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有哪些優點?他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吳三桂有哪些優點?他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吳三桂的發家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吳家的那些事

吳三桂,字長伯,又名長白、月先、月所、碩甫、雄爽、延陵等,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之外甥。

吳三桂出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他比袁崇煥小三十歲,比崇禎皇帝小三歲,比李自成小六歲,跟多爾袞同歲。

雖然吳三桂是明朝遼東人,但他的祖籍卻在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市),若按祖籍算,他應該是一個江南人。

《清史稿·吳三桂傳》記載,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吳三桂出生在遼東中後所城中一個低級官員的家中。其父是明朝低級武官吳襄(史料考證,吳襄當時官職是千總),其母至今沒有考證出來,其繼母祖氏是東北豪族祖大壽的妹妹。

有些史料記載,吳三桂是兄弟四人,即吳三鳳、吳三桂、吳三櫃和吳三輔。但也有資料顯示,吳三桂是兄弟三人,沒有吳三櫃。除了王永章《甲申日記》記載吳三桂有兩個妹妹外,其他文獻都沒有記載吳三桂有姐妹。因此,他的兄弟姐妹問題,還需要繼續考證。

不管史料如何記載,有一點都是一樣的,在兄弟姐妹中,吳三桂排行老二。

吳三桂有哪些優點?他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清史稿·吳三桂傳》記載,吳家的祖籍在徽州(今安徽徽州),後遷居到了江蘇高郵。在他出生後,其祖父率衆遷徙到遼東,最終在中後所安居。

那麼,這裏有一個問題,爲什麼吳三桂的祖先要離開富饒的江南水鄉,一再北遷,最後遷到杳無人煙、經濟匱乏的關外呢?

通過史料我們知道,自明一朝,開赴遼東的有四種人。第一種人,是去應戎的士兵和官吏。他們奉命去鎮守遼東,不去不行。第二種人,是犯了重罪的人犯。他們去遼東充軍或者服苦役。第三種人,是生活所迫,爲謀生計,闖關東的窮人。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的家族,就是這種人。第四種人,是來此地經商的商人。畢竟,遼東與女真和蒙古接壤,是做生意的

好地方,爲了掙錢,很多商人都慕名而來,特別是徽商羣體。綜上所述,鑑於吳家特殊的馴馬本領和來路不明的大筆財富,史學家們都相

信,吳家是徽商,他們不遠千里來到遼東,就是來這裏做馬匹生意的。在做生意期間,吳家在遼東落地生根,變成這裏人了。

然而,對於這樣一個衆人皆知的事情,吳家卻選擇了沉默不語。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世的文獻裏,對於祖先的事情,包括職業和社會地位等,別人怎麼問,吳家都從來不說。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社會風氣瞧不起商人。

要知道,古代的商人地位特別低。韓非子在《五蠹》中,就這樣說道,工商之民爲“五蠹”之一,就是社會的蛀蟲,敗壞社會風氣,應該就地消滅。

明、清時期商人的等級,也高不到哪去。當時,即使商人家財萬貫,也不能坐轎、不能騎馬,必須明白自己的身份。

鑑於此,很多商人有了錢後,都會選擇入仕這條路,以改變自己的身份。這種事情在清朝比比皆是,如曾麟書(曾國藩父親)、胡雪巖等人,都是這條路上的典型代表。

就這樣,吳家生意越做越大,錢財也越來越多,他們終於積累了入仕的錢財。在吳三桂十歲時,他的父親終於考取了功名,成爲一名武舉人。

在明朝制度中,雖然武舉人不如正統科舉出品的文舉人,但也是官員,吳襄可以入朝爲官了。

親戚關係

吳襄步入仕途後,憑藉自己善於鑽營的本性,開始結交權貴,攀龍附鳳。

當時,吳襄在李成樑手下當差,負責採購馬匹。因爲慧眼識馬,還特別會省錢,吳襄受到了李成樑的器重,成了他的親信,被封爲千總,大小是一個官員了。

李成樑病逝後,遼東大亂,爲了對付努爾哈赤,明朝出動了四十七萬大軍,分兵四路,對後金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這場戰鬥竟然成了後金王基開、帝業定的一戰,明軍三路敗亡,一路潰敗,基本上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鬥中,吳襄隨軍出征,他沒有戰死沙場,而是成功逃了回來。在逃跑期間,吳襄見戰場上的馬匹無人管理,就收羅了三百多匹名貴寶馬,把它們送回明營。

