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陳壽爲什麼覺得街亭之敗是怪諸葛亮?

揭祕:陳壽爲什麼覺得街亭之敗是怪諸葛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陳壽,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蜀漢時曾爲觀閣令史,因爲不願屈事於宦官黃皓,多次遭到貶黜。他頗崇仰丞相諸葛亮,認爲其是“識治之良材,管、蕭之亞匹”;不過他又指出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後人對陳壽所說的諸葛亮之“短”,頗不以爲然,於是有人懷疑《三國志》算不算是一部信史 。就事論事,其實這是冤枉了陳壽。

爲什麼後人中有很多不願意聽信史家議論諸葛亮之“短"呢?看來,這多少與崇拜偉人的信念有關。一般人總想把偉人裝扮成完美無缺的神。當然,作爲政治家,諸葛亮的確是人傑。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最終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創立蜀國基業。

劉備死後,諸葛亮身爲丞相,根據形勢的需要,他以嚴刑峻法治蜀,終使全境稱治。他爲人忠貞不二,身居高位,從來不搞歪門邪道,尤其憎惡不正之風。他自稱“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爲了表明心跡,他向後主劉禪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這裏沒有一句假、大空的話,所說的全是實話。而且真正以身作則,說到做到,經得起檢驗。這樣一位賢相,當然會受到後人所稱道,溢美也是難免的。於是,諸葛亮從人逐漸向“神”轉化。

揭祕:陳壽爲什麼覺得街亭之敗是怪諸葛亮?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對於諸葛亮的同時代人陳壽敢於議論其“奇謀爲短”,就聽不進去了。因此有人說“承祚(陳壽)僅有文采,尚缺德修”;有人說陳壽爲諸葛亮的書佐時,因罪被撻百下:更有人說陳壽的父親犯了過失,被諸葛亮剃去了頭髮,“故評亮頗有誣詞。”事實又怎樣呢?事實是:對當年正在被神化的諸葛亮是議論不得的;陳壽卻偏要憑他的史識議論,遂爲衆人所不容。其實,平心而論,他評論諸葛亮褒遠遠多於貶,他的若干評語並沒有錯,比較客觀。

諸葛亮初出祁山即有街亭之敗,後人均歸罪於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以致爲張邰所破。諸葛亮卻不然,他以“《春秋》責帥,臣職是當”,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他在《街亭自貶疏》中說自己“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無論馬謖有多大的罪戾,作爲統帥,選將不妥,授任無方,孔明的確是有相當責任的。

揭祕:陳壽爲什麼覺得街亭之敗是怪諸葛亮? 第2張

馬謖是不是確實“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呢?近年有學者走訪街亭,作了實地勘察,分析街亭的地形地貌,隨後爲馬謖的失敗作了中肯的解釋和推斷。這種對街亭之役作出新的反省和認識,是值得人們重視的。街亭,古稱街泉亭,最早是街泉縣縣治所在,後漢時改置隴城縣。街亭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當年蜀軍如經街亭通過驛道,進入八百里秦川,與趙雲、鄧芝會師則長安自危,中原可望。如魏軍越過街亭。則可縱橫於隴右三郡,使蜀軍進退失據。所以,兩軍誰能佔領街亭,關係着蜀軍北伐與魏軍保衛中原的成敗。

街亭的地形並不險峻,形如麥垛的麥積崖下顯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如果守方兵力未能超過敵方,不要說馬謖,換作諸葛亮,也未必一定守得住。馬謖佔據街亭後,驅兵上麥積崖,搶佔制高點,這在兵法上並不錯;他同意副先鋒王平分兵紮寨於川上,形成犄角之勢,作爲應急之計,也不失爲較好的選擇。但馬謖缺乏應變的能力,又無援軍,因此就被魏軍團團圍住,衝不出重圍。近年在距隴城數裏的薛李川中,曾出土蜀國弩機。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推想 :馬謖居高臨下,弩機齊發,箭矢如雨;川上的王平在強弩掩護下率兵反擊;諸葛亮的援軍及時參戰,形成對魏軍的反包圍,那麼,史書的街亭之役也許就不是今天所見的篇章,其後諸葛亮是否必須“六出祁山”,也大有斟酌餘地了。

諸葛亮之失誤,首先在重用了缺乏實戰經驗的馬謖;其次,又沒有集中優勢兵力接應馬謖,而是以重兵屯衛祁山,滯留不前。因此史家陳壽說,諸葛亮街亭一役“奇謀爲短”。按照這樣的分析,陳壽的批評的確是較爲中肯的,所以他說諸葛亮是相才而非帥才,在某種程度上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