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敦,桓溫稱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東晉一朝,曾經出現過兩位危險的梟雄兼權臣,一位是王敦,一位是桓溫。說他們危險,是因爲他們不僅手握重兵、覬覦皇權,而且也確實做出了篡逆的舉動。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完全有實力問鼎皇權,自立爲帝,但都在最後關頭選擇了放棄,爲何會如此呢?原來這背後其實反映出東晉皇權的一種特殊性質——“股份制”分配格局,自帶“防盜”屬性。下面我們從兩大權臣的篡逆行爲說起,對東晉皇權的這種特殊屬性進行仔細分析,從而找出王敦和桓溫放棄稱帝的原因。

兩大權臣的危險篡逆

1、王敦

王敦素有野心,東晉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誅殺劉隗爲名,舉兵反叛,從荊州起兵,進逼京師,司馬睿派兵迎戰,被王敦擊敗。王敦攻陷京城,控制皇室。元帝司馬睿說:“想要我這個位子,應該早點和我說一聲,我立即退回山東琅琊老家,何必讓百姓受苦。”可見此時王敦如果想廢帝自立,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王敦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最終退兵,返回武昌。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王敦

有人說王敦不稱帝是因爲王導的阻止,其實這完全不能成立。一、王導當時沒有兵權,對王敦構不成任何威脅。二、王敦向來心狠手辣,我行我素,根本不會聽王導的,更不會顧及親情,所謂“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何況王導只是他的一個族親而已。

2、桓溫

再來看看桓溫,太和六年,大司馬桓溫廢掉當時的皇帝司馬奕,立司馬昱爲帝,史稱簡文帝。當時的桓溫雖然剛剛北伐失敗,但仍然掌控着東晉的軍政大權,司馬昱只是他的一個傀儡。後來司馬昱病重,下詔把國事、家事全部託付給桓溫,並敕令新即位的司馬曜“侍桓溫如侍父”。桓溫在晚年加快了篡位的節奏,誅殺大臣,索要九錫。但最終沒有稱帝,直到病死。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2張

桓溫(劇照)

可以看到桓溫有多次機會廢帝自立,但最終沒有實現。有人說這要歸功於謝安,其實根本不是。理由有三。一、謝安曾拜訪桓溫,而桓溫此時埋伏了刀斧手,完全有機會除掉謝安,只是最終沒有動手。二、根據《晉書》記載,謝安曾經向桓溫行君臣大禮,說明謝安默認了桓溫的謀逆行爲並無可奈何。三、桓溫晚年索要九錫,這個被認爲是篡位的前奏,謝安以九錫詔書寫得不好爲由,一直拖延,直到桓溫病逝。這裏看似謝安的功勞,其實還是桓溫自己沒有下定決心,如果他真的想稱帝根本就不會在乎一封詔書寫得好不好。

正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分析的那樣:

“謝安之待桓溫,本無策。桓溫來了,廢了一君。幸而要討九錫,要理資序,未至太甚,猶是半個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賊,如朱全忠之類,更進一步,安亦無如之何。”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謝安其實對桓溫本也無計可施,但是桓溫太磨蹭,本來可以一步到位的,可他又要九錫,又要把各種法定程序走一遍,沒有做事做到絕,如果他真的下決心做個大惡人,把那些繁文縟節都省略,直接篡位登基,謝安也根本無法阻止他。這段話分析得非常準確。實際上彼時是進是退,全在桓溫自己。說到底他還是不想這麼做。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3張

謝安

以上內容,我們梳理了王敦、桓溫篡逆及最終放棄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在穩操勝券的情況下,卻最終主動選擇放棄。似乎皇權對他們來說並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而這與東晉政權特殊的權力分配格局有關。

東晉皇權的“防盜”屬性:“羣臣共有”下的“股分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帝王是帝國的擁有者,在所有權上,向來沒有與別人共享的習慣。換句話說,封建王朝是家族企業,大臣們不管多牛,只是爲皇帝打工的,工資再高,也沒有股份,權力再大,也是個總經理。

即便是兩宋這樣開明的社會,也只能說老闆比較仁慈而已,儘管員工們的工資都很高,但君臣的本分並沒有絲毫含混。但是東晉不同,不僅君王的管理權降到了極限,實現了君臣共治;而且君王對帝國的所有權也被分割,實現了“羣臣共有”。從而形成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股份制”王朝。

整個東晉王朝好比是一個大型的股份公司。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土著的江南士族就是這個公司的各大股東,持有大量的原始股份。王室只是股東之一,但最多算是個名譽董事,連執行總裁也算不上。皇權只是一個空殼的象徵。即便你能輕而易舉地取代王室,但從中獲得的最多也只是個公司名譽主席的頭銜,一個傀儡而已。真正的實惠還在各大股東那裏,除非你逐一消滅所有的股東。否則這個位置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4張

