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吃的“長生不老藥”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如皋是個有名的長壽之鄉,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據統計,這裏的百歲老人多達251名。在當地坊間,流傳着一個神祕傳說:當年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就派徐福到東海尋找長生不老仙丹,沒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風大浪,找來的長生不老仙丹全撒在瞭如皋,從此這裏的水土有了一種靈氣,長壽老人就特別多。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網絡配圖

這種傳說不無道理,因爲在中國古代,希望通過服食丹藥而長生不老的人特別多,那麼真有這種“不老仙丹”嗎?發現週刊記者在探尋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現,南京市博物館就收藏了這種丹丸,從出土至今,鮮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見過它們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從出土至今,不老仙丹從來沒有展覽過,一直“養”在地庫中。

南京專家考古發現神奇“紅色米粒”

故事要從1965年說起。當時的考古發掘人員在象山的東晉大墓裏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有米粒大小,通體紅豔,看上去直徑0.4~0.6釐米,每顆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爲0.275克,平均每粒重約0.372克。

當時一共發現了200多粒這種東西,部分已成粉末,“剛發現的時候,它們放在一個直徑約10釐米、圓形的漆盒內,就放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可見它們對墓主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介紹說,“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長女,字丹虎,死的時候58歲,由於終生沒嫁人,死後就葬在了父母墳的右邊。”

讓考古專家們高興的是,這一粒粒紅豔豔的小丸子雖然已經1600多年了,至今還比較完整,看上去還有幾分可愛。只是,它們是什麼?是1600年前的水果?還是主人生前最喜歡的藥呢?

對這些只有米粒大小、圓乎乎的小顆粒,考古專家們一時也摸不清它們究竟是什麼,因爲,這樣的寶貝當時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它們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

爲了解開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關專家拿了其中三粒,對它們進行化驗,最終認定它們就是東晉時期非常流行的“長生不老仙丹”。

“從墓誌看,王丹虎死於東晉升平三年(359年),這個時期正是煉製金丹及士大夫階層倡導‘服食’盛行的時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種所謂能長生不老的丹藥。”“長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麼成分組成?它們是如何煉成的?不要說現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東晉,對於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來說,也是顯得撲朔迷離,加上煉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師徒相傳,並且嚴守祕密,這給“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

再次發現不老仙丹是1998年發現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新校區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一處六朝磚室墓羣。在江蘇省文化廳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領導和協調下,我們迅速組織考古隊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墓羣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在當年轟動一時,並被列入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王志高回憶說,當時一共發掘了3座磚石墓,磚墓規模較大,全長7米以上,墓葬形制爲凸字形單室墓,出土了金器、銅鐵、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餘件。在衆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樣寶貝讓專家們很眼熟,那就是紅色的“不老仙丹”,只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況不太一樣的是,丹藥擺在墓主人的手邊,在右側手臂附近,還有一個精緻小巧的鎏金帶蓋銀鼎,像是專門用來盛放丹藥用的。但是,這些“不老仙丹”由於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這說明,在東晉大宅門裏的名士們都吃這種小藥丸,這種藥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尋找的長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個世紀爲何見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館《六朝風采》撤展前,記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過幽靜的樓道,在展廳二樓青瓷蓮花尊的後面,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顆粒狀物體藏在一個小玻璃盒子裏,雖然燈光偏暗,但它們看上去相當鮮豔,隔着玻璃也能看到它們泛着橘紅色的光。細細看去,它們就像是用紅橡皮泥捏出來的一粒粒小藥丸,有的呈圓形,也有的呈橢圓形……

事實上,記者看到的只是“不老仙丹”的複製品,原件從來沒有展出過。據南京市博物館保管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發掘入藏後,就再也沒出過庫房的大門,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對外展出過,甚至連博物館的很多內部人士都沒見過它們的“廬山真面目”;展廳內對外展出的不過是爲了滿足現代人的好奇心,而後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庫房中,放在一個錦盒當中,每天都有人專門照顧它們,看它們的溫度溼度,觀察它們入藏博物館後有沒有變化。”據瞭解,這些丹丸雖然已經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顏色依舊豔麗,看上去就像剛從煉丹爐內拿出來的一樣。不過也有的“不老仙丹”,由於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發掘的時候已經變成了粉末,很難保存。

