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仁願舉報王孝傑,建立三受降城

張仁願舉報王孝傑,建立三受降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仁願原名仁亶,年輕時文武全才,武則天在位時官至殿中侍御史。當時,御史郭霸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鳳閣舍人張嘉福、王慶之也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爲皇太子,都邀請張仁願在表章上署名。張仁願嚴辭拒絕,因此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

張仁願舉報王孝傑,建立三受降城

與王孝傑關係不睦。夏官尚書王孝傑擔任吐刺軍總管時,張仁願爲監軍,派人去向皇帝告狀,使王孝傑被削官爲民,而張仁願則升爲侍御史。

697年,任命張仁願爲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698年,武則天命他兼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702年武則天命張仁願負責幽州、平州(今河北盧龍)、嬀州(今河北懷來東南)、檀州(今北京密雲)四州防禦,與薛季昶互爲犄角,共拒突厥。706年,唐中宗任命張仁願爲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因政績突出爲人稱讚道:“洛州有前賈后張,可敵京兆三王。”707年,張仁願被任命爲朔方軍大總管、御史大夫,屯邊防禦突厥。

張仁願舉報王孝傑,建立三受降城 第2張

漠南腹地修築三城,建立三受降城體系,掘墓後突厥。

當時,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爲界,而在黃河北岸有一拂雲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禱,然後再發兵南下。708年,默啜統帥全軍西攻突騎施(西突厥部落),後方兵力空虛。張仁願便上奏朝廷,請求乘機奪取漠南之地,並沿黃河北岸修築三座首尾相應的受降城,以斷絕突厥南侵之路。

奏疏送至京城後,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太子少師唐休璟表示反對,並道:“兩漢以來,朝廷都是北守黃河,如今在敵虜腹地築城,興師動衆,勞民傷財,最終只怕還是要被敵虜佔據。”張仁願執意請求,最終得到中宗同意。

張仁願又上表請求留下戍邊歲滿的兵士,以加快工程進度。當時有二百多咸陽籍士兵不願築城,集體逃走,結果被張仁願抓回,全部斬於城下。從此,築城軍民無不盡心盡力,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將三城全部築成。

三座城池中,拂雲祠爲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對朔方,而西城南對靈武,東城南對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裏,北面都是沙漠。張仁願又向北拓地三百多裏,並在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東)北設置烽火臺一千八百所。從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節省軍費上億,裁減鎮兵數萬人。

張仁願舉報王孝傑,建立三受降城 第3張

後突厥汗國非常強大之時,唐朝張仁願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體系,三受降城體系是唐朝建立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系,使突厥汗國的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地區成爲唐朝北疆內的軍事地區,被唐朝控制。後突厥默啜可汗無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自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後,後突厥汗國的國力大爲削弱,最後被唐朝與回紇聯合攻滅。後突厥汗國的衰弱與滅亡,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不久,張仁願回朝任職,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爲宰相,並拜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同年秋,張仁願再次返回邊地,唐中宗還親自賦詩餞行,後又加鎮軍大將軍。唐中宗李顯評價:“持節朔方道大總管右屯衛大將軍張仁願,器宇端雅,風神秀傑,謀韜玉帳,寄重金壇。故得累司文武,歷參邊鎮。薊州作牧,既紓東顧之憂;榆塞總兵,方釋北垂之慮。”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仁亶(張仁願)。唐朝名將,我們記得李靖、記得侯君集,誰還記得張仁願,然而他的豐功偉績不輸給凌煙閣的任何一位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