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代宗痛殺三大宦官,爲何之後還是宦官橫行?

唐代宗痛殺三大宦官,爲何之後還是宦官橫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宗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某種意義上說,是唐玄宗再次開啓了宦官專權之路。其標誌是高力士的出現。在高力士之前,唐朝沒有一個宦官有名氣的,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爲大宦官的宦官。不過高力士是個過度。他儘管被唐玄宗寵到極致,也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仍不能說唐朝已經進入宦官專權時代,因爲高力士仍然不能左右朝廷大事,他仍然只是一個奴才。還有一點就是高力士本人並不壞,人品還算可以,儘管此人談不上忠厚老實,但不算惡人;儘管他也是一個很狡詐的人,但是他本質上是盡忠皇帝或者朝廷的,不是禍國殃民的,不是個搞事情的壞種。

不過高力士開了個不好的頭,從他以後,宦官們開始仿效他,紛紛走向權力的舞臺,很快便開始爲禍大唐了。比如邊令誠、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王守澄、仇士良等,前赴後繼,層出不窮。他們濫用權力、操控朝政,甚至干涉軍務,一步步把大唐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其實在玄宗之後的幾朝,比如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他們爲了遏制這個問題,也曾大動干戈,比如唐代宗李豫,他曾連續殺掉三個禍國殃民、罪大惡極的大宦官,意圖達到解決宦官專權的問題。唐代宗對宦官的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爲何此後還有那麼多宦官在宮裏橫行?也就是說,唐代宗的痛下殺手,難道沒有起到作用嗎?難道那些宦官不怕死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一)唐代宗痛殺三大宦官

在唐朝的20個皇帝裏面,有做爲的明君並不多,大概有三分之一吧,唐代宗應該是其中之一。除了李淵、李世民、李隆基、憲宗李純外,對唐朝貢獻較大的就屬代宗李豫了。他的貢獻首先在於,以兵馬大元帥身份平定安史叛軍。其父唐肅宗李亨早逝(762年去世),安史之亂最終是在李豫手裏終結的。不過李豫跟其父李亨一樣,都對武將有很大的猜忌心理,這就給宦官留下了鑽空子的機會。那些一心往上爬的宦官們,想方設法成爲皇帝的心腹,利用皇帝不信任武將的心理,千方百計去幫助皇帝監視那些武將,動不動就誣陷他們謀反,從而殺害他們以樹立自己在朝中的威嚴。

像高仙芝、封常清、來瑱、李懷讓、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名將,都是讓那些宦官殺害或者打擊陷害過的。面對這個問題,唐代宗李豫屢次痛下殺招,殺死幾個大宦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個。這三個宦官全是權傾朝野、禍國殃民的東西,爲了幹掉他們,唐代宗可謂是煞費苦心,歷盡艱難,最終讓他們一個個上了西天。

唐代宗痛殺三大宦官,爲何之後還是宦官橫行?

第一個是李輔國。李輔國也是在唐玄宗年間入宮做宦官的。後來成了太子李亨的心腹。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李輔國勸太子李亨抗敵,並擁立李亨稱帝(即唐肅宗)。李輔國因擁立有功,受到重用。

後來李輔國依仗皇帝的寵信,驕橫跋扈,權傾朝野,他控制並欺負回宮的太上皇李隆基,流放忠於玄宗的高力士;代替皇帝委任地方節度使;把宰相逐出朝廷;後來還勾結張皇后,謀害肅宗的次子建寧王李倓;當他同皇后政見不一時又逼殺皇后等,可謂囂張無比。但因其又擁立太子李豫稱帝有功,又受到唐代宗李豫的寵信,被冊封爲司空兼中書令,相當於宰相的職務。

