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從保衛應天之戰就能看出

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從保衛應天之戰就能看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1356年,朱元璋攻克應天(今江蘇南京),建立起以應天爲中心的根據地。應天據長江天險,進可出兵四方,退可憑險據守,坐擁江南富饒之地。當時周邊情形爲:在長江上游(西面)從池州以上地區均爲天完皇帝徐壽輝的勢力範圍;長江下游(東南面)的平江、常州和浙西地區爲周誠王張士誠佔據;東面由元軍扼守着鎮江;東南鄰方國珍,南面爲陳友定;東北面有青衣軍張明鑑佔據揚州;北面爲小明王、劉福通的正牌紅巾軍。

其中小明王、徐壽輝、張士誠都是反元的起義軍,他們從東、西、北三面爲朱元璋的應天根據地築起了三面屏障,將元朝的主力部隊隔在外圍;南邊的方國珍對元廷是時降時叛,目的是割據自保;陳友定與張明鑑則是效忠元廷的武裝,跟起義軍勢不兩立。

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從保衛應天之戰就能看出

朱元璋審時度勢,經過幾年的打拼,打服了張士誠、滅了張明鑑、安撫好方國珍、震懾住陳友定,擴大和鞏固了根據地後,開始向長江上游滲透。此時天完皇帝徐壽輝已經淪爲手下陳友諒的傀儡,陳友諒獲封漢王,軍政大事都由他說了算。

1360年6月初,陳友諒挾持徐壽輝 “御駕親征”,對朱元璋的應天軍展開反擊。太平城是朱元璋從江北渡江後,賴以發家的第一座城池,又是應天府西面的門戶。陳友諒放過應天軍的第一道防線池州,突然攻擊下游的太平,令朱元璋守將花雲及養子朱文遜猝不及防。加上陳友諒做足了功課,針對太平府城牆倚江而建的特點打造了一種超巨型的戰船,船尾幾乎與城牆等高,趁着漲潮命水手將船調轉,讓船尾靠近城牆,天完軍從船尾登上城牆,一舉攻陷太平,花雲、朱文遜等人全部戰死。

陳友諒一擊得手,異常得意,認爲就憑這種先進的巨船戰法,在整個長江水域上可以通吃了,消滅朱元璋指日可待,於是指揮戰艦繼續順流東下,準備一舉拿下應天,當船隊行駛到採石時,陳友諒野心急劇膨脹,命人將徐壽輝的腦袋砸碎。就在旁邊一座破廟裏,在衆手下一片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歡呼聲中完成了登基儀式,稱大漢皇帝,改國號爲“漢”,改元大義,封鄒普勝爲太師,張必先爲丞相,張定邊爲太尉。

朱元璋聽說太平失守後,當即就慌了神。從太平到應天走水路只有半天的路程,當年他就是從那裏打進應天府的,非常清楚陳友諒的大軍隨時可能兵臨城下,更要命的是,一旦東面的張士誠與陳諒聯手,趁機西進。應天軍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應天城將岌岌可危。

危急時刻,朱元璋馬上召集在應天城的所有謀士、武將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就像普天下所有會議一樣,免不了有左中右三種意見。有人提出從陸路收復太平,有人主張放棄應天,退守鐘山保存實力,還有人建議乾脆投降陳友諒算了。

朱元璋這三種意見都不認同,但一時又拿不出好的方案,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在這裏耍嘴皮扯談,神情異常嚴峻地用目光掃視着每個與會者的臉。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有的人是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更多的人估計在考慮自己的後路了,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朱元璋打贏了,他們可以得到高官厚祿,打輸了,可以一拍屁股走人,換個老闆再去應聘,見大家各懷鬼胎。

終於,有一個人開口了,朱元璋一看此人,臉上才稍稍緩和了些,耗費那麼多米飯養了一大幫謀士,看來也不全是廢物。原來此人是朱元璋耗費了大量吐沫星子,纔剛招聘過來的衆多謀士之一,名叫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據說經綸滿腹,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剛來時曾向朱元璋提出瞭如何改變四面受敵的局面和進而奪取天下的 “十八策” ,頗有諸葛亮“隆中對”的韻味,朱元璋深以爲然。

劉基在關鍵時刻發言,讓朱元璋稍稍緩了一口氣。其實劉基的發言也沒什麼新意,還是重彈他之前跟朱元璋說過的先滅陳友諒的老調,不過接下來的幾句話就至關重要了,劉基指出投降或逃跑是下下策,唯一的出路是堅決抵抗。

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從保衛應天之戰就能看出 第2張

朱元璋聽到了他最想聽的話,就讓其他人散會,留下幾個有份量的人繼續密謀,朱、劉兩人的看法基本一致,敵人十倍於我,又有大船鉅艦,正面迎擊不管是水上還是陸地都要沒勝算。最後決定施行反間計,讓水軍元帥康茂才詐降,誘使陳友諒的水師前來進攻應天,設伏打掉對方倚仗的大船,同時派猛將胡大海作爲奇兵從陸路直搗信州(今江西上饒),從後方牽制漢軍。

康茂才是朱元璋打應天的時候投降過來的義兵水師統帥,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如今擔任着營田使一職。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連康茂才家裏使用的一名僕人都瞭如指掌,這個僕人先前曾在陳友諒家裏幹過差事,後來不知何故又轉到了康茂才家裏,朱元璋今天就要利用這個小卒子下盤好棋,於是就交代康茂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朱元璋這邊十萬火急地調兵遣將,可陳友諒完成了登基儀式之後並沒有直趨應天,而是返回了江州老窩,並差人送信給張士誠,約定聯手滅了朱元璋平分其領土。張士誠很知足,只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沒有理會陳友諒的邀請。