它們究竟有多寶貝,爲何不能拿出來亮相呢?專家說,它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藥類文物,爲研究東晉時期丹藥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提供了實物依據。“見過‘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數。”這位負責人說,雖然丹丸是用多種礦物質煉製成的,但經過1600多年,溫溼度、光線稍有變化,對它們都會造成一定的殺傷力,保存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放在庫房內不要動它們;“原件不能展出,它們對外界環境變化太敏感了”。

那麼,南京市博物館一共收藏了多少顆不老仙丹?它們都有多大?這麼多年來有沒有變色、變形?相關負責人笑笑說,從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沒有發生大變化,至於它們的體重、身高等等,都是祕密,不能對外透露。

這種仙丹妙藥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上世紀60年代的化驗顯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爲13.0%,汞的含量爲60.9%,另有約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爲何物。”王志高說,那時的技術並不發達,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無法完全解碼,如果今天再拿去檢測,應該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讀出來,只是現在無人提出這個請求。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第2張

網絡配圖

爲什麼魏晉名士都那麼癡迷這種小藥丸呢?甚至死後都要把它們帶進棺材?“東晉時期,大宅門裏的男男女女們都很迷戀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個大家族,高崧大家族,還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風靡一時的朝代,煉丹家也應運而生。這些煉丹家像現在的明星一樣走紅。”

“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東晉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介紹了煉丹的過程。由於丹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加熱後它分解出汞,即水銀;冷卻後,水銀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這些辛辛苦苦煉成的丹藥真的能讓魏晉名流們如願以償嗎?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說,丹藥其實是由石鐘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種礦物質煉製而成。丹砂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它列爲上品中的第一位,認爲它可治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實際上,東晉人煉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時候要掌握藥量,很容易因爲丹藥的毒性而喪命,熱衷於煉丹術的道士服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道士們便將服藥中毒猝死諱言爲尸解或白日升仙,這不過是欺人的謊言。

在中國歷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長生不死之藥而死的皇帝約有10人,東晉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年,晉哀帝像往常一樣吃了“不老仙丹”,但身體很快燥熱難當,哀帝拼命喝酒想泄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無奈,日積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終撒手人寰。可憐的他,死前連個繼承皇位的子嗣都沒有。

魏晉風度原來是痛苦的藥性折磨所致

“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先吃下去的時候,倒不怎樣的,後來藥的效驗既顯,名曰‘散發’。倘若沒有‘散發’,就有弊而無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煩的事。

人吃了之後,身體先是發冷,接着發熱,就像得了瘧疾一般。“人吃進去後會面紅,五臟六腑都會感覺在燃燒,必須大量飲酒來排掉身體內的毒。”王旭東說,這種“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實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後必須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須是熱酒,這樣才能散掉體內燥亂的熱氣。

五石散不僅對飲食要求極高,對衣着要求也很怪。吃藥之後會渾身長瘡,必須穿着寬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緊身衣,就會和皮膚摩擦,就像刀一樣在身上割來割去;除了寬大,衣服的新舊也很重要,新衣服發硬,一般不受歡迎。又因皮膚敏感,衣物不能漿洗,新衣服和洗過的衣服比較硬,穿起來極不舒服。爲了減少腳被摩擦的面積,他們不穿鞋而選擇穿木屐,所以,魏晉的人看起來個個都是寬袍大袖,表面高雅、飄逸得一塌糊塗,其實他們心裏苦得一塌糊塗。