此後李輔國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對代宗皇帝說:“大家(指皇帝)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意思是讓代宗把軍國大事都交給他,想模仿秦朝的趙高獨霸朝政,終於引起了朝中衆臣的公憤,也讓唐代宗難以忍受(李輔國欺負李豫的爺爺李隆基就讓李豫很不爽了),於是下決心除掉他。但因其勢力太大,掌握軍權,皇帝難以撼動。最終在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幫助下,李豫才解除了李輔國的一些職務,最後派刺客刺殺了他,並將他的頭顱扔到了糞坑裏。

唐代宗殺的第二個宦官即是程元振。說來也巧,李輔國是幹掉大宦官高力士而稱霸的;程元振也是幹掉李輔國稱霸的。宦官程元振對唐代宗也有擁立之功,也受皇帝寵信,但他處處受到李輔國的壓制,因而產生了除掉李輔國取而代之的念頭。當他窺見代宗已有除掉李輔國之心時,便不斷地暗中向代宗控告李輔國的罪狀。代宗是得到程元振的幫助,才最終扳倒了李輔國的。誰知,趕走一狼,有引來一虎。程元振的驕橫跋扈絲毫不次於李輔國,很快又把持了朝中大權。

李輔國主要是在後宮作亂,而程元振則把手伸向了在前線出生入死的武將們。其實在李輔國下去之前,程元振已經開始囂張了。像李輔國逼殺皇后等事件,也有程元振的份。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程元振開始瞄準武將們,先後數次獻讒言攻擊郭子儀等將領,使郭子儀屢罷兵權。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他便大開殺戒,殺死平叛名將來瑱,逼死李懷讓。又威逼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導致李光弼憂鬱成疾而早逝,逼僕固懷恩叛唐。當時他還因個人私怨逼走朝中大臣裴冕。

程元振還有一大罪,差點讓唐朝亡國。安史之亂剛結束,吐蕃人又大舉東進反唐,自763年4月開始,吐蕃人連陷河西、隴右、蘭州、秦州等地,唐軍接連戰敗,邊關告急!但把持朝綱的程元振卻對前線戰事充耳不聞,隱藏不報。直到敵軍攻到關中,打到奉天,程元振才向代宗報告,然爲時已晚。朝廷招各地節度使前來勤王,但包括李光弼在內的將領都不願前來。因爲程元振陷害了不少爲國立功的名將,大家都忌憚他。結果朝廷再度起用被罷黜軍權很久的郭子儀。郭子儀倉促之間召集不來人馬,剛到咸陽,吐蕃軍便逼近京師。眼看長安要破,代宗只得棄城而逃,出奔陝州。長安再次淪陷。

吐蕃人攻入長安,又是一番洗劫。後經郭子儀率軍拼死抗敵,才把吐蕃人趕走。所以郭子儀後來被評價爲有再造大唐之功,跟這次戰吐蕃有很大關係。郭子儀光復長安之後,唐代宗準備回長安。這時程元振又開始打小算盤了。這次災難跟他不無關係,他爲了推託罪責,建議皇帝遠走洛陽,就是遷都。因爲長安離吐蕃等藩國太近不安全。當然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受到衆人一致反對,代宗纔沒有聽他的話。

唐代宗痛殺三大宦官,爲何之後還是宦官橫行? 第2張

經過這次動盪,唐代宗驚出一身冷汗,在郭子儀等一干衆臣的提議下,決定殺掉程元振以謝國民!可代宗皇帝最終心軟,畢竟老程曾經擁立自己稱帝有功,不忍殺之,只是把他削職爲民,逐出京城。然趕走一隻虎,又來一隻豹,後宮代替程元振掌權的成了大宦官魚朝恩。此人其實也是程元振的死黨,也是個禍國殃民的傢伙。程元振聽說“老夥計”魚朝恩掌權,又精神一震,還想東山再起。於是他“變服潛行”回到長安。據權威學者解釋,就是弄了身女裝,化妝成婦人(太監本就性別模糊,還沒有鬍子,估計化妝成女人容易以假亂真),趁天黑潛回長安。

