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親手設立的三大制度,爲何成了後繼之君的難題?

朱元璋親手設立的三大制度,爲何成了後繼之君的難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原名朱重八,參加郭子興軍改名朱元璋。後來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又稱“洪武大帝”在位期間與民休息,重新恢復生產,懲惡肅貪,保衛邊境。朱元璋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爲了加強皇權以便子孫後代治理起來輕鬆一些制定了三項制度。朱元璋本意是方便子孫後代,結果這三項制度的發展趨勢卻給後世子孫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朱元璋親手設立的三大制度,爲何成了後繼之君的難題?

一、廢除丞相制度

洪武年間,朱元璋爲了廢除丞相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親手炮製了“胡惟庸案”,趁此廢除了沿襲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廢除丞相制度的好處就是下面的官員可以不用經過宰相直達天庭向皇帝親自稟報,避免了千年以來的相權和皇權之爭。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到後世之君都能像他一樣英明神武,而且取消丞相制度也大大地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縱觀整個明朝勤奮的皇帝還真不多,有的皇帝甚至幾年,幾十年不上朝(比如萬曆皇帝)。後世之君爲了偷懶由此演變出一個新的部門叫做內閣,這個內閣大臣在明朝的權利可比宰相的權力要大得多,內閣完全是由朝廷要員組建的團隊,缺少了相權的制約和承上啓下的作用,這些內閣大臣直接挑戰皇權,所以我們讀明史的時候經常發現大臣與皇帝爭吵的畫面。

二、立碑“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朱元璋爲了防止宦官干政,特此立碑“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結果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明朝在歷史上宦官干政的人數是最多的,還有幾個出了名的大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之流權傾朝野。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朱元璋親手設立的三大制度,爲何成了後繼之君的難題? 第2張

歸根結底還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所導致的,明朝沒有了丞相就出現了內閣,可是內閣不是一個人是一羣人他們老是跟皇帝對着幹,皇帝爲了壓制這種勢力就重用太監來打擊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僞君子,從此內閣不再只有朝廷大員說了算還新加了太監這一股勢力,太監代表皇上的一股勢力。崇禎皇帝就是沒看透這一點,上臺直接滅了魏忠賢,導致自己跟大臣們鬥智鬥勇心力交瘁,最後讓闖王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城。

三,建立錦衣衛

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目的是方便自己掌握大臣們的一舉一動,看看有誰在他面前弄虛作假,直接聽命於朱元璋的調遣,可是朱元璋死後這股勢力太強大了根本無法剋制,後來朱棣爲了剋制這股勢力將錦衣衛分成東廠和西廠兩派互相制衡,可以是這股勢力到最後還是被太監們掌握了,成爲了他們的殺人利器和走狗。錦衣衛只聽命於宦官的指揮在皇帝面前也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之所以明朝的太監的權力大,就是朱元璋建立這個特務機構給了太監們可乘之機,也間接敗壞了明朝很多皇帝的名聲。

朱元璋建立這三個制度初衷是好的,爲了明朝江山千秋萬載的功業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對這些制度也是權衡利弊之後才設立的,可是他沒有算到後繼之君都沒有他那麼英明果斷,以致這三個制度讓後繼者頭疼不已,想方設法的去應對。把本來很好的制度變成了史書後人評說的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