吳三桂有哪些優點?他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第2張

因爲此舉,吳襄得到了朝廷的褒獎,被晉升爲副將,加官晉爵。

爲了能夠一步登天,吳襄使用了那個屢試不爽的辦法——聯姻。吳襄聯姻的對象,就是遼西的鉅富之家祖大壽的妹妹。

祖大壽,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

從明朝永樂年間起,祖家就奉命鎮守遼東,號稱遼左世勳宿將之家。這個家族基本與大明王朝相伴左右,與世代鎮守雲南的沐家有一拼。

祖家滿門皆官,除了祖大壽外,祖大壽的弟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等,官職上至總兵,中至副將、參將,下到遊記、千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關係網。

因爲這個巨大的關係網,讓祖家在遼東形成了一股足以讓朝廷投鼠忌器的勢力。

當時,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皇帝本人,都不敢輕易觸動祖家的勢力,唯恐動了他們其中一人,激起大亂,逼迫他們犯上作亂,將遼西土地拱手讓給清朝。在這種背景下,即使祖家人犯了大錯,皇帝也只能採取容忍態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明白爲什麼北京保衛戰期間,祖大壽不聽號令,獨自逃跑,卻什麼事情都沒有;大淩河一戰,祖大壽明明投降清朝,卻毫髮無損了吧?因爲,朝廷根本就不敢動他。

鑑於祖家如此根深蒂固的勢力,吳家跟其聯姻,拜了這個碼頭。吳襄迎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爲妻,爲吳三桂找了一個後媽。

這裏多說一句,有的史料記載,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後來,祖大壽還迎娶了吳襄的妹妹。

通過這種聯姻關係,祖家與吳家成了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起大規模購買土地、壟斷經濟,成了獨霸遼西的超級望族。

吳家和祖家的財富,累積到了什麼程度呢?《吳三桂大傳》記載,吳三桂曾經自豪地告訴過其他人,自己家裏有“十處

莊田”,有“百餘丁”。學者推算,吳三桂所謂的“十處莊田”,至少有耕田千畝以上!

遼東不比內地,若內地有千畝耕田,不必大吃一驚,但遼東一帶,自山海關至寧遠,山木蔭翳,少見耕地。在這種背景下,吳三桂家擁有千畝耕田,就是遼東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地主了!

對比吳家,本身就實力雄厚的祖家就更不用說了。《沈館錄》記載,清順治元年(1644年),在入關期間,朝鮮國王的世子和範文

程路過祖大壽、祖大樂兄弟的府邸,他們好奇地走了進去,好好地參觀了一番。結果,這二人看傻了,因爲這裏“其結構宏傑,甲於城中,重門復室,金碧炫

耀,甃磚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牆,窮極華麗,而大壽之家則尤爲侈奢”。看完了這兩處豪宅後,朝鮮世子大發感慨道:“我國則雖至尊之居,不能如是其華者。”一個朝鮮的天潢貴胄,竟然會羨慕中國一個偏安一隅的軍官。從這裏也能看出,祖大壽府邸的富麗堂皇程度。綜上所述,吳家和祖家聯姻後,結合成爲一個獨霸遼西的超級貴族。就這樣,在這個顯赫的家庭中,吳三桂長大成人,開始繼承父業,步入官場,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

天生將才

《滇事總錄》記載,吳襄知道朝廷重文輕武,武將永遠矮人一頭,所以他不希望兒子承襲父業,希望他棄武從文。然而,對於父親的請求,吳三桂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吳三桂告訴父親,男兒應當“奮志雲霄”,爲什麼要學那些“懦夫之口”的東西呢?自己一定要當一個武將,保家衛國、報效朝廷,且必有“出頭之日”。

見吳三桂態度如此堅決,吳襄就不再說什麼了,他花費重金聘請名師,好好地教育吳三桂,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事實證明,像吳三桂這種人,他身上有五大優點,讓他很容易成功。