因爲幾乎不洗澡和換衣服,衣服和身體髒了,便成了蝨子的樂園,於是,“捫蝨而談”就成了晉朝名士風度的一部分。“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糊糊塗塗的纔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王旭東說,在丹藥的毒害下,魏晉人的脾氣變得很壞,有時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因經常服用五石散,結果有一次一隻蒼蠅過來煩他,他竟氣得拔劍追趕。在說話方式上,魏晉名士也以說胡話、瘋話爲榮。其實並不是他們想要表現得多麼“有性格”,而是因爲在藥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們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也管不住自己的舌頭。

 “不老仙丹”既是毒藥爲何能在東晉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實是取人性命的毒藥,爲何在魏晉時期,名門望族們還對它如此熱衷,白白丟了性命呢?南京文史專家薛冰說,這和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有關。魏晉200多年是一個黑暗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戰禍屠殺,幾無寧歲,再加上天災和瘟疫,人民生活動盪不安。“東晉政府從中原被趕到了南京,這種遷徙之痛,讓名門望族們頓時消極。”殘酷的現實使名士內心的壓抑和痛苦越來越深。爲了擺脫內心的苦悶和不平,他們不再談論政治,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脫。道家“消極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這種心態,於是他們便開始轉求三玄之學,把對現實的關注移到那些玄遠哲理上,以期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於虛無縹緲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麻醉。“這是魏晉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險和心靈的苦悶下,在精神層面尋找慰藉和解脫的一種方式。”

“在魏晉時期,漢代主張的‘獨尊儒術’正統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們的思想文化趨向於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較關注自我,主張無爲而治,在名士們都消極悲觀遁世之際,乘虛而入。”當時,道教中還分離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長生成仙作爲道士修煉的最終目標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長生術突出爲一切方術的核心,爲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學體系,構造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此外,葛洪神仙觀的核心內容中,還有一個“地仙”的概念,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劑金丹,成爲“地仙”,在地上人間恣情享樂,直到想做“天仙”時,再將剩餘的半劑金丹服下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現實和超現實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這種“地仙”,不過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長線上補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當時貴族名士安逸、放蕩和嗜慾生活在神仙世界裏的投影。

東晉時期,雖然還存在着多種道教派別,而經過葛洪的改造,理論化了的天師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響最大的道教派別。當時的高門貴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現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琅琊顏氏、高平郗氏、長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體或部分家族成員都是信奉道教的。

人類究竟能不能造出長生不老藥

●歷史祕籍中的形形色色“長生不老藥”有多少效果

●決定人類壽限的因素有哪些

●現代人該怎樣以科學的名義追求長生

長生不老就是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

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聖經》中的亞當活了930歲,130歲時還生了兒子塞特,之後又活了800歲;他的塞特在807歲時還生兒育女,前後活了912歲……爲了追求這個夢想,古代的人開始了不懈地努力,嘗試着煉“長生不老”的丹、制“長生不老”的藥,除了“五石散”,還有不少用中藥材煉製的丹藥,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這些藥可不是騙人的方士煉製的,它們甚至得到華佗等名醫的認可。

彭祖不老的真相究竟是什麼,這些中藥材煉製的“長生不老藥”究竟能不能令人長壽,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科學家也在探尋另一種長生之路,他們會成功嗎?這些似乎都是謎。

彭祖長壽並非虛構,但他真的活了八百歲嗎

彭祖活到800歲,有一個非常玄乎的傳說。

據神話傳說,彭祖和陳摶老祖兩人,都在天宮玉皇大帝身邊主事。一個管着功德簿,一個管着諸神的生死簿。有一天,陳摶對彭祖說:“我勞累過度,想好好睡一覺。如有要緊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儘管放心睡覺去吧!”彭祖一見陳摶去睡覺,想趁此機會到凡間遊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陳摶更換生死簿名單,發現他的名字也在上面。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間被玉帝發現了,就會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靈機一動,把生死簿上寫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頁紙撕了下來,捻成紙繩訂在本子上,從此,這個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第3張

