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白帝託孤,劉備到底向諸葛亮“託”了什麼?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白帝託孤,或者更確切的說法是永安託孤,一直以來都是喜歡三國的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作爲託孤者的蜀漢先主劉備,在將國事和太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後,留下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更是引發了後人無數的猜測與爭議。

由於託孤往往屬於宮廷祕聞,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白帝託孤則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先主劉備的那八個字,自然成爲千百年來所有託孤中人們最愛品評、最樂於探討的那一個。

有人認爲,這八個字體現了劉備、諸葛亮君臣間的肝膽相照、毫無嫌隙,堪稱古代君臣關係的典範;也有人認爲,這句話看似託孤,實則暗藏殺機,進而感嘆孔明從未真正得到劉備的信任。

那麼,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更符合歷史的真相?劉備在託孤時留給孔明那八個字,究竟是何用意?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上圖_ 白帝城託孤

要想解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白帝託孤,劉玄德到底向孔明“託”了什麼?

雖然白帝託孤時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交流是在一種“你知我知”的環境下進行的,無論是《三國志》《漢晉春秋》還是《資治通鑑》,對於託孤的具體內容都記載甚少。但是別忘了,除了史籍,還有大量與託孤相關的表文、奏章、詔書等史料流傳至今,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託孤的實質是什麼。

孔明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可見,劉備在臨終前,向孔明託付的是一件“大事”,以至於連孔明這樣的奇才也不得不“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關於這一點,可以從與孔明一同接受託孤的李嚴那裏得到印證。

建興四年(226年),李嚴在寫信策反孟達時,曾言道:“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三國志蜀書李嚴傳》)。那麼,這件大事是什麼,以至於讓諸葛亮、李嚴兩位顧命大臣都深感責任重大呢?

答案就是:北伐曹魏、復興漢室。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第2張

上圖_ 諸葛亮第一、第二次北伐示意圖

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時,後主劉禪在詔書中就明確指出:“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除患寧亂,克復舊都。”(《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注引《諸葛亮集》)

詔書寫得非常清楚,先帝託付給孔明的,就是輔佐後主光復大漢天下,故而後主才付之以全權去“除患寧亂,克復舊都”,這和孔明自己在《出師表》中於“恐託付不效”之後所寫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完全是一個意思。也只有如此,他才能“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才能夠以先主的遺命懇請後主“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明白了託孤的實質內容,我們再來看下一個關鍵點,那就是爲什麼劉備要把北伐曹魏、復興漢室這件大事託付給孔明,甚至不惜要讓接班人劉禪以“付之以專命之權”的形式來讓孔明做這件事呢?

我們知道,曹丕是以“比昭有漢數終之極,魏家受命之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獻帝傳》),即漢朝的氣數已盡,故由魏繼承天命的名義來接受漢獻帝禪讓的。因而劉備在登基稱帝時,便旗幟鮮明地指出:“漢有天下,歷數無疆”(《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明漢家的氣數仍在,只不過是被曹丕“竊居神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所以,劉備建立的這個政權是叫做“漢”,因爲它繼承了太祖劉邦(劉邦爲漢太祖高皇帝,習慣上稱高祖)的“漢”與世祖劉秀的“漢”的天命,它將“龔(恭)行天罰,討滅曹賊,復興漢室”,完成大漢的又一次中興。

可見,北伐曹魏,是蜀漢政權的立國之基。只有北伐曹魏,才能表明蜀漢是繼承了兩漢的天命;只有北伐曹魏,蜀漢纔是“漢”,而不是那個偏安益州一隅的“蜀”。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第3張

上圖_ 三國鼎立

可以說,伐曹對於蜀漢來說,是立身之本,更是宣示政權合法性、爭取民心的一面旗幟。然而劉備登基後的首次征伐,卻沒有指向曹魏,而是指向了東吳,結果遭到慘敗。徵吳及徵吳的失敗,可謂完全背離了蜀漢建國的政治路線,背離了劉備即位詔書中對於其帝業合法性的論述,從而在蜀地引發了巨大的輿論動盪。