陳友諒沒有收到張士誠的迴音,卻意外收到了一封來自應天軍陣營的雞毛信,寫信的人是他的老鄉康茂才,康茂才說他聞聽老鄉榮登帝位,如今又率大軍前來,眼下的應天是人人自危,他也要爲自己的今後做打算,願意裏應外合幫助大漢皇帝拿下應天,事成之後能在大漢政權內安排份差事就心滿意足了。

陳友諒聽送信人說他原來就是陳家的僕人,找管家過來一看果不其然,陳友諒一句天助我也,就深信不疑,僕人口述了康茂才的計劃:他將把從長江通往應天西城的三叉河上的木橋,也就是當地人說的江東橋挪開,讓陳友諒大船經秦淮河直抵應天城下,來個出其不意,打朱元璋個措手不及。

陳友諒讓僕回去告訴康茂才,他將於三天後的黃昏抵達東江橋,到時以呼叫“老康”爲號,讓他做好接應。

朱元璋得到諜報,馬上動員起來,首先讓李善長帶人加班加點把江東的木橋拆了砌成石橋,再命楊璟、趙德勝帶領所部分別在大勝關、新河河口把守,並在所有的灘頭陣地打下尖頭的木樁,防止陳友諒另派偏師從這兩處登陸,最後令康茂才率領主力在江東橋設下埋伏,全力對付陳友諒的主力。

朱元璋才佈置停當,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率領一萬多人的先頭部隊在龍灣襲擊了應天軍邵榮部,很顯然,這支部隊是來尋找登陸點、建立前沿陣地等待大部隊到來的。這一變故傳遞了一個信息:陳友諒有可能把主力留在龍灣建立穩固的大本營,只派部分水軍前往江東橋,再視戰事進展情況而做下一進行動

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有多強?從保衛應天之戰就能看出 第3張

朱元璋迅速作戰調整,將原來準備在江東橋設伏的主力改爲在龍灣一帶設伏,佈下新的口袋。

陳友諒於6月23日率主力順江東下,先是試探性攻打大勝關,遭楊璟部的頑強阻擊後,轉向江東橋駛去。

陳友諒一路駛來也沒見到有木橋,令他困惑不已,當見到有座石橋的時候,他不敢確定是否就是與康茂才約定的接頭地點,於是雙手併成喇叭狀大喊“老康——,老康——”的,可喊破嗓子也見迴應,這個時候再笨的人也知道怎麼回事了。可陳友諒並不慌張,指揮大軍從容返航,向陳友仁所在的龍灣駛去。

漢軍雖然繞了半天道,但都是呆在船上,並未消耗體力,靠岸後,官兵們紛紛飛身下船,在灘頭立柵,準備結陣進攻。朱元璋把指揮部設了在盧龍山頂上,把漢軍的行蹤看得一清二楚。

此時,在龍灣周圍北有常遇春、馮國勝在石灰山的伏兵,再加上張德勝的水師;南有徐達在應天的伏兵;對面有朱元璋在盧龍山上的主力,陳友諒己是甕中之鱉,就等朱元璋一聲令下了。

應天軍部將早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動。而此時的朱元璋卻盡顯大將風範,說:“這天眼見要下雨了,讓將士們先吃飯,吃飽了肚子再趁大雨出擊,痛打落水狗!”

果然,剛纔還烈日高照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老天似乎在冥冥之中眷顧着朱元璋,只見他令旗一揮:常遇春、馮國勝領三萬伏兵從北,徐達率軍從南,同時發起衝鋒。張德勝的部隊從水上出擊,陳友諒的十萬部隊在雨中視線大受影響,只見黑壓壓全是敵軍,頓慌作一團,死的死、降的降,部分官兵跑向河岸,想重新回到他們那巨無霸的戰船上,可老天存心要滅他們似的,正好退潮,大船擱淺,無法動騰,導致淹死的、踩死的不計其數,被殺死的達兩萬多人,七千多人舉起了雙手。

朱元璋大獲全勝,收下了陳友諒送上門的指揮艦以及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鱉等百餘艘大艦和數百艘小船,陳友諒見勢不好,急忙跑路。應天軍一路追殺,不僅收復了太平,還順勢攻克了陳友諒的軍事重鎮安慶。

龍灣之戰不僅嚴重地打擊了陳友諒的囂張氣焰,也使得應天的局勢轉危爲安,初步扭轉了戰略困境。充分展現朱元璋的遠見卓識能力,以及他洞察戰爭規律,在戰爭機動靈活的應變能力: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選擇最時機,一舉打敗強敵。既解除來自西面的威助,又打破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的結盟,試想如陳友諒獲勝,張士誠會毫不猶豫與陳漢政權聯合瓜分他的地盤。

戰後的朱元璋並沒有盲目樂觀,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冷靜,他清楚雖然暫緩了陳、張之間的結盟,但並沒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可能。陳友諒雖然一時受挫,但他的實力還遠遠大於他朱元璋,肯定還會捲土重來,而東邊近鄰張士誠還在虎視耽耽,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勾結起來,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因此,朱元璋要想在戰略上獲得主動權,就必須保持對陳友諒的勝勢,不能出現任何閃失,否則張士誠就會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說不定連眼前一付低眉順眼的方國珍也會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