網絡配圖

彭祖流落人間,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後娶了四十九個妻子,生了五十四個兒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輕力壯,行動灑脫。當他娶了第五十個妻子後,就辭了官,到處遊山玩景,直到這位妻子由當年的黃花閨女變成老太婆時,才定居到宜君縣一個小山村。這時彭祖已八百歲了。有天晚上,夫妻倆睡在牀上拉話,妻子問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後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說:“當然還要娶,不然誰陪伴我!”妻子又問:“你爲啥一直不會衰老呢?難道生死簿上沒有你的名字嗎?”彭祖哈哈大笑:“我永遠不會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們就是找不着。”妻子接着問:“那你的名字在什麼地方?”彭祖一時得意說出了實情。妻子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奧祕。

這位妻子死後,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此事。玉帝聽後恍然大悟,派兩個差神下凡去找彭祖。由於年代久遠,派下來的差神根本不認得彭祖,找尋許久毫無音訊。這兩位差神不敢輕易地回去交差,只好遍跑人間,四處打問。

一天,二位差神來到宜君縣彭村,趁木匠吃飯之機,偷走解板大鋸,到打麥場上使勁地鋸一個碌碡,一下招來很多鄉親圍着看稀奇。這時,彭祖也前來觀看。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彭祖因自己年事高、經歷廣,趁機譏笑說:“我彭祖活了八百歲,沒見過有人鋸碌碡。”話音剛落,二位差神把鋸一扔,當場就鎖住了彭祖。這天夜裏,彭祖就去世了,享年八百歲。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彭祖這個人物並不是虛構的,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籛名鏗,黃帝之後,爲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第三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老人、中華養生文化創立者,也是中華廚界祖師爺、中華武術文化鼻祖及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性學大師。不過,王旭東表示,按照現在的計算法,彭祖其實只活到130歲左右。“古時對年的計算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彭山一帶,鄉間流行一種‘小甲子’計年方式,即六十天爲一年。按此換算爲現今的計年標準,彭祖也就活了130多歲……但卻已經差不多到了人類生存的極限。”

人的極限自然年齡究竟有多大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只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呢?王旭東稱,根據科學研究結果,人類的正常壽命不應該少於100歲,大約在120~130歲左右。

“科學家研究哺乳動物時發現,其最高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爲2年,壽命約爲10~14年;馬的生長期爲5年,其壽命約爲25~35年;人也是哺乳動物,生長期爲20~25年,自然壽命則應爲100~175歲。還有一種研究稱,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長期的5~7倍,而人類的性成熟期爲14~15年;還有一種研究指出,動物的自然壽命爲其細胞分裂次數和分裂週期的乘積,人體細胞分裂次數約50次,每次分裂週期平均爲2.4年,故人的自然壽命應爲120歲左右。根據以上三種測算方法,人的自然壽命都應該達爲120歲左右。”

但是,在實際生活過程中,超過100歲的人並不多,這又是爲什麼?王旭東告訴記者,這跟遺傳、環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又促使了疾病的發生和衰老的早到,有的直接引起了死亡,故使人的實際壽命遠遠低於自然壽命。”

長壽之鄉的老人爲何活得長

那麼,爲什麼有些地方的人能夠活得更長呢?例如江蘇的如皋、新疆的吐魯番、廣西的巴馬都是長壽之鄉,尤其是巴馬,從2007年統計的數據來看,巴馬百歲以上壽星74位,其中年齡最大的116歲。每萬人中有百歲老人達到3.1人,這一數據居世界5個長壽區域之首。那麼是不是遺傳的長壽呢?已經從事長壽科學研究25年的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表示:在形成長壽的因素中,遺傳只佔15%,85%要靠後天的努力,“巴馬的長壽與地理、氣候、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更與和諧的社會環境,長壽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結構有關。”

王旭東也提醒市民,促進生命活力有很多要素,如避免自由基傷害、科學飲食、適當運動、家族健康、降低精神壓力及充足的睡眠等,“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比外國人合理,爲‘金字塔’結構,底下是蔬菜水果,中間是肉,尖尖上是脂肪,這是比較合理的,另外環境也很重要,不然爲什麼古書中都說要到深山老林裏去修煉呢……”

