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孝莊至死不肯與皇太極合葬,是不願驚擾陵寢還是另有隱情

孝莊至死不肯與皇太極合葬,是不願驚擾陵寢還是另有隱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所謂太后下嫁,指的是皇太極之妻、順治帝之母孝莊太后,在皇太極去世後,下嫁給了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這一傳聞,至少從順治七年便已在民間流傳開來。

野史、演義對此大加渲染,《清朝野史大觀》、 《多爾袞軼事》、 《清朝通俗演義》、 《清宮祕史》 等都有所涉及。很多書中所描繪的情節堪稱荒誕離奇,如 《多爾袞軼事》 說,太后與多爾袞海誓山盟,太后先詐死,並舉行隆重喪禮,然後再以皇帝乳母身份與多爾袞成婚。

那麼,太后下嫁一事是否真的存在呢?

孝莊至死不肯與皇太極合葬,是不願驚擾陵寢還是另有隱情

網絡配圖

主張屬實的一方,理由有三條:

第一,一首詩。順治七年,著名的抗清鬥士張煌言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建夷宮詞》,開啓了太后下嫁說的濫觴:

上壽觴爲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 大禮恭逢太后婚。

詩的大意是,太后所居慈寧宮成爲大婚新房,禮部尚書制訂了太后大婚的典禮,大禮十分隆重,到慈寧宮敬酒祝賀的人已是盈門衆多。

整首詩描述的就是太后下嫁時的情形,它創作的時間與傳說中太后下嫁的順治五年不遠,且是以當時人的身份記述當朝事,因此,《建夷宮詞》成爲太后下嫁一說的重要證據。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第二,孝莊太后死後,奇怪地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康熙二十六年 ( 1687)十二月,孝莊太后病逝,年七十五。臨終前,她吩咐康熙皇帝說,太宗皇帝已經埋葬四十多年了,自己死後,就不要再驚動他了。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着順治與康熙父子, 所以, 在順治孝陵附近安葬就可以了。

很多人認爲,這不過是官方理由,根本沒有說服力,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應該有其他的原因。而且,在事實上, 康熙年間也認爲這事難辦,難堵衆人悠悠之口。終康熙一朝也始終未能安葬孝莊,孝莊的棺材一直停放在順治孝陵的南方。直到雍正三年,雍正服父喪 27 個月之後,才動工興修昭西陵以安葬孝莊。

孝莊爲什麼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呢?很可能就是因爲太后下嫁一事,爲此她不好意思再面對皇太極,不願與皇太極合葬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孝莊至死不肯與皇太極合葬,是不願驚擾陵寢還是另有隱情 第2張

網絡配圖

第三,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封號。多爾袞自攝政以來,總共有三個封號。最初是叔父攝政王,因爲多爾袞是順治的叔叔,所以這個封號較正常。

順治二年春,清軍擊敗李自成軍隊,五月,又攻克揚州,江南大定。面對這樣的功績,大臣於是建言在原有的封號上加一個皇字,即“皇叔父攝政王”。因爲叔父只是家庭稱呼,而要想臣民共稱,理應稱作“皇叔父”。詔曰可。

到了順治五年,多爾袞的稱呼再一次發生改變,由原來的“皇叔父攝政王”變爲“皇父攝政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有了質變。皇父指的是皇帝的父親,如果沒有太后下嫁,多爾袞又怎麼會自稱“皇父”呢?

從上述三條理由來看,太后下嫁縱使還有一些疑點,但大體是真實的。然而真的如此嗎?

其實不然。

首先,張煌言本人是抗清鬥士,對滿清懷有成見,我們自不免懷疑他寫《建夷宮詞》的動機。而且,寫詩是爲抒情,它又不是寫歷史,並不苛求真實性。如詩中作爲婚房的慈寧宮,是順治十一年修葺之後,孝莊太后才搬進去的,而多爾袞早在順治七年十二月就突然死掉了。

所以,張煌言此詩的歷史可靠性存疑。與此同時,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逼死了肅親王豪格,並奪其福晉爲妃。很有可能,張煌言是張冠李戴,把二者搞混了。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其次,太后死後不與太宗合葬也不能成爲太后下嫁一說的證明材料。孝莊爲皇太極的第二後,皇太極的第一後孝端皇后已經與他合葬了,而第二後的不合葬,其後經常發生,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諸帝的第二後均不合葬。

由此可知,這恐怕是一種慣例,因此,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也不能作爲太后下嫁說的證據。

最後,皇太極封號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翻譯問題,是由於滿、漢互譯時造成的歧義。

多爾袞的第一個封號是叔父攝政王,對應的滿文是“doro be aliha ecike ama wang”,doro be aliha表示“攝政的”, ecike意爲叔父,ama 意爲父親,wang是“王”的音譯,因此這個封號直譯過來便是“攝政的叔父父王”。

孝莊至死不肯與皇太極合葬,是不願驚擾陵寢還是另有隱情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這個稱呼上可以看出,其一,多爾袞的身份是王(wang),而不是汗(han)。其二,多爾袞稱號中有兩個親屬稱謂:叔父和父親,然而翻譯成漢語後,這兩個親屬稱謂變成了一個“叔父”,這就造成了歧義。

多爾袞的第二個封號是皇叔父攝政王,對應的滿文是“doro be aliha han i ecike ama wang”,直譯便是攝政的汗的叔父父王。

多爾袞的第三個封號是皇父攝政王,對應的滿文是“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直譯便是“攝政的汗的父王”,與前一個相比,去掉了叔父的親屬稱謂。

因此,僅從滿文的字面上來看,第二個封號和第三個封號,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只是翻譯成漢語後才造成的歧義。而且,滿文中與皇父—皇帝的父親—一詞對應的是han ama而不是han i ama(汗的父親),也就是在滿文中,汗的父親與皇父並不相同。

實際上,稱呼尊長爲父是女真人的習俗。比如,在康熙四十二年,滿洲正黃旗人、原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被逮捕,他在受審時提及康熙皇帝的稱呼是“主子父親”( ejen ama) 。

因此,順治按照滿洲的習俗,尊稱多爾袞爲“父王”(ama wang)合情合理,但他從未稱呼多爾袞爲“皇父”(han ama),所謂的“皇父攝政王”只是翻譯上的問題,我們並不能以這一封號來斷定太后下嫁一事。

綜上,支持太后下嫁的三條證據,已經被逐一反駁,所以,鑑於正史中沒有相應記載,太后下嫁恐怕就是一個民間的傳聞而已。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