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龍,中華圖騰也,神祕無盡,法力滔天!但是,現代很多專家學者和大多數普通百姓都認爲,龍是中國人自己虛構出來的,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下面老妖會通過遠古和現代各種關於龍的記載,來層層解析中華神龍是否真的真實存在過,以及神龍平時深藏地點與居所!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首先是現代,離咱們最近的一次有報道記載的就是98年山西大同真龍事件,這件事當時真的是抄的沸沸揚揚,一鍋爐工人於1998年2月1日晨2時許(在大同某地鍋爐房內屋頂上(屋頂距地面8米),發現兩條似龍的生物。目擊者開始以爲眼花看錯,稍停定睛再看時,確有兩條如龍形的生物正懸浮在屋頂上。只見那生物遍身生麟,頭大粗園、直徑約二十釐米,身長二米五左右,越往尾部略細,全身呈綠灰色,腹部略顯淺白,頭部有兩根長鬚約二尺多,向頭前兩旁伸展着;頭部下方排列有許多短鬚、不太長,眼睛很亮,在鍋爐房內兩個大燈照耀下,那明亮的眼睛正在向下瞅着,很是可怕。目擊者心中驚恐萬分,急忙躲進鍋爐房內的休息室裏屋,他一夜未能入睡,等到其他鍋爐工接班時,向講述了夜間發生的這一切。於是二人決定出去查看,整個鍋爐房,除了高處窗子上一塊玻璃早已缺損外,其餘門窗完好關閉,四周牆上也無任何遺蹟,唯有房頂,因多年積灰甚厚,已成黑色,在黑屋頂上留下多處白色遺蹟,十分清晰。較完整的幾處均在二米以上。三天後,相關部門將遺蹟攝錄下來,並在屋頂痕跡處採集了灰塵,經化驗分析,發現痕跡處灰塵的物質成份發生了奇特的變化,鈉元素的成份明顯較對照組增加!事實上,這絕不緊緊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有關神龍的記載,真實的情況是,史料上的關於“真龍現世”的記載不可勝計。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第2張

首先,古代居民確曾見過真龍,這一點是十分肯定的!並且,古代的中國人是把龍當作一種稀有動物來記述的。在能找到的現存歷史資料中,爲甲骨文最早,所以,有關真龍現的最早的記載是在夏朝時期。

帝孔甲於壬寅年即位,專好鬼神之事,不正宮庭,不務德政,天下諸侯多叛。表雲片入奏,只當不知。衆臣諫之不聽。一日,天降二龍,一雌一雄,落在朝門之外。意思是說夏朝的帝孔甲即位後失德,大臣勸說無效,某一日,天上下來兩條龍,一雌一雄,落在朝門外面。

而《左傳》昭公十九年及昭公二十九年,兩次寫到龍的出現,並且,更是指出早期社會中曾經有過專門豢養龍的家族。

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以後的史籍中,見龍的記載仍不絕於書。摒除有意的作僞和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誤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記載清楚地表明,古代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衆人圍觀一種罕見動物的事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前往觀看。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第3張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黃龍出現在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赤水,逗留9天后方纔離去。當時曾爲此立廟作碑。宋代還可見到記載此事的碑文。

太和七年(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的一口大井中發現青龍,浮現了10多天。魏明帝曹睿親自率領羣臣前去觀看,並叫畫工當場繪圖,但尚未畫完,龍就下潛消失了。因爲此事,曹睿下令改年號爲青龍,改摩陂爲龍陂。

永和元年(345年)四月,有兩條龍,一條黑,一條白,出現在龍山(今遼寧朝陽市鳳凰山)。燕王嘉容皝也是親率羣僚,傾朝出動,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祭祀活動。直至明清時期的地方誌中,還不時有這方面的記錄。如《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

緯《唐年補錄》記載,鹹通(860~873)末年某一日,有青龍墜落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總長十多丈,身子與尾巴各佔一半,尾呈側扁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二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縣裏派員將龍的遺體送往州府,因爲身軀太重,只能分割成數十段。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成化(1465~1487)末年的一天,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條龍,被漁民用扁擔活活打死。隨後引來了大批圍觀者。這條龍身高約一人之高,身長數十丈,頭足鱗角酷似畫上之龍,只是腹部呈紅色。郎瑛說,這是他的朋友金茂之的父親客遊廣東時親眼所見。

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嗎?詳細解析龍的出身與隱藏地點! 第4張

類似的記載還可見於《永平府志》:道光十九年(1839)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海口,寂然不動,蠅蚋遍體。當地民衆爲它搭起葦棚以遮蔽陽光,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3天后,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而且,最爲關鍵的是,直到近代,還有人見過龍的鱗片。吳趼人在1910年發表的筆記文中,提到他有一個同鄉,叫李宗岱,光緒年間任山東布政使。一日,濟南大風雨,墜下一龍,百姓爭往分割。李宗岱的僕人也弄到一個腳趾,大如嬰兒腿,腥味濃烈。揭下的鱗片是方形方紋,並呈五彩色。當時爲督辦金礦,聘有幾位西洋化學師。李將鱗片交給他們化驗,不知是因爲受到條件限制,還是因爲化學師無能,結果未能弄清其構造成分。