事實上,古人養生家也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爲,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關係。《管子·形勢》篇中就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體利而壽命長益。”

 “老奴丸”真有讓人返老還童的祕密嗎

那麼,彭祖如此長壽,是不是吃了什麼“長生不老藥”呢?對此王旭東沒有明確透露,只是強調,古時的“長生不老藥”還真有不少,比如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

“五石散”已確認有毒,那麼像老奴丸、打老兒丸、冰玉散等“長生不老藥”是否也有毒呢,它們到底能不能讓人長生不老?

傳說,古時有一位女子,因爲丈夫常年不在家,熬不住寂寞的她與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體衰,讓該女子非常不滿意,於是她就把“老奴丸”這個家傳祖方給他吃,沒想到老奴“返老還童”,還與該女子生了兩個孩子。但後來事情敗露後,她把老奴打死了,發現老奴骨髓飽滿,骨質堅硬。

而在古老的醫術中,仍有關於老奴丸成分的記載:紫梢花、燈草炭、蛇牀子、車前子、蓯蓉、菟絲子、馬蘭花、巴戟、淫羊藿、蓽澄茄、大茴香、金櫻子、破故紙、木香、母丁香、韭菜子、制川烏、遠志、乾薑、沉香、澤瀉各5錢;核桃仁、柏子仁、桑螵蛸、枸杞子、山萸肉、茯苓各1兩;蜘蛛15個;熟地4兩。

老奴丸真的有那麼神奇嗎?王旭東給記者解釋了老奴丸的功效,它不僅可以溫助腎陽,而且還可以滋腎強精,兼能祛肝經風溼諸邪,疏通經脈,故有興助陽事之功。因腎爲人之先天之本,本方藥功在補腎,故亦可起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壽作用,適宜於中老年人精虧陽衰、虛耗風溼、陽痿不舉、腰腳疼痛者服用。

 皇室爲何看中華佗改良的“仙姑打老兒丸”

除了老奴丸,醫術中同樣記載了另一種神奇的丹藥——打老兒丸。

相傳很久以前,一年輕女子手持木棒,在路上追打一鬚髮皆白的老頭子。過路的人見了,無不憤然。論相貌,那女子無疑是老者的晚輩,即使是夫妻,年輕妻子在路上追打老年丈夫也令人難以容忍。於是,路人對那年輕女子羣起而攻之。誰知那年輕女子的一席話,竟將過路的人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原來,被追打的老者,既不是“年輕女子”的丈夫,更不是她的長輩,而是她的兒子,所謂“年輕女子”,實際已百餘歲。她因長年服用家傳祕方配製而成的一種藥丸,所以容顏不老,雖已百餘歲,仍然身輕如燕,體態姣好。而她的兒子,屢屢不聽她的勸告,拒服她配製的藥丸,結果70多歲,變得鬚髮皆白,老態龍鍾。爲此,她十分生氣,常常追打兒子,逼迫他服用藥丸。

揭祕專家發現1600年前藥丸 爲傳說中長生不老藥 第4張

網絡配圖

聽到這裏,路人無不驚詫萬分,將“年輕女子”奉爲神仙,紛紛請求賜予藥丸,“年輕女子”毫不吝嗇,將家傳祕方一一告於衆人。衆人用之果然均收到奇效。於是,有人將這種藥丸稱爲“神仙訓老丸”。此後,“神仙訓老丸”名聲大振。至漢代,名醫華佗卻嫌該藥尚有缺陷,便在原來配方的基礎上增減了幾味藥物,突出了該藥壯陽滋陰的作用,並改名叫“仙姑打老兒丸”。

打老兒丸的成分另有不同,分別爲石菖蒲、幹山藥、川牛膝(用黃精自然汁浸,漉出,酒浸一宿,若無黃精,酒浸三日,漉出,細銼,焙乾)、遠志、巴戟天、續斷、五味子、楮實子、杜仲、山萸肉、茯神、熟地、小茴香、肉蓯蓉、枸杞子等。