士族

我們可以用運鈔車的例子來把這件事講明白。運鈔車上有鈔票時是最危險的,最容易招來劫匪。但恰恰這時候也是搶劫難度最大的,因爲運鈔員必定荷槍實彈,嚴陣以待。運鈔車在沒有鈔票的時候最安全,儘管這個時候運鈔員的戒備意識薄弱,很容易被搶,但沒有人會搶一輛沒有鈔票的運鈔車。

帝國也是這樣,一旦帝王高度集權,王朝相對穩定,想要取而代之難度較大。但是恰恰這也是王朝最具吸引力之處,因爲一旦你取而代之,便能獲得一個帝王應有的權力和利益。

但是東晉不是這樣,它的權力是分散的,已經被各個股東分割擁有了。而這些士族的勢力盤踞在全國各地。而且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一方面這些士族之間通過家族姻親,利益抱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第二,這些士族與東晉皇室之間也有非常複雜的姻親關係,因爲在東晉時代,皇室子女的婚配只能在各大士族的圈子裏選擇,東晉皇室的很多駙馬、王妃甚至皇后都是從士族中產生的。王敦和桓溫本人就是駙馬。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5張

也就是說實際上東晉皇室和士族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有點一家人的意思,這就是王敦和桓溫遲遲下不了稱帝決心的原因。對於王敦而言,現在已經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了,琅琊王氏已經擁有一半的股份了,而另一半的股份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分散在其他股東手裏,而這些股東不僅是一個利益團體,而且和琅琊王氏自身也有利益關係,王敦動他們,不僅費勁,而且也等於在動自己的利益,而這個過程遠比做皇帝麻煩得多。對於桓溫來說,也是如此,幾次北伐積累的資本已經讓“譙國桓氏”成爲東晉頂級士族,實權也早已超越皇室,這時候何必再去折騰,要那個空殼皇位呢。

我們看到東晉政權的這種君臣共有、股權分散的權利分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皇權更迭的風險。皇室把雞蛋放在了更多的籃子裏,這種做法雖然讓自己籃子裏的雞蛋變得很少,但至少保證了這些雞蛋是安全的。這就是東晉王室如此羸弱卻始終沒有被權力更大的士族或權臣取代,而是穩固地延續了一百年以上的原因。

東晉的覆滅——皇權的“防盜”屬性只對士族有效

東晉共產生了五個頂級士族,分別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譙國桓氏、潁川庾氏,此外還有不少次等士族。他們和司馬王室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所以當士族存在的時候,就是王權最安全的時候。

換句話說,東晉皇權不可能被這些大士族推翻,對皇權的威脅只能來自士族的外部勢力,這個外部勢力和皇權與士族都沒有複雜的利益關係。比如海盜孫恩。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6張

孫恩部隊

孫恩堪稱海盜的鼻祖,他多次帶領他的海盜部下們從沿海登陸,燒殺搶掠,就像一次次裹挾着暴雨和巨大破壞力的颱風, 所到之處一片狼藉。他對東晉東晉王朝的最大破壞有兩點:一、引發了東晉末年的連年戰亂。二、殺戮了大量東晉士族。 如陳郡謝氏在兩年的時間內就有六人被殺,會稽內史王凝之及其四兒一女皆被殺,其他士族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直接導致了東晉士族的衰落,士族的衰落就是王權的衰落,東晉皇權和各大士族形成的利益共同體遭到了本質的破壞。

王敦和桓溫完全有自立爲帝的實力 他們最後爲什麼都放棄了 第7張

劉裕

而這時候,劉裕的出現,更是徹底顛覆了東晉王朝。劉裕出身寒微,連庶族也算不上,和東晉的各大士族更是半毛錢關係沒有。他和王敦、桓溫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是東晉王朝這個股份公司的股東。如果說王敦和桓溫的篡逆還是爭奪股權的話,劉裕的目的就是直接推翻這家公司。這就好比一個公司的員工平時不管怎麼吵架,都只是公司內部的事情。股東的勢力之間互相制衡。這時,皇權的“防盜”措施是有效的。但忽然有一天來了一羣真正的劫匪,股東們發現他們根本不玩什麼心計,而是直接用刀說話,股東們的災難就真正來臨了。

結語:

綜上所述,東晉王朝的“股權分散”和“君臣共有”的權力分配模式,使得東晉政權具有了一定的安全屬性。因爲“籃子”的雞蛋太少,所以手握兵權的士族不再對皇權心存覬覦、虎視眈眈。這就是權臣王敦和桓溫先後放棄稱帝的主要原因。東晉王室和士族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個利益共同體不可能由士族內部打破,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力量只能來自士族外部。

這也是爲什麼推翻東晉王朝的人不是王敦和桓溫等野心勃勃的大士族,卻反而是一個出身寒微的低級軍官劉裕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晉書·王敦傳》

2. 《晉書·桓溫傳》

3.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4. 朱熹《朱子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