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黃巢成年後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卻皆名落孫山,於是,他滿懷憤恨地寫了一首《不第後賦菊》後,便離開了長安城,之後,繼承祖業成爲鹽幫一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原來,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出自黃巢這個“反賊”啊,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看到黃巢的“殺氣”。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其實,我最佩服的還真不是這一首詩,而是他的《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中,“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纔是真有氣勢,本來,這菊花就是九月重陽前後纔開的,可是,黃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戰,“今後我要是當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這一現象改過來”,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樣在春天開放,看看,這得有多狂妄。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第2張

那麼,歷史記載的黃巢,到底有多“暴”,這裏,我們不妨再研究一下。

翻開《舊唐書·黃巢傳》,有一段話“賊怒坊市百姓引王師,乃下令洗城... ...流血成渠。”黃巢,公元881年,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舊唐書中這段記載,是指其在公元882年再度進入長安,由於,不滿百姓“背棄”他,進而,下令屠屠城,長安城內的男子幾乎“殆盡”了。

這個事件,以及結合他之前的“殺人”經歷,也讓後人將他評爲了“殺人魔王”。

他販賣私鹽出身,後來,響應王仙芝的農民起義,二人分道揚鑣後,獨立作戰,王仙芝兵敗身亡後,他成了統領,征戰南北。他率部來到廣州後,有資料稱,廣州城內一片燒殺搶掠,就連各國在當地的教會,也被波及。有人推測,當時死亡的人數,不下於12萬人。

公元881年,長安城陷,黃巢進城時,當地的百姓“夾道相迎”。他忙着建立自己的政權,很快軍中的糧食告罄。四處調撥糧食受阻後,他不得不讓自己的軍隊——吃人。而目標就是長安城附近的老百姓。第二年,唐朝將領王處存率兵攻城,黃巢棄城出走。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第3張

當然,沒有糧食應該也是主要的原因。

知道黃巢已經離去,城中的老百姓都非常高興。但是,王處存太大意輕敵,認爲其不可能再折回,哪知,當天夜裏,黃巢殺了個回馬槍,再度佔領長安。此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懲處那些背叛他的老百姓。據史料記載,這一次的屠殺中,人數超過了8萬。

更讓人髮指的是,圍攻陳州時,他下令,製造無數“巨碓”,類似於現在的肉類加工廠。無論男女,不分老幼,都被放入“巨舂”之中,瞬間成“肉糜”。河南等數十州的鄉民,都成了黃巢軍隊的口中食,當地鮮有人倖免。這個數據也有人統計,不下於30萬。

當然,他最後的下場,也是身首異處,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所殺。所以,民間就有了一句俗語“黃巢殺人800萬,在劫難逃。”

也就是說,從其起義到滅亡的七年時間中,800萬人死於其手。當然,這個數據只是一個粗略估計,至於“在劫難逃”的出處,是指法號在傑的和尚,在洛陽城外救過他一命,還算出此人會屠殺衆生,包括他自己。當然,民間故事,自有它的成因背景。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第4張

歷史上由於戰爭,而遭受屠城的事件,並不在少數,但是,黃巢對長安城的“洗劫”,爲何卻是讓人如此耿耿難以忘懷?還有就是,這些數據是否真的經得起推敲?

也許,當時普通人的一些看法更有說服力。唐代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如是描述:“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起義軍進城後,開始的目標只是一些“大官”,如:宰相崔沆。至於後來吃人,應是缺糧,軍紀敗壞。

圍兵陳州,吃人無數一事,對比史料,可能會有新的發現。《舊五代史趙犨傳》記載“儲蓄山峙”,《新唐書趙犨傳》記載“儲糧爲持久計”。趙犨,當時的唐軍陳州守將。當時的黃巢,因缺糧棄長安,在後面的軍事作戰中,應該非常重視軍隊的補給問題。

當時,圍城300日,部隊人數數10萬,單靠“吃人”,哪能維繫這麼長的時間。更何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30萬的數據,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第5張

那麼,爲什麼會讓他背這個鍋?其實,這主要還是立場的問題。

有人就說,他殺盡長安3萬儒士,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代,比秦始皇“坑儒”更甚。還說,他因爲自己屢次落第,故而心懷不滿。事實上呢?《新唐書》記載:“巢入閩,俘民紿稱儒者,皆釋。”還說了一個故事,軍隊經過崇文館校書郎黃璞家時,他下令,此人爲儒者,“滅炬弗焚”。可見,他對儒士,是極其尊重的。從這裏也可看出,他對於治國還是有自己的理念的。

分析、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持有客觀、公正眼光,方可做到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幹擾。農民起義,爲歷代朝廷所“忌諱”,故而,一些史料記載中,言辭出現偏頗,也算情理之中。撥開這些迷霧,去探究“真相”,也就更需要我們,不但有發現的眼光,更要有思辨的大腦,不可一味盲從,更不可自以爲是。

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麼樣的人?作詩都帶着殺氣! 第6張

歷史,講究的是考據,即使被文字“篡改”,真相的痕跡卻是難以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