吳三桂有哪些優點?他的發家史是怎樣的? 第3張

第一個優點,武藝超羣。

《庭聞錄》記載,吳三桂天生“聰明超羣”,再加上“雞鳴即興,夜分乃寢,終日無惰容”的嚴格訓練,成了一個武藝超羣的人。

吳三桂精通騎射,百步穿楊,不在話下。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吳三桂最喜歡使用一把大刀。如今,在昆明博物館內保留着一柄大砍刀,據說就是吳三桂昔日征戰沙場的遺物。

在吳三桂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參加了科舉考試,順利通過,成了一名武舉人,從此開啓了官場之路。

當然,在當時的明朝,武藝超羣者比比皆是,吳三桂放在這些人當中,就不是特別出名了。然而,吳三桂卻擁有別人沒有的優點,這給他增分不少。

第二個優點,外貌英俊。

幾乎所有的史料都記載吳三桂是一個超級大帥哥,他擁有現在帥哥的一切要素。大耳垂,高鼻樑,英俊瀟灑,玉樹臨風,身材魁梧,臂力過人。

在史書的描寫中,“壯貌奇偉”“尊嚴若神”“軀幹偉碩”“美丰姿”等詞語,在吳三桂的傳記中頻繁出現、比比皆是。吳三桂爲此還非常自豪,常常“頗以風流自賞”。

雖然外貌並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外貌卻是成功的一個有利因素。

第三個優點,擁有一顆帝王之心。

吳三桂一直堅持讀史書,不斷從古人那裏吸取智慧,並建立自己的目標。當他讀到《漢紀》時,被漢光武帝的志向深深吸引,隨即發出“我亦遂此願,足矣”的感慨,從此以劉秀的夢想爲目標。

第四個優點,善於結交權貴,朝中有人好做官。

善於鑽營的吳氏集團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他們花費重金,結交了一個朝廷大員,爲自己鋪路。

這位大員就是崇禎的親信,監軍太監——高起潛。

高起潛是崇禎最寵信的太監之一,崇禎授予了他很大的權力,讓他成了一名監軍。

何爲監軍?就是皇帝派遣到戰區視察、監督作戰情況的官員,他們是皇帝的親信,擁有彈劾、指揮將領的權力。這些監軍除了不能先斬後奏外,擁有一切權力,儼然就是將領們的頂頭上司。

在明朝,對於這些行使天子權力的監軍,民間還有一個好聽的稱呼,稱他們爲“天使”。別看名字好聽,其實他們就是一羣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爲了升官發財,一有功勞,他們就大包大攬;一旦失利,就把罪過全部推到將帥頭上。此外,要是武將不聽從監軍的調遣,傷了他們的面子,他們就會讓對方付出血的代價,方纔罷休。他們會散播謠言、肆意誣告將領,狀告他們謀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還記得盧象升嗎?他就被高起潛陷害得不輕,百口莫辯、無力反擊,只能以死明志,以報國恩。除了陷害過盧象升外,明朝的一代名將洪承疇,也被高起潛害得不輕。洪承祖經略遼東時,曾經斬殺了一個虛冒錢糧的千總,以振軍紀。結果,由於這個千總是高起潛的“私人”,洪承疇算是捅了馬蜂窩了,他一直被高起潛陷害,什麼事情也辦不了。

當時,洪承疇要提拔將領,高起潛從中作梗,導致任命書一直下不來。朝廷發給洪承疇的糧餉,高起潛也從中作祟,能拖就拖,能不給就不給。洪承疇的那些親信們,也被高起潛挨個彈劾,紛紛被罷官免職。後來,洪承疇送去了一份豐厚的禮物當作賠罪,高起潛才就此收手,放了洪承疇一馬。

一個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竟然會被一個閹人治得服服帖帖的,這不是小說,而是當時明朝官場的現狀。當然,出現這種情況,這個國家的未來,也可想而知了。

雖然正統的士大夫痛恨這些太監,也不會與他們爲伍,但吳三桂家族卻知道這些太監的能力,心甘情願地與他們結成同盟,一起發財。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吳氏集團與高起潛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平定登州叛亂時。孔有德、耿忠明在山東叛亂,朝廷派之前戰敗被留任的原任總兵吳襄出馬,戴罪立功。當時,吳襄的監軍,就是高起潛,他是吳襄的頂頭上司。

