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的兩位宰相王安石和寇準,爲國着想卻得不到善終

北宋的兩位宰相王安石和寇準,爲國着想卻得不到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寇準和王安石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歷史上,總會有這麼一些宰相,敢說敢爲,哪怕失敗,也願意“冒死”一試。可以說,正是有了他們,這段歷史纔不會那麼平庸,纔會被後人反覆說起。而他們在成就歷史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北宋的兩位宰相。

第一個:寇準,寇公奇才,好人懷惠;

寇準,出身名門望族,人聰明又好學,19歲便考取了進士。由於敢說話,被宋太宗重用。真宗年間,契丹大軍來犯,都快殺到開封府了,朝野上下震驚不已。

於是,有人提出,趕緊遷都去南京,也有人說去成都。這時,寇準站了出來:“躲避可以解決問題嗎?我們逃到南京、逃到成都,敵軍也能殺到南京和成都,我們再往哪裏躲?”

寇準繼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但是要穩定軍心,更要穩定全天下老百姓的心。這時候,只有皇帝本人親自上前線,才能振奮士氣,才能告訴全天下的百姓,宋軍是不可戰勝的。”

最終,宋真宗聞此言,決定御駕親征,跑到潙州北城督戰。

大夥一看,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皇帝都上前線了,那還不得好好表現一番?於是,大家奮勇作戰,將對方的統軍使蕭達覽射殺,戰役全線告捷。所以,這一戰不僅打出了宋軍的士氣,保住了宋氏王朝的尊嚴,還在中華民族抵抗外族入侵史上增添了一筆亮色。

北宋的兩位宰相王安石和寇準,爲國着想卻得不到善終

但可惜的是,在形勢大爲好轉的關鍵時刻,這位皇帝居然心生膽怯,提出“花銀子買太平”的建議,簽下了“澶淵之盟”。

那個時代,皇帝是全天下的主人,他可以隨意浪費老百姓的錢財,去買自己的“平安”。只是,這“平安”可以用錢財換來嗎?後來的歷史證明,惟有“武力”才能保證“平安”。然而,寇準勸皇帝去前線的事情,卻成了他政治上的“污點”。

之後,更是每每被一些大臣抓住彈劾他,說他不顧皇帝的安危,不知道安的什麼心。於是,他就被罷官了,之後,又復職,再被罷官,折騰幾次。最後,死於雷州。其實,寇準在民間的聲望很高,名聲甚至都傳出了海外。

在他官至宰相時,都沒有爲自己建造一座官邸。可見,他爲官清廉。晚年被貶到雷州時,一次北使來到汴京,就問其他人:“那個‘無地起樓臺’的宰相在哪裏?”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是尷尬,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

此外,他在雷州時,極力傳播中原文化,教授當地人說中原口音,促進了當地和中原的交流。而且,他還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雷州,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當時,王安石就評價他:“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

第二個:王安石,致力改革,但不曉事;

王安石,自幼聰慧,又喜讀書。後來,跟着做官的父親到處跑,體驗了民間疾苦。此外,他是進士出身,在地方爲官多年,深知北宋老百姓貧窮的根源,是在於土地被兼併、被壟斷之上。

於是,1058年的時候,他給皇帝寫了一封“萬言書”,指出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改革,這樣才能扭轉局面,否則,國家會越來越貧窮。因爲,那些士大夫也想通過改革,縮小貧富差距,保障社會太平,所以,他們對王安石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早日開始。

到了宋神宗年間,王安石被重用,1070年升爲宰相,開始了他的“變法”生涯。首先,他從財政抓起。他認爲,宰相的第一要務,就是“理財”。同時,他還提出,爲了更好的理財,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只有經濟上去了,國家的財政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雖然,他一再強調國家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建議國傢什麼事都要管,不要過多“插手”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此外,他極力推動生產發展,堅持“榷法不宜太多”。因此,從農業到手工業,再到商業,從農村到城市,他所代表的改革派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進了社會改革。

北宋的兩位宰相王安石和寇準,爲國着想卻得不到善終 第2張

與此同時,他還改革了軍事制度,提高軍人素養以及軍隊的作戰能力,並加強對農村的控制。此外,對學校和科舉制也進行了改革,目的就是爲了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

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卻得罪了一大幫人,包括大地主、大官僚,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

要知道,這些人手裏有土地,如果,改革再進行下去,他們的利益就會損失更多。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其實,歷史上的事情總是一演再演。毫無疑問,王安石被罷官,又被複官。只是再做宰相,他的改革已經進行不下去了,乾脆辭職不幹了。

因爲,他的“對手”司馬光等人得勢後,廢除了之前的所有“新法”。想來,自己畢生追求的“心血”,就這麼蕩然無存了,內心一定非常鬱結,很快他就病故了。此外,王安石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洪範傳》、《老子注》(已散佚),並秉承了老子的一些樸素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其實,審時度勢有時對於一位權臣而言,是一門必修的“學問”。雖然,他心懷“貧民”,希望“變法”可以改變這一切,但是,在那個時代,話語權根本不在這些人手中。

而對比今日的改革,爲何可以屢屢成功?順應民心,便是如此。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