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霍光權傾朝野,他從來沒有想過篡位嗎?

霍光權傾朝野,他從來沒有想過篡位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霍光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霍光,西漢著名的政治家,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他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權臣。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代皇帝。霍去病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漢昭帝的皇后是他的外孫女,漢宣帝的皇后是他的女兒,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外戚。武帝去世前,因爲巫蠱之禍,漢武帝決定立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作爲儲君,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而於此同時,送給霍光一幅《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暗示讓其輔政。

霍光權傾朝野,他從來沒有想過篡位嗎?

漢武帝臨終前,霍光被任命爲大司馬大將軍,位列輔政大臣之首,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一同接受武帝遺詔輔佐尚且年幼的漢昭帝。漢昭帝即位第二年,霍光被封爲博陸侯。之後,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霍光最終擊敗了試圖推翻自己的政敵,取得了漢昭帝的信任,從此獨攬大權。

而霍光的權勢達到巔峯之時,是在漢昭帝駕崩之後,他憑自己的意志,先擁立了昌邑王劉賀爲帝,又在僅僅27天后,廢掉了他,轉而擁立衛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爲帝,即後來的漢宣帝。而這難免會讓人感到好奇,既然霍光權勢之大已經達到了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決定皇帝的廢立的地步。那麼,爲什麼他沒有選擇更進一步,奪取皇位呢?筆者認爲,原因有三。

首先,漢朝在武帝到宣帝的這一段時期里正處於鼎盛時期,人心是朝向劉家的漢朝的。我們都知道,中國是有着統一的傳統,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中國在大部分的時間裏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象,而歷朝歷代的君主也都把國家統一作爲自己治國的首要問題。而這一深入人心的印象真正開始建立起來,正是在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時期。

在漢朝前,統一併不是一個國家的常態,周王朝建立後大肆分封諸侯,使得各個諸侯在他們的領地裏有着基本上不受約束的權力。隨着社會發展諸侯的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的地位不斷下降,諸侯之間肆意攻伐,兼併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逐漸強大起來,最終實現了統一,但由於過於嚴苛的統治,在短短的15年裏,二世而亡。天下又陷入豪強並起的戰爭時代。

霍光權傾朝野,他從來沒有想過篡位嗎? 第2張

漢高祖劉邦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逐漸嶄露頭角,率先攻入關中結束了秦朝的統治。之後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的嚴苛律法,受到了關中百姓的擁護,之後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到了漢文帝與漢景帝,更是在統治期間讓國民休養生息,百姓免受戰亂的影響,國力逐漸強大。漢武帝時期出擊匈奴,擊敗了之前的“天之驕子”,改變了漢朝只能被動地受到匈奴侵略的局面。

可以說,在漢朝建立後到霍光掌權前的這段時間裏,漢朝真正使得整個國家的民衆瞭解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它的強大對國民的重要性。所以霍光如果在這個漢朝的聲望正處於如日中天的時候進行奪權,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劉邦曾說過:“非劉氏爲王者,天下共擊之。”而如果有人甚至還有在這之上的想法,試圖奪權爲帝,那麼結果就會像後來篡權登基爲帝的王莽一樣,被全天下所反對。

第二,霍光作爲漢武帝的託孤重臣,從情理上來說是沒有辦法奪位的。在古代,很多事情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孔子曾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人如果試圖奪權成爲一個君主,那麼這個要求就會更加苛刻,因爲這關乎到他建立的這個政權的合法性,也就是國民對政權的認可度。

霍光權傾朝野,他從來沒有想過篡位嗎? 第3張

這一要求使得中國古代很多的奪權者在真正奪得政權之前都必須通過某種手段使得自己的即位顯得似乎是天命難違。如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讓他把位置“讓”給自己,而不是直接殺掉漢獻帝,在禪位是還要不斷地假意推脫;努爾哈赤在起兵反明建立後金時,甚至列出了對明朝的“七大恨”。這些行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爲自己的行爲提供一個正當的理由,讓自己看上去似乎師出有名。

而霍光,他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託孤重臣,漢武帝將輔佐尚且年幼的漢昭帝託付給他,甚至送出《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以表示對他的信任與期望。可以說,他的定位就只能作爲漢昭帝的“周公”,而漢昭帝就是那個“成王”。這一定位,使霍光奪位在情理上徹底失去了支持,他只能是那個輔佐君王的臣子,哪怕擁有像周公一樣的地位。而他若是有不臣之心,那他不但聲譽會隨之毀於一旦,而且之後他建立的政權也會因此缺乏其合法性。

第三,皇帝的能力與大臣的制約,也是霍光奪位的重要制約因素。霍光在漢昭帝即位之初,他的權勢尚未達到獨攬大權的地步。在前文中筆者已經提到了,和霍光同時接受武帝遺命的大臣還有三位,在漢昭帝繼位的前幾年,霍光一直是和另外幾位輔政大臣一同聯合執政。之後,霍光和輔政大臣中的另外兩位: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有了矛盾,雙方成爲政敵,進行了試圖致對方於死地的政治鬥爭。

然而,在這場鬥爭中,霍光能夠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得到了漢昭帝的信任,當上官桀等人趁霍光休假的時候上書誣陷霍光有不臣之心,打算裏應外和準備一舉擒殺霍光時。年僅十四歲的漢昭帝識破了其陰謀,不但不予理睬還安撫霍光,並下令追查上書之人的來歷,並表示如有人上書毀謗霍光必追究到底。之後,上官桀等人試圖謀反,廢黜漢昭帝,被霍光滅族。可見,漢昭帝並不是一個傀儡皇帝,他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而他可以看穿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自然也能夠判斷霍光是否有謀反之心。而霍光自然也會掂量一下,自己如果試圖奪位,會不會像上官桀他們一樣,被提前看穿。

所以,綜合來看,霍光在昭宣之際雖然有着權傾朝野的權勢,但由於民心向漢、以及他作爲託孤重臣的身份,和政敵的制約以及昭帝與宣帝本身作爲皇帝的素質也不弱等多重因素,使得霍光在那個時代選擇奪位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而霍光作爲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自然不會作出這樣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