程元振先藏在朋友家,企圖找機會起事,重出江湖。結果一天和朋友喝酒密謀時,被一個御史發現,他上疏皇帝,唐代宗大怒,下令將他流放溱州。結果被解押到在江陵時,被仇人結果了性命。當然他的死也是有爭議的,結果他性命的人是誰?有可能是皇帝派的人。因爲代宗李豫這時對之已經是非常痛恨,對他下的結論是:“程元振性惟兇愎,質本庸愚,蕞爾之身,合當萬死”。

唐代宗殺掉的第三個的宦官是魚朝恩。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代替程元振稱霸宦官的魚朝恩更不簡單。他也是在唐玄宗時就入宮當宦官了,也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他也是擁立唐肅宗和唐代宗有功,被皇帝倍加寵信之人。此人更是誤國誤民的大壞種。

李輔國主要是禍亂後宮;程元振是陷害功臣名將,而老魚更牛,此人直接控制軍隊,主宰戰爭,也就是他經常當監軍,成爲軍中統帥。可是魚“司令”不懂軍事,直接搞砸了幾場大戰役。最著名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亂中的鄴城大戰。由於他的瞎指揮讓20多萬唐軍敗在叛軍史思明手裏;然後又主導了洛陽邙山大戰的慘敗,讓李光弼結束安史之亂的戰略化爲泡影。可以說,由於魚朝恩的存在,讓唐朝平叛安史之亂拖延了一半時間,耗盡了大唐國力,這條魚是罪該萬死。

後來安史之亂結束,魚朝恩繼續爲禍朝廷,他專橫跋扈,陷害大臣,貪污腐敗,搜刮民財,強拆民宅,挖人祖墳(竟然派人挖過郭子儀祖墳),簡直太囂張了。所以在郭子儀等忠臣的建議下,唐代宗再次痛下決心,幹掉這個孬種!

但是魚朝恩勢力太過強大,掌握十幾萬禁軍,難以撼動。於是代宗同宰相元載聯合,重金賄賂他的幫兇,買通他的幾個心腹;然後又設了個鴻門宴,請他喝酒,最後讓埋伏的武士把他當場給宰了,用繩子直接勒死。

唐代宗對罪大惡極的宦官,痛下殺招,連殺三人。從762年殺李輔國開始,到764年殺程元振,再到770年殺魚朝恩,前後才8年時間。8年幹掉三大惡賊,這個力度不可謂不大,足以威懾後宮,那麼爲何後來宦官又開始橫行了?

(二)走出困境,重新亮相,宦官東山再起

唐代宗連殺三大宦官之後,確實起到了震懾後宮的作用。但是他沒有能力和遠見結束宦官制度,所以宦官的死灰復燃也就成了可能。在唐代宗殺掉魚朝恩之後執政的近十年間,後宮是比較安靜的,但他於公元779年去世之後,宦官們再次崛起。

唐代宗之子李適於770年繼位,即唐德宗。李適是在戰亂中長大的,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的嚴重災難,所以他即位之初是立志要大幹一番,恢復大唐榮耀的。對後宮他更是很警惕,唯恐再有禍國殃民的宦官出現。他即位後,爲了震懾後宮,也是屢使殺招。當時有個宦官叫劉忠翼,此人也比較囂張,還在李適當太子時,他曾經勾結大臣廢掉李適,但由於他手段不行(此人比李輔國等人,水平差太遠,不是一個級別),失敗了。所以李適一上臺,立馬拿劉忠翼祭了刀。

不久宦官邵光烈前往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營中傳達聖旨,李希烈爲了巴結奉承他,向他行賄,送了700匹絲帛。事後有人向皇帝告發,德宗把邵光烈痛打60大板,又流放邊境。經這兩件事後,後宮更是清淨了不少,再沒有宦官敢搞事情了。

