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乾隆皇帝被稱爲是“盛世天子”,他在位期間,不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都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峯。不過乾隆帝身上同樣也有被後人詬病的地方,如自詡十全武功實則窮兵黷武,晚年寵信和珅致使官吏腐敗,六下江南花錢如流水。當然還有一點也不得不提,乾隆一朝,大興土木,花費國帑鉅萬。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奇怪的是,史學界對乾隆大興土木,建造皇家園林一事並非全是批評,很多學者還持肯定意見。那麼,乾隆花費巨資興建皇家工程,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北京作爲歷史上的故都,其建築之宏偉、工程之精良、規制之嚴整,蜚聲於全世界。歷朝歷代都爲建設北京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乾隆皇帝對北京的城市建設用力最大、貢獻最巨。他在原有的基礎上,別出心裁,精益求精,使得北京城的面貌煥然一新。

可以這麼說,幾乎北京城所有的著名建築上都留下了乾隆帝的印記。如果沒有乾隆的努力,那麼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許多建築將不復存在,北京城耀眼的光芒也將黯然失色。

乾隆營建北京城大部分集中在統治的前期,中期和後期用力不多。他剛即位三年時,就顯示出對宮殿園林的強烈愛好,北京城的建設也是從這個時候大規模展開的。乾隆三年(1738年),服喪剛過的乾隆帝開始擴建圓明園,形成了圓明園40景。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2張

不久,其他工程相繼出臺,從乾隆七年以後,大規模修建北海,工程持續了30年之久。乾隆十年以後又營建香山靜宜園。十四年,爲迎接皇太后60壽誕,新建清漪園,即頤和園。乾隆十八年又修成玉泉山靜明園和靜寄山莊,此外又修繕了許多廟壇。至乾隆二十年爲止,北京郊區的三山五園的格局基本奠定。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北京的建設開始進入低潮。這時,大規模的園林工程已告竣,而平定準噶爾的戰爭已開始,軍需浩繁故修建工程放慢。但仍有工程在繼續進行,如南海的寶月樓、紫光閣、武成殿,北海內的鏡清齋,以及北京城牆、街道工程等。

大約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後,北京的建設工程又開始升溫。這一年,乾隆帝宣佈:自己在位60年後,將禪位給兒子。爲了配合這一重大的政治決定,他預先構築自己退位後起居遊娛之處,在大內建寧壽宮、乾隆花園,這是自明代建成故宮以後最大的一次擴建、改建工程。在此期間,乾隆帝又大力疏浚郊區的河渠湖泊,修治釣魚臺、南苑。至乾隆四十六年後,北京的建設腳步放慢。

乾隆皇帝晚年時曾作《知過論》,承認自己一生中的過失是大興土木,引咎自責。此後,再也沒有宮殿園林的擴建,只有一些偏重於市政設施或具有政治、文化意義的建築,如修治明十三陵、盧溝橋及其他道路、城垣工程。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3張

乾隆時期,特別是前期和中期,北京的城市建設形成持續高潮,規模之大、時間之久,水平之高,爲歷朝所不及,當然這裏面也是有原因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乾隆前中期,國內的秩序相對穩定,國庫充盈。

乾隆帝不像他的皇祖、皇父那樣面臨着財政拮据的現象。相反由於庫藏甚多,乾隆帝不得不考慮消費流通問題。乾隆三十年,他在諭旨中說:“現在軍需已罷,各省多報有收,正府庫充盈之際,而朕所念者,庫中所存者多,則外間所用者少。即當動撥官帑,俾得流通,而城工藉以整齊。”可以說,財力雄厚是進行大規模建設的前提,故乾隆帝興建大工,往往不惜工本,只求精緻堅固。

其二,乾隆朝版圖廣大、政治統一,他要炫耀自己的業績。

北京是國都,是朝廷的臉面,邊疆的少數民族和世界各國使臣,往來絡繹。京城的市容是顯示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的標誌,乾隆帝對此極爲重視。他在《帝都篇》、《皇都篇》中說:“伊古以來,建都之地,無如今之燕京矣。”他在御製詩中形容北京城說:

右擁太行左滄海,南襟河濟北居庸,

會通帶內遼海外,雲帆可轉東吳秔。

幅員本朝大無外,丕基式廓建兩京,

我有嘉賓歲來集,無煩控御聯歡情。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4張

在乾隆心中,北京的地位重要,財富充盈,嘉賓來集,一切建築設施,自然應該要有宏偉的氣魄,表現出泱泱大國該有的風度。他大力營建北京,具有天朝上國撫遠懷來、壯肅觀瞻的政治作用。

其三,乾隆帝性喜遊樂,又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鑑賞力,對建築藝術頗有見地。

乾隆帝下江南的時候,命隨行畫師摹繪江南園林,大量移植道北京。又廣泛採用蒙古、西藏以及歐洲的建築峯風格。乾隆朝的建設薈萃了國內外的多種風格,但非單純的仿造,他還強調變化創新和自然天成,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和諧地結合起來。

其四,乾隆時期,生產力和建築技術發展到了頂峯。

早在雍正時期,就總結出了一套設計、建造、裝修的經驗,工程技能成熟並規範化。一批能工巧匠供奉內廷,如“樣式雷”家族,還有外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等。這一時期的建築工程,質量精良,得以保存後世。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5張

很多人對乾隆大興土木是持又譴責和批判的態度的,認爲這是勞民傷財,供一己享樂而使海內貧窮,甚至指出乾隆晚年的很多動亂皆因此而起。當然,這些指責並非沒有道理,但同樣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還是要一分爲二地看待這個問題。

北京的很多工程建築是皇帝和皇室的起居、遊娛、享樂而建,但這些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沒有這一切,北京城自然也不會成爲歷史文化名城。儘管乾隆帝當初並不會想到二百多年後這些建築物所發揮的作用,但他確實爲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更重要的是,乾隆帝在營建這些工程的時候,並非像其他王朝那樣,將這些沉重的負擔加在百姓身上。乾隆統治的時期,由於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財政十分寬裕。他即位時,國庫存銀三千餘萬兩,六十年退位時,存銀七千餘萬兩,有增無減。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6張

可以這麼說,乾隆時期,怎麼花錢也是當時的一大難題。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乾隆帝不惜花錢,但求質量精良。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乾隆帝,因爲那個時候乾隆也不可能會去投資工商業,開工廠、建鐵路,也談不上近代化的社會福利。

和治水、救災、免賦這些國家大政比起來,興建皇家工程所花的錢財畢竟還是少數。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一個君主,只知道積攢錢財,像守財奴一樣守着成堆的金銀,而不思進取,不做任何事業,即使再節儉,也不會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福利。

我們知道,封建時代都反對帝王大興土木,甚至被視爲是一種苛政。因爲,在清代以前,王朝和宮廷大搞建設,都是無償的榨取,大量的民夫是被拘押來的,建築所用的物料也是從民間徵集來的,這樣的大興土木自然是對人民的掠奪。

但清代這一點就做的很好,自入關以後一直實行的是僱傭制,工匠計日給報酬,物料也是官府自行採購。儘管大興土木也會或多或少地騷擾民間,但畢竟不是無償的勞役與徵調。乾隆曾說:

“力役之徵,古所不廢,惟本朝則無其事。凡河工、城郭、郊廟、宮殿,偶有修飾工作,皆動正帑、僱夫匠。至於園亭,並不用正帑,率以內府餘帑給價……興修工作等事,以工代賑,俾小民均資利益”

如何看待乾隆大興土木之舉?爲什麼說是造福百姓? 第7張

乾隆這話雖然有辯解的成分,但也是實情。當時人口增長迅速,耕地有限,時有饑荒發生。有些建築項目是僱傭災民進行施工的。這些災民受僱宮廷藉以餬口,而且工價還略高於民間,可謂造福百姓。如此一來,又怎會引起民怨沸騰呢?所以,乾隆大興土木一事,還是要辯證地去看,既有過也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