在一番觥籌交錯和一系列暗箱操作下,吳襄和高起潛結爲了兄弟,吳三桂成爲高起潛的義子,替他傳宗接代。

拜了高起潛後,在這個義父的幫助下,吳三桂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短短六年,就連升數職,在他二十七歲那年,就已經是寧遠團練總兵了。

這個升級速度代表着什麼?要知道,明朝規定,一個將領在建功立業後,先升級爲遊擊,遊擊升參將,參將升副將,副將升到總兵。然而,吳三桂啥功勞也沒有,就輕鬆地成了一個總兵,足以讓其他人對他側目不止。

當時,吳三桂的好友姜新就大爲感慨,寫了一首醋溜溜的詩詞——仁兄廿七登壇,儒門出將,父子元戎,詎謂奇遘哉!

第五個優點,戰場救父,孝感動天。

吳襄在一次外出偵察時,被敵軍包圍,眼看就要身首異處。因爲敵衆我寡,所以祖大壽選擇了見死不救,任由這個親家爲國捐軀。

看見舅舅見死不救,吳三桂急了,他打開城門,率領二十名家丁衝出去救父親,上演了一場以弱勝強的大戲。

此戰中,吳三桂左右廝殺,殺敵無數,在付出鼻子中了一刀的代價後,他把父親從百萬敵軍中救了出來,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

吳三桂幹了這麼一件“孤軍救父、孝聞九邊”的事情後,一舉進入了皇帝的眼簾,被委以重任,成爲帝國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這裏解釋一個問題,關於這個故事出現的時間。《庭聞錄》《滇事總錄》《吳逆取亡錄》《平吳錄》《吳三桂紀略》以及近代出版的各種書籍,都記載了這個“孝聞九邊”的故事,但各種書籍記錄的時間相差甚遠。

歸納起來,這個故事出現在四個時間段。

第一個時間段,發生在天啓七年(1627年),袁崇煥與皇太極爆發的錦州之戰中。

第二個時間段,發生在崇禎二年(1630年),北京保衛戰之中。

第三個時間段,發生在崇禎六年(1633年),皇太極第二次討伐中原的入口之戰期間。

第四個時間段,發生在決定明清命運的鬆錦大戰期間。

在這四個時間段中,筆者認爲“孝聞九邊”的故事發生在崇禎六年(1633年),即皇太極第二次討伐中原的入口之戰期間。

這個理由,有兩個。

第一,入口之戰期間,明朝派遣吳襄、祖大壽等人去支援,並委任高起潛爲監軍,一起抵禦清軍。只有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這些主要人物全部出現,才能構成這個故事。

要知道,監軍高起潛在錦州之戰、北京保衛戰、鬆錦大戰中沒有身影,既然他沒有參加那些戰役,又何來當衆表揚之說(救回吳襄後,高起潛當衆表揚吳三桂,稱其爲“真我兒也”)呢?

第二,入口之戰結束後,吳襄給朝廷上的請功奏本中,也印證了這個故事。

戰爭結束後,按照慣例,吳襄給朝廷上奏本,請求功勞。在這個奏本中,他稱自己“每負重傷”,以博取朝廷同情,他還特別強調“臣子吳三桂世受國恩,亦必殺賊仰報萬一”,玩命地給吳三桂邀功。

可見,若吳三桂沒有建立一個奇功,吳襄敢這樣明目張膽地給他邀功請賞嗎?

綜上所述,吳三桂“孝聞九邊”的故事,就發生在崇禎六年(1633年),即皇太極第二次討伐中原的入口之戰期間,這也是目前最權威的一種說明。

後來,因爲義父的幫助,吳三桂沒有走過彎路,一直官運亨通、步步高昇。要知道,在那個與清朝對抗的時代,無數的將領都因爲戰敗被撤職,甚至被砍頭,唯獨吳三桂啥事情也沒有。

就這樣,憑藉上述的五個優點,吳三桂終於出人頭地了。吳三桂位極人臣後,所有人都想來結交這個前途不可限量的人。

當時,上至皇親國戚,下至一般將領,都希望與他結盟。

遼東巡撫方一藻找到了吳三桂,讓他變成了自己的親信。薊遼總督洪承疇也找到了吳三桂,讓他拜其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