嗣率朔方軍出擊河東,與奚族的怒皆部作戰。三戰三勝,打的奚族“虜其全部,復失亡之車重”。

隨後王忠嗣又大戰突厥,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王忠嗣打的突厥落荒而逃,之後“自是塞外晏然,虜不敢入”。

而他憑藉與吐蕃、突厥交戰的累累戰功,至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寶四年,兼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防區從朔方到雲中,綿延長達數千裏,塞北胡人無不震懾。

“自張仁亶之後四十餘年,忠嗣繼之,北塞之人,復罷戰矣。”

這一年,他40歲。

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由於皇甫惟明在河、隴戰敗,王忠嗣又取而代之,成爲河西、隴右節度使。

王忠嗣:盛唐時期第一名將,爲什麼只活了四十五歲? 第3張

至此,王忠嗣一人身掛 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鎮節度將印,唐玄宗時期的十大節度使,他一人佔了四個,大唐47萬邊防軍,他一人手下就有26.77萬,佔總兵力的一半還多。

他是大唐有史以來的第一人。

“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這就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不過王忠嗣的輝煌人生,遭到了一個人的眼紅和妒忌,這個人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的出擊

安祿山贏得唐玄宗的寵愛,在朝廷站穩腳跟後,第一個要對付的人就是王忠嗣。安祿山一直在陰謀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他不但以防禦契丹爲名,大規模擴充軍備,還眼饞王忠嗣的部隊兵強馬壯,企圖藉機吞併。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安祿山謊報軍情,說契丹南下進攻,請求朝廷命令王忠嗣派兵支援,想趁機把王忠嗣的軍隊吃掉。

久經沙場的王忠嗣可不是傻子,他一眼就識破了安祿山的詭計,但又不能違抗命令,於是他決定先發制人,提前出發,結果安祿山被嚇一跳。

當然,王忠嗣更嚇一跳,因爲他發現安祿山此人有野心。安祿山各種部署防禦,根本不是爲了對付北方契丹,而是在防着南邊的唐軍。

回去後的王忠嗣馬上向唐玄宗報告說安祿山這個人有二心要注意。但此事被李林甫攔了下來。李林甫也想除掉王忠嗣,因爲王忠嗣實在太耀眼了,對自己不利。

李林甫不僅極力替安祿山辯護,還密謀安祿山,準備聯手將王忠嗣扳倒。隨後一條借刀殺人的毒計應運而生了,那就是慫恿唐玄宗攻打吐蕃, 出擊吐蕃的重要據點——石堡城。

石堡城也成了王忠嗣的滑鐵盧。

據說王忠嗣在接到唐玄宗準備安排他去出擊吐蕃石堡城後,眉頭緊鎖,以他多年的作戰經驗,上書勸慰說:

“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意思是,石城堡易守難攻,吐蕃重兵把守,與其付出很大代價死攻,不如伺機待變。

王忠嗣的回答,唐玄宗很不滿意。在唐玄宗看來,王忠嗣不能跟他共鳴。就在此時,一個叫董延光的將軍,自告奮勇說,願意指揮王忠嗣的部隊,橫掃吐蕃。

唐玄宗自然很高興,想都不想的批准了董延光的請求。

王忠嗣爲難了,他知道這一戰,士兵肯定是去白白送死,於是故意拖延應對,遲遲不肯發兵。

當時任河西兵馬使李光弼見狀,匹馬奔至王忠嗣大營相勸:

“曏者大夫以士卒爲心,有拒董延光之色,雖曰受詔,實奪其謀。何者?大夫以數萬衆付之,而不懸重賞,則何以賈三軍之勇乎?大夫財帛盈庫,何惜數萬段之賞以杜其讒口乎!彼如不捷,歸罪於大夫矣。”

意思是,你遲遲不肯發兵,會害了自己的,何苦呢!董延光是個反覆小人,肯定會把責任推到你頭上。

王忠嗣說: “今爭一城,得之未制於敵,不得之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

意思是他不想以“數萬人生命謀一官職”,這讓李光弼非常感動。但唐軍在石堡城之下的挫敗,最終還是將王忠嗣牽入了旋渦。

董延光久攻石城堡不下,兵士死傷不計其數,代價慘重,於是向唐玄宗誣告,說王忠嗣在背後搞鬼,果然甩鍋給了王忠嗣。

與此同時,李林甫這個小人也指使人誣告王忠嗣與太子存有密謀。

唐玄宗勃然大怒,馬上下令收押王忠嗣,交朝廷三司會審。就這樣,王忠嗣落入到了李林甫手中,性命堪憂。

就在王忠嗣性命堪憂的危急時刻,他的手下哥舒翰站了出來,向唐玄宗求情,極力替王忠嗣辯白,並請求以自己的官爵代爲贖罪。

“會哥舒翰代忠嗣爲隴右節度,特承恩顧,因奏忠嗣之枉,詞甚懇切,請以己官爵贖罪。”

唐玄宗當時很看好哥舒翰,在哥舒翰的極力求情下,玄宗皇帝答應從寬發落,把王忠嗣貶爲漢陽太守,不再深究。

王忠嗣撿回了一條性命,不過可惜的是,他所掌控的河東地區從此落入安祿山之手。安祿山的陰謀得逞了,此時他正在陰笑。

英雄末路

隨着安祿山的陰笑,王忠嗣迎來了自己的英雄末路。

一年後,他在漢陽鬱鬱而終了,這一年,他45歲。大唐一代戰神,唯一能震懾吐蕃、對抗安祿山的王忠嗣,就這樣悄然落幕,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江湖再也沒有他的名號,只留下了他的傳說。

王忠嗣死後,安祿山接住了他的大棒,成爲帝國最閃耀的將星。而王忠嗣去世後的第六年,安祿山果然在幽州舉起了反叛的大旗,應驗了當年王忠嗣的預言。

假設王忠嗣沒死,安祿山還敢輕舉妄動嗎?恐怕不敢吧。但歷史無法假設,不過萬幸的是,王忠嗣提拔的一大批青年將領,比如郭子儀、高仙芝、封長清、哥舒翰、李光弼等,日後成爲了對抗安祿山的中流砥柱。

或許,這能給英雄一些安慰,泉下有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