“仙姑打老兒丸”經華佗調理,其名聲和作用更是不同凡響。不久,它便進了宮廷,成爲皇帝和皇親國戚們的專用藥品。既然進了宮廷,該藥“打老兒丸”這一不雅的名稱自然不能再用。於是,它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後來傳到明代,太醫院把“仙姑打老兒丸”改成“延年益壽丸”。明代末年(1641年)中原名醫郭敬海將家傳的“不老還童掛骨丹”合併改爲“延年益壽補腎丸”。

王旭東告訴記者,打老兒丸作爲延年益壽方藥,一般中老年人皆可服用;它也可用於治療心腎兩虛所引起的腰膝疼痛、陽痿不舉、精力衰減、記憶力減退、夜尿頻多、眼目昏花、兩腳麻冷等症。

 這些藥方可以益壽不能長生至今還用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冰玉散”也是大大有名,它是用生石膏30克、月石21克、冰片0.9克、殭蠶3剋制成的。

傳聞,神農時期有個叫赤松子的人,因爲服用了這種“冰玉散”,可以入火而不化,隨風雨上天入地,後來他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兒追隨他,也得道成了仙。

對於這三種“長生不老藥”的“長生”功能,王旭東給予了肯定,他告訴記者,這三個藥方一直流傳至今,臨牀上還在使用,“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這些方子可以延壽但不會長生不老。”最後,王旭東還提醒陰虛或素有陽熱者應當忌用。

現代科學家的長生不老術

既然人的極限年齡爲120~130歲左右,那麼有沒有辦法讓人類突破這個侷限,從而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英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認爲完全有可能,因爲人可以活到1000歲:“衰老是病,它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樣是可治的。”

王旭東告訴記者,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實:就是每一種細胞的壽命都有一定限度,在人工培養條件下,接近這個限度時,哪怕用最好的培養方法都拯救不了既定的命運。像人體的成纖維細胞,據試驗,最多隻能繁殖50代,到那時必然趨於死亡。其他像老鼠的成纖維細胞只能分裂18代,龜的成纖維細胞分裂110代,如此等等。研究發現,控制細胞分裂次數的時鐘是端粒。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片斷,經常被比作鞋帶兩端防止磨損的塑料套。這些小顆粒中並不含有基因,但它們可保護染色體免受傷害。不同個體的端粒初始長度也不同,但對每個個體來說,它們則可隨時間流逝而變短。在新細胞中,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頂端的端粒也縮短一點。就像磨損鐵桿一樣,如果磨損得只剩下一個殘根時,細胞就接近衰老。細胞分裂一次其端粒的丟失約30-200bp(鹼基對),鼠和人的一些細胞一般有大約10000bp。當端粒不能再縮短,細胞就無法繼續分裂了。

這一發現似乎告訴人們在細胞內有一口衰老鍾,這限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限定了生物的壽命。因爲高壽生物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分裂而形成的,它一分爲二、二分爲四,以此類推地增殖,組成胎兒,再分裂而成青年。如果細胞不能再分裂了,那麼個體就出現衰老現象。最近,又有研究發現,患有一種可加速衰老的遺傳疾病的人具有異常短的端粒,進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端粒被一部分科學家們視爲“生命時鐘”。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着科學家已經找準了衰老的真正起因,爲我們找到了一條“長生不老”之路。因爲只要有一種方法保持人類端粒完整不受損傷,人類就能永遠活下去。對此,王旭東表示:“誰都無法肯定有沒有可能。”不過,他告訴記者,最新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居然就有這種復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學家宣稱,如果破解了癌細胞一邊分解一邊複製的原因,那麼人們離1000歲就不遠了。”可是,王旭東表示他對這種做法及觀點持保留意見:“我認爲,通過控制細胞的增長使人體衰老得慢一點是可以的……一定要有一個限度,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人要是真能活到1000年實在難以想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