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襄公成爲春秋五霸之後,他有什麼作爲嗎?

宋襄公成爲春秋五霸之後,他有什麼作爲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長河中,宋襄公這個人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地位高但封國小,一直處在列強的夾縫中,宋襄公成爲春秋五霸更是被後人認爲是名不副實,宋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霸國 。

地位尊崇,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國

宋國的開國國君微子啓是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對紂王忠心直諫,紂王不納後便離開鎬京。周武王滅商後,徽子啓被周武王分封於商丘(今河南),國號宋,可以在封國內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宋國是周朝分封的等級最高的諸侯國之一,爲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

宋襄公成爲春秋五霸之後,他有什麼作爲嗎?

所謂的“二王三恪”,是指周朝建立後分封前代三朝的子孫,給予他們以王侯的名號,稱爲三恪,以示敬重。因之虞、夏、商之後分別被封於陳、杞、宋,其地位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但是周武王僅以地位相拔,卻對他們的封國土地卻並沒有大肆封賜,因此陳國、杞國和宋國的封國都不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成爲二流的小國。

這其中又屬宋國的封地最大,《漢書.地理志》記載:“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樑、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宋國的版圖相當於今天河南東部、江蘇西部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大約十萬公里,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大的諸侯國,而且土地肥沃,物茂人稠,屬於膏腴之地。

但是宋國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衰弱,以前的諸侯國開始不斷壯大,一直處在四戰之地的宋國變成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戰場,宋國的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時,夾在中間的宋國更是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真是苦不堪言。

“春秋小霸”宋襄公,霸業不成反被抓

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五霸之中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晉文公都是公認的霸主,宋襄公這個小國諸侯,在大國環繞下連自保都是問題,怎麼看着都不像是當霸主的料。

作爲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了五公子奪位的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齊桓公死前曾囑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現在太子昭有難,宋襄公自然義不容辭,於是率領曹國、衛國和邾國等四個小國的人馬,湊起了一支軍隊,在齊人的裏應外合下,很快就平息了齊國內亂,太子昭被擁立爲齊孝公,宋襄公由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很有野心,特別是在幫助東方大國齊國平定內亂後更是自信心膨脹,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準備和當時南方唯一的大國楚國爭霸。宋襄公還在曹南脅迫利誘了滕、衛、曹、邾、曹、滑等幾個綽爾小國的國君搞了個會盟,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主圈子去對抗反對他的楚國、齊國、鄭國等大國。

宋國是小國,要想圖霸很難服衆,但宋襄公偏不信。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秋,宋襄公自做主張邀請齊、楚等諸侯在盂地會盟,自以爲諸侯們會推戴他爲盟主的宋襄公沒有帶軍隊赴會,結果在約定地點被提前埋伏好的楚國軍隊抓住帶回楚國囚禁,宋國差點遭受滅國之災。幸得魯僖公左右調停,楚國纔不情願的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成爲春秋五霸之後,他有什麼作爲嗎? 第2張

宋襄公霸主沒坐成還被楚國抓了去,心裏越想越氣。回國後又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有氣不打一處來,就決定發兵攻打鄭國。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冬,宋襄公親征鄭國,鄭國趕忙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出大將成得臣援助鄭國,兩軍在泓水相遇。

迂腐的宋襄公拿出他那一套“仁義”的理論,坐看楚國渡河,不緩不急的列陣,結果宋軍遭到楚軍的猛烈進攻,損失慘重,自己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回國後不到一年便傷痛發作,不治而死。這個最不像霸主的“霸主”,把自己活成了春秋時期最大的笑話。

偏安一隅,難成氣候

宋國所處的位置,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方有秦國,北邊是晉國,真正的四戰之地。宋襄公爭霸失敗後,自知實力有限的宋國徹底斷了爭霸的念想,然而晉國和楚國爭霸,卻讓夾在中間的宋國備受煎熬,戰事連年不斷,80年裏竟然發生了40次以上的戰爭,悲慘如宋國,在整個春秋估計都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了。

宋國這樣夾在中間受罪也不是辦法,於是就以中間國的名義調停兩國之間的戰爭,促成了兩次彌兵之盟。但很可惜宋國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端壯大自己,而是不斷的挑起事端,內部也是動亂頻繁。公元前318年,宋國第一個王宋康王“行王政”促改革,宋國逐漸強大起來,東伐齊國、南敗楚,西敗楚國,中間還滅了滕國,一時風頭無兩,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但是宋國畢竟還是個中型國家,這樣與大國爲敵無異於自取其亡。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早就想找準時機教訓宋國的齊國,聯合楚國、魏國乘機對宋國發難,這一次宋國沒有宋襄公那麼好的運氣,宋康王被齊軍抓住後殺死,宋國的土地被三國瓜分,這個自春秋起便不安分到處惹是生非的小國終於付出了亡國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