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最強軍糧,人馬都能吃,保質期還長達9年

古代最強軍糧,人馬都能吃,保質期還長達9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當兵吃糧,天經地義。維繫士兵健康的軍糧,不但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國防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因此,軍糧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視。隨着時代的變遷,軍糧也發生了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進步。

從先秦到唐初,粟米始終佔據“王牌軍糧”的寶座長達千年。之所以選擇粟米,與其深厚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粟米就在中國北方廣泛種植。古人就地取材,節省大量運輸成本。

粟米耐旱耐貧,產量穩定,是當時唯一呈現盈餘狀態的穀類作物。秦漢時,大米種植尚未普及,1斤大米能換2.5斤粟米,其經濟性成爲重要的參考指標。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實行“什一法”(繳納畝產量的十分之一作爲稅收),五口之家耕種百畝農田,每年可產粟米95石,餘有45石。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畝產約79.41 斤,已達到建國時的60%,可以說粟米在當時的糧食結構是絕對的頂樑柱。

古代最強軍糧,人馬都能吃,保質期還長達9年

此外,粟米具有保存時間長的特點。粟米的保質期長達9年,而大米的保質期只有5年,可見粟米天生就是當軍糧的料。實際是貯藏起來的粟米保存期更長。隋朝亡國20後,長安府庫中的積粟仍然可以食用。

粟米在軍營中是人馬共食的。漢朝,爲了保證戰馬充沛的體力,給戰馬添加的精飼料就是粟米。根據《鹽鐵論》的記載:“一馬伏櫪,當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戰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糧,而漢武帝時期,全國擁有40萬匹馬,可見當時存在巨大的糧食消耗量。

現代科學試驗表明: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每日所攝取的熱量不應低於40千卡/公斤體重,才能維持體力消耗所需的能量。而粟米的熱量爲每100克362.44千卡(1,515千焦)。由上述數據,經過簡單計算可知:一個體重65公斤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成年人,只補充粟米的情況下,他至少需要700克以上的主糧配給。

根據《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的認定,秦漢時一斗禾重1350克。先來看看秦朝的糧食配供。當時秦國規定,按崗位的主次發放軍糧。一位從事高強度崗位的士兵,早飯得到半鬥小米,晚飯得到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計1125克粟米。而站崗等次要崗位,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計900克粟米。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出,秦朝的士兵基本能夠吃飽肚子。

在軍隊裏,普通實行一日兩餐。在宋朝以前,軍營的伙伕以煮小米粥爲主。將粟米和切碎的野菜、豆類,甚至肉類混在一起,放入陶鍋中一通亂煮。由於陶器保水性差,士兵們實際上吃到的是一碗稠菜粥。

古代最強軍糧,人馬都能吃,保質期還長達9年 第2張

隨着小麥種植地區在北方地區的推廣,唐中期開始,小麥在糧食結構中的比重逐漸增加。直到明末,小麥產量佔據北方穀物總產量的半壁江山。有趣的是影響小麥普及的原因,並不是小麥本身,而是食用方式。漢代,古人用不脫殼的小麥煮熟,製作成“麥飯”,不僅難以食用,而且不易消化。

受到遊牧民族影響,北方地區的百姓將小麥由“粒食”改爲“粉食”。這一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小麥的普及和推廣,軍糧也有了新的變化。唐朝爲了與回紇、突厥等騎兵抗衡,建立起一支與遊牧民族飲食起居類似的騎兵部隊。爲了減少後勤供應的壓力,騎兵攜帶燒餅和大餅作爲乾糧,輔以漁獵畜奶,以此保持機動性和戰鬥力。而同時期中原地區的軍營裏出現了餑杔(即面片湯)、炊餅(即饅頭)等新款軍糧。到了明朝,穿孔燒餅酥脆鹹香,中戳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受到了軍隊的歡迎。

至隋唐時期,南方的生產力持續發展。南方地區稻米一年兩熟,或者稻麥輪作複種,使得稻米產量迅速增加,通過南稻北運,大米和小麥逐漸成爲軍糧的標配。在明朝,伙伕們將熟米飯曬乾,製作成“乾飯”。飯點一到,士兵們取些乾飯,用熱水一泡,就能食用。這種方便米飯,早在漢代就出現了,當時稱之爲“糗糒(qiǔ bèi)”。

士兵吃飯,光靠糧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副食的補充。鹽在軍隊後勤供給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資。古人將鹽和副食結合起來,形成以大醬和醃菜爲主的軍隊副食結構。大醬在中國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米醬混搭,成爲軍糧供應的主要形式。秦朝規定士兵1鬥米配半升醬,而駐守邊塞的漢軍2石糧食配醬2鬥。到了唐朝,唐軍士兵一天領小米2升,鹽半合。可見,醬一直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調味品。

到了宋朝,軍隊的副食供應變得豐富了。宋軍征戰時,由地方組織供應乾糧和麻餅,將茶,酒,柴和水等雜項,以錢幣方式發放給士兵。出戰時,宋軍揹負糜餅,雜餅,皺飯,硬塊鹽和醬行軍作戰。明朝的副食同樣很有特點。伙伕用三升豆豉摻和五升鹽,搗爛成泥,做成餅狀,曝曬成幹。士兵食用時,剝下一塊棗核大小,足以滿足調味需求。而最奇葩的軍隊副食莫過於“醋布”了。顧名思義,將布在醋和鹽水中反覆浸泡,然後曬乾製成“醋布”了。在吃飯時,士兵剪下一塊布,合着軍糧一起煮,不一會兒就能吃到有滋有味的飯食了。

在軍糧供應中,肉食絕對屬於奢侈品。遊牧民族殺一頭牛,將上百公斤牛肉風乾一個月,牛肉脫水後重量明顯減輕,風乾後的牛肉重約一二十斤的肉乾,人們把這些牛肉放進一個牛膀胱裏,隨身攜帶,配以畜奶,食用方便,營養豐富,熱量充足。憑藉這一優勢,蒙古族騎兵無需後勤供應,他們建立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相傳南宋名將宗澤得勝而還,百姓爭相用鹽醃的豬腿犒勞軍隊。宗澤將“醃腿”進獻給朝廷,宋高宗趙構見其肉色鮮紅如火,讚不絕口,御名“火腿”。這種肉類配製在中原軍隊供給中少之又少,最終,吃牛肉的蒙古騎兵打敗了吃小米的南宋軍隊。

軍糧供應如此單調,會對士兵們造成什麼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由於長期得不到穩定的肉蛋奶等動物類食物供應,士兵們體內普遍缺乏維生素A,影響眼睛的夜視能力,造成“夜盲症”。因此,在很多戰役中,爲數不多的精兵,夜襲人多勢衆的敵營,往往得勝而還。將領正是抓住了對方患有夜盲症這一弱點,攻其不備,建功立業。由此可見,肉食對於軍隊的重要性。

軍糧數量的多少,關係到士兵個人體質的高低。軍糧質量的高低,體現了軍隊戰鬥力的強弱。軍糧品種的增減,展示了國家實力的興盛。士兵們不但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還要忍受單調的伙食折磨,着實不易。他們來自於勞動人民,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值得我們向古代士兵們致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