按照學術界流行的推測,龍的原型大概是蛇類或鱷魚類動物。然而,唐宋以來的有些文獻記載,對龍的外形及特性作了近距離的描摹,證明以上推測難以成立。如果說,古代及近代的這些記載果不可信的話,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現代人的證詞。

1944年陰曆八月的一天,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後頭,聚集了300多人,正在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當時的目擊者有些至今還健在。據目擊者之一任殿元回憶說,從未見過這麼大的動物。當地村民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整整十五領炕蓆,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這個動物的外形如同巨型四腳蛇。它的頭頸比身子細,前額長了個約 0.4米長的扁鏟型的角,臉型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着七八根長鬚,又粗又硬,身子的前半部分粗,接近成人腰那麼高,直徑大約1米多,4個爪子深深地插進沙灘裏,每個小腿都比小夥子的胳膊粗;後腿以後是尾巴,比前身細,卻有八九米長。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鐵青色,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跟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略小一些。該動物的腥味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大羣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抖動身上的鱗,發出乾澀的“咔咔”聲。在村長的組織下,男女老少挑着桶,端着盆,不斷往黑龍身上澆水。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夜晚轉成了暴雨。第二天一早,黑龍就不見了,它趴過的地方只剩下一條深溝,沙子裏還留有濃烈的腥味。當地人講,黑龍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爲暴雨夜不可能有人守候在旁邊。回想40多年前看到的情景,任殿元老人依然滿懷疑問:“那個巨型動物爲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畫的龍?會不會是我們的祖先也曾看到過龍?”

其實,只要將今人的證詞跟古人的記載相對照,我們就不難發現:學術界對於神龍的既有認識,可能存在着重大的疏漏。其實,龍最有可能的就是古代兩棲類動物的變種並且成功的保存延續了下來,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這種被稱之爲“龍”的動物,全身裹滿像魚鱗那樣的鱗片,而不是鱷魚身上的那種角質鱗。這在爬行綱動物中,包括已經逝去的恐龍在內,還找不到先例。可是,在離水登陸不久的古代兩棲類中,這一特徵卻是常見的。

第二,古籍記載稱墜龍“鱗滑而油”、“腥涎滿地”,可見它的體表有着豐富的黏液腺,那股濃烈的腥味正是由黏液散發出來的。尚未完全擺脫皮膚呼吸功能的古代兩棲類,恰好具備此項特徵。

第三,口須本是魚類最重要的觸覺器官。登陸成功的爬行動物,應該是視覺發達而口須退化。龍的長鬚似乎顯示,它不僅從未遠離過水域,而且長期生活在光線幽暗的地方,發達的觸覺器官正是爲了彌補視覺的不足。

第四,因爲龍的外觀像巨型四腳蛇,致使有的研究者誤以爲是大鱷魚。殊不知,三迭紀以前的兩棲動物中,外形近似鱷魚狀、採用匍匐爬行方式的,並不在少數。

第五,假如龍是一種已經成熟的爬行動物,那爲什麼要用水去潑灑它的全身?龍一旦困在陸地,大多表現爲神氣俱喪、木然無能;只有當大雨降臨,它才重新抖擻起來。這不禁使人想起兩千多年前《管子》一書對這種動物所下的判語:“蛟龍,水蟲之神者也。乘於水則神立,失於水則神廢。”

從上述跡象來看,這種在歷史的長河中若隱若現、攪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如癡如狂的神祕動物,只是古代兩棲類在特殊環境中保存、延續一個變種而已!

正所謂雲從龍,風從虎,當猛虎來臨,其速生猛,風必從之,虎虎生風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至於龍,我則更相信是其必須藉助雲霧才能升騰穿越,所以龍來必有云,而云去則龍墜落地面,下場悽慘,除非等有雨的時候才能再走。龍跟虎不一樣,虎的威風是帶出來的,而龍則是要順應雲和雨。

那麼,神祕無盡的中華神龍,平時都是隱藏在哪裏生活在什麼地方呢?答案很明確,就是水裏!

我們根據記載尋查可知,但凡龍出現的地點,無不是在湖邊、海邊、河邊或者附近有江河大湖的地方,所以,龍是生活在深水裏的,而且龍的樣子大概和傳說中的樣子差不多,龍身上很腥,並且可以藉助雲霧和雨騰空,如沒有藉助,則會跌落地面,等待風雨再度來臨才能逃走,而且龍的飛行速度非常快,拍打騰挪的勁道奇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