德宗李適爲了徹底消除宦官的權力,搞了個更絕的辦法。因爲宦官之所以專橫,是因爲他們掌握了軍權,比如十幾萬神策軍(即禁軍)一直都是宦官掌控。德宗一上臺,立馬剝奪了宦官的典兵大權,把神策軍大權交給了大臣白志貞,這下宦官徹底慘了,手裏空了。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德宗此舉又差點讓大唐亡了國。

德宗繼位4年之後,公元783年,唐朝發生了著名的涇元之變。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兵圍襄城,朝廷調涇元節度使姚令嚴前去平叛。結果涇元軍隊路經長安時,因爲朝廷犒軍不當,引起士兵譁變,擄掠京師。當時涇元軍隊才5000人,就把長安城鬧了個底朝天,結果德宗皇帝爲了活命也是棄城而逃,奔往奉天避難。京城被叛賊朱泚控制,朱泚乘機稱帝,眼看天下又要大亂。後來,幸虧在名將李晟等人的努力下才打敗叛軍,恢復李唐江山。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涇元軍只有5000兵,怎麼能鬧出那麼大動靜?長安不是有十幾萬禁軍嗎?怎麼不保衛京城?其一是,一部分禁軍派到外地征戰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禁軍戰鬥力非常弱,爲何?這責任還在德宗。他當時爲了打擊宦官,把禁軍兵權全部交給了白志貞,但此人是個飯桶。他不會練兵,而且他喜歡收受賄賂,讓一些沒有本事的紈絝子弟到禁軍裏當官,有不少有才能的人都被逼走了。這些傢伙們就知道吃喝玩樂,把禁軍直接帶壞,結果禁軍不但人數少了,而且戰鬥力不堪一擊,哪是英勇善戰的涇元軍的對手?所以禁軍們一看正規部隊來了,立馬作鳥獸散。

德宗在逃難途中,當然跟了一幫宦官,其中就有像高力士、李輔國那樣有本事的人。當然他們也像高力士當年一樣,對落難中的主子非常效忠。這讓德宗李適大受感動,不僅對天長嘆:唉,武將們還是靠不住啊,說反就反;還是家奴靠譜啊!

完了。之前的皇帝敗就敗在對武將的猜忌上,他們寧可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武將,所以發生了很多冤殺事件,導致衆將寒心。這下德宗經過這場逃難再次陷入對武將的猜忌之中。所以當皇帝再回到長安,就又開始重用宦官了。當時德宗在逃難時有兩個宦官表現優秀,一個是竇文場,一個是霍仙鳴,這倆人當時對李適照顧得十分周到,忠心耿耿,讓李適對這二人十分感激。然而不幸的是,這倆宦官也是標準的壞種。

竇文場和霍仙鳴在唐代宗時進宮,一直都是服侍太子李適的,本來就是李適的心腹,經過這場大難之後,李適再次感覺這倆人才是自己人,其他都是外人,靠不住。所以李適一回到長安,立馬把白志貞的軍權給奪了,把禁軍又交給了自己人。這樣李適對宦官的印象發生了180度大轉彎,竇文場和霍仙鳴一夜之間又成了暴發戶。

竇文場和霍仙鳴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實他們早都想走李輔國他們的老路,干涉朝政了,只是沒有機會,這下機會來了,頓時有種成功人士的感覺。手裏有了權力,啥都好說,他們直接變壞,開始橫行。

此後德宗冊封任免節度使時,竇文場和霍仙鳴就開始干涉了,手握15萬禁軍,誰不怕?於是誰想到好地方當節度使,誰想當官都得向這倆貨繳費。自此,各地大員的任選,不是靠才能說話,而是靠銀子。爲此竇文場打擊了不少有才之人,扶持了不少“飯桶”。後來這兩個宦官也開始結黨營私,打擊忠良,控制朝政,越變越壞。沒辦法,有德宗皇帝的佑護,他們不想變壞都難。當年唐代宗李豫殺了三個罪大惡極的宦官,沒有起到多大震懾作用,後宮沒有安靜多少年,宦官專權死灰復燃……(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