大家不知道這個不踐行其政治理論、不合乎其立國之本的政權,究竟還有沒有氣數、是不是真的能代表“漢”。在這種情況下,在劉備尚在人世的時候,蜀地就爆發了黃元、高定、雍闓等人的叛亂,而曹魏則發動了空前的宣傳攻勢,以“劉氏祚盡”爲由對蜀漢進行“和平演變”,希望蜀漢取消帝號、歸順稱藩。

這些內憂外患結合起來,很有可能使剛剛建國不久的蜀漢就此消亡,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述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那麼,怎麼才能擺脫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向世人表明漢祚仍在?那就必須重新舉起伐魏的大旗,將蜀漢的施政方針重新轉回到“龔行天罰,討滅曹賊,復興漢室”的道路上來。惟有這般,才能證明這個誕生在益州的政權仍是享有天命的大漢,而那個佔據了中原的曹魏纔是“竊居神器”的僞朝。只有讓伐魏的旗幟高高飄揚,才能宣示蜀漢的合法性,宣示天命在我,由此纔可凝聚益州人心、穩定蜀地局面。

理解了伐魏關乎蜀漢的興衰存亡,我們再來探討劉備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真正用意。伐魏是大事,是蜀漢繼續堅挺下去的關鍵,但劉備是無法完成這件大事了,他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諸葛亮。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第4張

上圖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那麼,怎麼才能讓諸葛亮做好這件事?

一是展示信任。

這也就是託孤中劉備所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對孔明的才能給予充分肯定,唯此才能讓大家緊跟着孔明走而不至動搖,避免像後來的姜維那樣受到“智不出敵”(《三國志·蜀書·廖化傳》注引《漢晉春秋》)的非議。

二是打消疑慮。

這便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真正含義。這裏的“取”到底該怎麼理解?筆者認爲應是“取之”的簡略說法。所謂取之,就是“取回被曹魏篡去的漢家天下”的意思,而非“取而代之”。只有做這樣的解釋,才能講明白爲什麼在說這句話之前,劉備一定要先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在當時的情況下,蜀漢面臨的危機是政權還能不能在蜀地站穩腳跟,不論是劉禪還是諸葛亮,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危機,誰當皇帝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迅速消亡。況且以當時的巴蜀人情來看,至少劉禪即位初年,諸葛亮還沒有那麼高的人望以支持其奪取帝位。

孔明若真取代劉禪,無非是又引發一場類似劉備取代劉璋那樣的蜀中內戰罷了,這無疑會將蜀漢政權本就不多的政治軍事資源更快消耗掉,從而爲魏、吳徵蜀創造有利條件而已。

所以說,劉備在表明了對諸葛亮充分的信心後,讓他放開手腳輔佐太子劉禪討伐曹魏、復興漢室,如果劉禪不能或沒有能力完成這件事,那麼就要由孔明單獨扛起重任,取回被曹魏篡去的漢家天下,這便是讓孔明打消顧慮,也打消了任何人對伐魏事業和孔明地位的懷疑。不得不說,這堪稱一個政治高招,因爲它掐死了旁人離間劉禪與孔明君臣關係的苗頭。

後來,被譽爲“李氏三龍”的益州名士李邈(之所以強調李邈的身份,是因爲他的觀點應當代表了益州相當一部分士人的看法)以所謂權臣在外領重兵非社稷之福爲由,請後主詔孔明回朝,後主大怒,“下獄誅之”(《三國志·蜀書·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當然,如果孔明果真安定了漢家天下、實現了漢室中興,他是不是會效仿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乃至像曹丕那樣“取而代之”,恐怕當時病入膏肓的劉備也想不到那麼多了。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劉備向諸葛亮託孤了什麼 第5張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可以說,白帝託孤既是玄德、孔明君臣際遇的最好註腳,亦爲蜀漢接續兩漢的天命與道義打下了堅實的椽柱。而後世之人不去探究託孤的實質,卻總是站在帝王權謀和厚黑學的角度,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字面意思來揣測,以至於炮製出許多與真實情況南轅北轍的說法,真是何其不明其理也!

參考資料:

〔1〕《三國志》《漢晉春秋》《華陽國志》《諸葛亮集》

〔2〕呂思勉 《秦漢史》

〔3〕饒勝文 《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

〔4〕田餘慶 《秦漢魏晉史微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